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9 毫秒
21.
孙枢 《地学前缘》2011,18(4):0-1
<正>沉积物和沉积岩在地球表层的分布面积超过其他成因的岩石,其中蕴藏着绝大部分的化石能源、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和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沉积物和沉积岩记录了地球演化、地球大气圈、水  相似文献   
22.
孙枢 《地学前缘》2016,23(6):1-2
再过一些时间就是王鸿祯院士的百年诞辰,此时此刻,更令我对他深深怀念。在他离去的这些年当中,每当我看到有关的书籍、文献,就会想到他老人家;他的学术思想、治学态度和奋斗精神,更时时激励我前进。在王鸿祯院士生前,我有时是当面请教得到指导,更多是通过学习他的著述而收益。 20世纪50年代初,我有几位同学在新建的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他们谈起校内教授中的“少壮派”--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年纪30多岁,执掌教研室和系主任岗位,个个风华正茂,其中就有王鸿祯教授。但我第一次见到王先生是在1955年,那年夏季,苏联科学院代表团访华,代表团成员、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别洛乌索夫通讯院士在我所(当时位于城内沙滩松公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做包括苏联大地构造、中国大地构造的有关问题以及大洋盆地的成因等系列报告。王鸿祯先生参加了有关会议,他提出问题发表讨论意见,我当时负责会议记录和部分接待工作,有幸第一次近距离地同他有过接触,他和蔼可亲,时间虽短但留下了长期的印象。 1956年,王鸿祯先生著的《地史学教程》出版,我很快购得一本并开始学习。一天,叶连俊先生在办公室里见我手里拿着这本书,说道:“这(地史学)同我们的沉积学关系也很大”,我说:“我的基础知识不够,许多内容不懂”,叶先生说:“慢慢来,先掌握一点基本概念”。这是叶先生对我学习《地史学教程》的指导。王先生的《地史学教程》使我初步开阔了对世界地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视野。受此书的影响,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尽管有许多地质问题,我自己并不直接研究,但愿意去了解,从中获取知识的享受。 1985年,王鸿祯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地理图集》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和高度评价。图集以全球构造的活动论与历史发展的阶段论有机结合作为主导原则,代表王鸿祯先生学术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图集内容十分丰富,我曾较为仔细地阅读了差不多每一幅图件并认真阅读了图集说明书,还读了图集的英文说明,以便了解图集的有些名词术语同国外文献的对照和衔接。我后来也曾向王先生请教过一些问题,如今还记得的有:豫陕(图集引用了我的文章)和燕辽裂陷盆地(拗拉槽)、俄罗斯地台的拗拉槽、扬子地台有无拗拉槽,以及拗拉槽是否都是三支裂谷系的废弃支等等,他同我也谈到朱夏先生将aulacogen译作“拗拉槽”可称杰作。王先生还向我指出国内需要重视古大陆的重建问题,这是国际关注的热点,但意见分歧很大,我国应该有更多些学者进入这一领域进行探讨。王先生的一系列意见对我真可谓受益匪浅。 1989年在华盛顿参加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会上,我遇到美国的Scotese教授,他当时已着手“古地图”(PaleoMap)项目并送给我一点有关资料,Scotese在会上强调编制古地图的三个支柱是板块构造、古地磁和古生物地理。回国后我向王先生汇报了有关情况,王先生也特别强调古生物地理对古地理重建的重要性。据我所知,在王鸿祯先生的率领下,中国地质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开展全球构造与古大陆再建研究,采用计算机成图并开发了有关软件。在1996年国际地质大会(北京)上,展出了古大陆再造的系列图件,这在当时是国内学者首次作出这样的努力。就中国地质大学而言,王鸿祯先生和殷鸿福教授等都曾在古生物地理方面做出许多贡献。 20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科委推出了以“攀登计划”为名的基础研究资助计划。有个年度我担任地学与资源环境领域的评审组长,那一回总共约有6、7项申请,王鸿祯先生领衔的中国古大陆及边缘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研究的申请,在经过讨论后,投票排名第二。当时国家科委只限定资助一项,我和评审专家组其他专家都认为王先生的建议项目有价值,是值得资助的,但投票结果也是公正和正确的。因此,我们决定向科委建议,给我们组增加一个项目指标,科委有关负责人听取了我的意见,但一时也无变通的余地。过了一段时间,国家科委又推出“攀登计划B”,层序地层学项目可以入选,但需承担项目的主管部门提供部分联合资助。我把这个情况转告王鸿祯先生,王先生当时已年近八旬,他亲自同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司沟通,终于获得成功。王先生已80高龄,亲自领导了由若干单位几十位专家组成的团队,经过四五年的浩繁研究工作,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我有幸数年中应邀参加了该项目的学术研讨会,分享王鸿祯先生的学术思想和项目在学术上的新进展。 在科学研究中,王鸿祯先生重视基础研究,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揭示自然的奥秘,开展创新性研究。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工作期间,向他请教学科发展战略问题等,他都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强调基础学科的发展。事实证明,基础研究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中,具有根本的重要性。王先生为我国地质科学的基础研究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王鸿祯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地质教育家。在地层学、古生物学、大地构造学、地史学和地质学史研究等诸多领域成就卓著,在发展地质教育和培养人才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王鸿祯先生青少年时代就胸怀“科学救国”之志,勤奋学习,砥砺意志,殚思竭虑发展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献身科学研究,学科综合交叉和继承发展创新贯穿他的毕生学术生涯。王鸿祯院士是我国地质界著名宗师之一,在纪念他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应当继续不断学习他对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的献身精神。他的大量文章著作和重要学术思想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必将得到继承发展并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3.
“深时”(Deep Time)研究与沉积学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孙枢  王成善 《沉积学报》2009,27(5):792-810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人类文明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对这种变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环境与资源效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仅仅对现代和第四纪气候研究是有局限性的,全面了解地球表层及气候系统需要研究整个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系统的发展演化。基于这样一种需求,从沉积记录研究前第四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球古气候变化及重大地质事件,并为未来气候预测提供依据的“深时”(Deep Time)研究计划在国际地球科学界逐渐形成。“深时”研究将聚焦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通过地质历史时期极端气候事件探讨气候变化的极限和速率、大气成分和大洋成分变化、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以及生物圈、固体地球与太阳的联系等,最终揭示地球气候系统与地球系统的联系。“深时”研究将通过解译、定年和模拟的基本方法,发展完善大陆科学钻探项目,获得保存良好、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是重中之重。可以预见,“深时”研究将与“深空”(Deep Space)、“深海”(Deep Sea)和“深部”(Deep Interior)研究计划一样,成为未来国际和国内地球科学重大研究领域。同时,在开展“深时”研究过程中,沉积学也将扮演核心学科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我国资源与环境科学近期发展战略刍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资源和环境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近 30 0年来科学技术带来的工业革命之后发现 ,这个强大物质文明社会的基础—自然资源的供应正在出现危机 ,人类赖于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受到自然和人为作用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加之人口众多 ,因而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如何发挥科学技术在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中的第一生产力作用 ,保证国家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施 ,是国家科技工作必须优先考虑的重大问题。而在其中 ,基础研究工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 ,它创造指导解决资源与…  相似文献   
25.
豫陕中-晚元古代沉积盆地(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汝阳群、洛峪群及其相当地层,除本区西南部外,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这些陆源碎屑沉积均不含任何可资确定沉积环境的化石。  相似文献   
26.
中国东部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成矿集中区与成矿系统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通过对我国东部22个大型以上及40余个中型铜矿床的综合调研,并与国外对比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中东部陆壳是在几个古陆块基础上增生起来的,铜矿成矿作用在空间上向板块边缘推移,与块体边缘地球化学急变带有密切联系,在时间上越来越新;(2)大型铜矿可分6大成矿期,以中生代最重要,次为晚古生代,中(新)元古代,(3)我国东部地壳运动频繁而又比较强烈,就形成大型铜矿床的环境而言,内生成较多的矿床类型比外生成  相似文献   
27.
川西磷酸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枢  陈其英  陈开会 《地质科学》1973,8(3):196-216
川西磷酸岩的特征,对阐明磷的沉积作用和磷块岩的成因,有一定的重要性。多年来,四川省地质局在该区作了大量的详细的勘查和研究。这里仅就我们的工作所及,讨论磷酸岩的一些沉积学问题。一、含磷岩系的岩性序列与岩相系列掌握含矿岩系本身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变化更替的规律,对沉积矿床的勘查是很重要的。这种变化规律,可以用岩性序列与岩相系列表示之。岩性序列是含矿岩系的各个岩类在纵剖面上转换的次序,反映它成生时期沉积盆地的地质、自然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诸方面的状况及其在时间上的演化;而岩相系列则是含矿岩系的各个岩类及其组合在横向上的转换次序,反映上述诸方面状况在空间上的演变。  相似文献   
28.
孙枢 《地质科学》1966,7(1):22-31
一般特点及物理性质龙门山拗陷中段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泥盆纪沉积磷矿的成矿区。在成矿区的西侧,含磷岩系的岩性序列自下而上为:角砾状和致密块状磷块岩、磷铝质岩、黑色页岩和细砂岩。在磷铝质岩中,有时在磷块岩层上部,产有一种沉积岩中罕见的自生矿物--磷锶铝石的合硫和钙的变种。该矿物首先由段前烈、舒銮绶等同志发现,定名为硫磷铝锶矿,并认为与其变种羟硫磷铝锶矿相当。磷铝质岩呈灰色、晤灰色及灰黑色,有时带咖啡色,中厚层至厚层状(照片1),主要组成矿物是磷锶铝石及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有少量水云母),此外尚有磷灰石、黄铁矿、有机质,以及陆源碎屑矿物:电气石、锆石、金红石、磁铁矿、钛磁铁矿等。磷铝质岩成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沿走向方向在该区南北两端相变为硅质岩。  相似文献   
29.
1 奠基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地质学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一部分诞生了.但中国人在地质学领域还要度过差不多另一个百年长夜无歌的状态,尽管有的外国地质著作的中译本已经出现,有的外国地质学家已经迈上了神州大地.1903年鲁迅先生惊呼:"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非文明国."地质学是近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这种文明.  相似文献   
30.
通常认为 ,沉积学奠基于 19世纪中期 ,而现代沉积学则以P .H .Kuenen和C .I.Miglorini于 195 0年发表“粒序层理由浊流形成”一文作为发端。所以有这种看法 ,不仅因为浊流理论创新了深海碎屑沉积物研究 ,而且因为浊流理论为沉积学建立了新的方法学———将现代沉积、古代岩石和实验室的实验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2 0世纪后半期 ,沉积学在理论研究和应用两方面都获得了巨大发展 ,成为地质科学的一门成熟学科。经历最近半个世纪地质发展的人们都会记得 ,2 0世纪 5 0年代和 6 0年代 ,居于主导地位的地槽学说以垂向振荡运动作为复理石成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