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31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延边五凤五星山金(银)矿床是一个大型的典型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矿床由石英-方解石脉、石英脉以及细脉浸染状硫化物角砾状蚀变岩等矿体所组成;矿化可分为含黄铁矿块状石英、玉髓状石英脉、方解石-石英脉、方解石-沸石4个阶段,其中玉髓状石英脉阶段和方解石-石英脉阶段为主要成矿阶段.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1)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由孤立的原生包裹体和沿裂隙成串分布的次生包裹体构成;(2)均一温度为180~280 ℃;(3)盐度(w(NaCl))和密度分别为4.8%~7.02%,0.75~0.92 g/cm3;(4)成矿深度为0.15~0.32 km;(5)激光拉曼光谱实验获得流体包裹体的气相主要成分为水.结合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δD值为-66‰~-98‰,平均为-87‰;δ18O值为3.18‰~-7.2‰,平均为-5.1‰),确定成矿流体是以水为主的循环大气水,受深部热流作用形成含矿热液,在伸展环境下沿断裂上升,在浅部由充填作用形成五凤石英-方解石脉、石英脉,深部通过沸腾作用形成五星山浸染状硫化物以及角砾状蚀变岩矿体.这与前人认为两矿区仅是通过沸腾作用而造成成矿物质沉淀的成矿观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2.
黄埠岭金矿床位于胶东西北部招莱金矿带,凤凰山—黄埠岭断裂上盘。矿床由18条大小不一的金矿脉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北东向金矿脉石英中CO2包裹体、含CO2三相包裹体和气液两相包裹体共生且成群发育。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CO2包裹体成份以CO2为主,含CO2三相包裹体按成份比又划分为Ⅱa型(CO2所占比例〉50%)和Ⅱb型(CO2所占比例〈50%)两亚类型;气液两相包裹体由气泡和水溶液组成。Linkam THMS-60型冷热测温分析:CO2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2.6℃-27.7℃,Ⅱa型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75℃-355℃,峰值在235℃-325℃;Ⅱb型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95℃-385℃,峰值在220℃-295℃。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15℃-390℃,出现二个峰值,在145℃-210℃、300℃-340℃。流体包裹体盐度为0.23-11.0 wt%(NaCl),流体包裹体压力为1 100×10^5Pa。黄埠岭金矿床北东向金矿脉属于中温中深成脉型金矿。  相似文献   
83.
杨凤超  孙景贵  宋运红  张朋  毕中伟 《地球科学》2016,41(12):2008-2018
辽东本溪连山关花岗杂岩岩体的精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匮乏,区域上辽东地区新太古代岩浆活动较少,研究也相对较弱.辽东本溪连山关地区处于铀矿集中区,是内生铀矿床的有利成矿地区.区内铀矿主要赋存于连山关花岗杂岩体与辽河群浪子山组或鞍山群的接触带附近,表明了岩体与铀矿化关系密切.连山关地区浅肉红色正长花岗岩SHRIMP U-Pb年龄为2 512±14 Ma,灰白色条痕状二长花岗岩SHRIMP U-Pb年龄为2 510±15 Ma,花岗杂岩侵位时代为新太古代.正长花岗岩SiO2含量为69.28%~72.70%,K2O含量为6.24%~7.12%,Na2O含量为2.77%~3.09%,Al2O3含量为13.68%~15.92%;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为65.53%~71.01%,K2O含量为2.95%~3.90%,Na2O含量为3.57%~4.23%,Al2O3含量为14.13%~14.90%;连山关花岗杂岩含白云母,A/CNK为1.09~1.16(平均1.12),刚玉(C)为1.37~2.28,P2O5和SiO2无负相关关系,表现为高钾的S型花岗岩.稀土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强烈分馏,从正铕异常到负铕异常(δEu=3.55~0.36),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锆石εHf(t)值为-15.19~-0.47,对应的单阶段Hf模式年龄TDM为2 826~3 400 Ma,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C为2 931~3 650 Ma.辽东连山关花岗杂岩可能是在高温中压条件下由中太古代和古太古代地壳物质(以变质泥岩和杂砂岩为主)发生深熔作用形成的,可能发生在后碰撞环境,指示华北克拉通各微陆块拼贴完成.   相似文献   
84.
洋灰洞子铜矿床位于延边-东宁成矿带,兴凯-延边岩浆构造带北端。矿床发育在花岗闪长斑岩与三叠系黄松群阎王殿组浅变质岩系接触带内侧的角砾岩带内,矿体多呈透镜状和脉状产出。矿床地质和岩相学特征研究表明:围岩蚀变主要是黑云母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碳酸盐化;蚀变分带特征明显,以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发育钾硅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矿石矿物主要是黄铜矿、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其次是毒砂、辉钼矿、闪锌矿、方铅矿等。成矿过程可初步划分为4个阶段,从早到晚依次为:(Ⅰ)石英-黄铁矿-毒砂阶段;(Ⅱ)石英-磁黄铁矿-辉钼矿阶段;(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Ⅳ)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有富液相(WL)、富气相(WV)、纯液相(L)和纯气相(V)以及含子晶三相(S)包裹体;其中Ⅰ阶段发育富液相包裹体;Ⅱ阶段发育富液相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Ⅲ阶段发育气液两相、纯液相和纯气相以及少量含子晶三相包裹体,呈孤立和群体分布;Ⅳ阶段主要是富液相和纯液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380~417℃、304~368℃、171~310℃和116~189℃,与划分的4个成矿阶段相对应。Ⅰ、Ⅱ阶段包裹体的w(Na Cleq)分别为4.63%~14.52%和5.09%~14.63%;Ⅲ阶段包裹体的w(Na Cleq)分布在1.73%~10.37%和13.44%~15.35%两个区间;Ⅳ阶段包裹体的w(Na Cleq)为0.87%~9.08%。早阶段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H2O,含少量CO2;主成矿阶段以H2O为主,含少量CH4;晚阶段只有H2O;指示伴随着温度降低,成矿过程由含CO2的水盐体系逐渐演化为含CH4的水盐体系。结合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花岗闪长斑岩的斑晶石英和各不同成矿阶段硫化物石英脉的石英H-O同位素及矿石矿物Pb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流体来源于花岗质岩浆作用或是出溶流体,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成岩成矿过程经历了花岗质岩浆上升侵位→流体出溶与含矿流体形成→隐爆作用→成矿流体与大气水混合等过程,并先后形成以黄铁矿化为主的蚀变岩和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石英-碳酸盐脉。综合研究认为洋灰洞子铜矿床属于斑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85.
初论胶东地区金矿成矿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胶东金矿集中区成矿规律和地球物理信息的综合研究,提出了胶东地区可能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中生代地幔热柱-幔枝热构造。从区域构造背景出发,深入讨论了胶东地区的变质作用、岩浆作用、成矿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时空规律,初步建立了地幔热柱构造体系的壳-幔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86.
胶东金矿区高钾-钾质脉岩地球化学与俯冲-壳幔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胶东金矿区与金矿成矿伴生的脉岩为一套高钾 -钾质脉岩。根据地质、岩相学及与金矿化的时空关系 ,将主要岩石类型划分为煌斑岩、安山玢岩、英安玢岩类 ,它们分别形成与金矿化早期、同期和晚期 ;主要元素成分以富碱高钾、低钛为特征 ,成分变异具同源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的一般规律 ,早期以辉石和橄榄石、中晚期以角闪石和斜长石为主的矿物相分离结晶控制岩浆的演化 ;岩石明显富 Ba、Sr、Rb、K、L REE等大离子元素、强烈亏损 Cr、Ni及相对亏损 Th、Nb、Ti、Y等高场强元素元素 ,体现初始岩浆起源于富集地幔源区 ;大量的挥发组分及强烈的富集 Ba、Sr及低的 Sr/ Nd比值 ,指示源区为以俯冲陆源沉积为主、有玄武质洋壳参与的脱水、脱气等作用交代早期地幔楔形成的富集地幔源 ,初始岩浆是在中生代印支期形成的富集地幔向燕山期亏损方向演化的特定阶段发生低程度熔融形成 (熔融程度为 6 %~ 8% ) ;就位环境的不同是导致石英脉岩型与蚀变岩型矿区脉岩成岩作用有一定差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7.
莲花山铜矿床产于中生代火山盆地隆坳转换部位,是大兴安岭中段铜多金属成矿带上的重要矿床之一。根据野外观察与室内鉴定,将矿化过程从早到晚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早期的黄铁矿-石英阶段、中期的石英-硫化物阶段、中晚期的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与末期的石英-碳酸盐阶段。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类型有纯气相、纯液相、气液两相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矿化早期4类包裹体均有发育,中、中晚与末期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从早到晚,均一温度分别为340~420℃、220~310℃、140~200℃、~130℃。早期含子晶包裹体w(NaCleq)为34.5%~48.9%,气液两相包裹体w(NaCleq)为3.85%~7.15%,中、中晚期包裹体w(NaCleq)变化于5.25%~8.54%之间,未测到末期的盐度。初步厘定早期中高温、高盐度、富CO2的氧化含矿流体"沸腾",CO2逸出,演化为中阶段中温、低盐度流体,pH值升高,黄铜矿、黄铁矿大量沉淀,中晚期大气降水开始混入,形成以方铅矿与闪锌矿为主的多金属硫化物,末期流体成分则接近于循环天水;进而确定该矿床是与次火山岩相关的浅成热液高硫化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88.
通过对海沟大型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床与成矿伴生的闪长玢岩(脉)单颗粒锆石CL图像分析和LA-ICP-MS U-Pb年龄测定,获得三组内部组构和年龄时段不同的锆石。其中:第Ⅰ组锆石发育内部成分环带的同时,具有强烈脆性破裂构造、并在其内部有新生锆石充填,其单点年龄为不谐和年龄,变化区间在2 292 Ma~1 262 Ma,计算得上交点为2 515Ma±34Ma、下交点为502Ma±110Ma(MSWD=0.59);第Ⅱ组以发育弱成分环带、自形—半自形晶为特征,单点谐和年龄为1 925 Ma~1 720 Ma(N=12,Mean=1 815Ma±130Ma,MSWD=0.069,MSWD=1.00);第Ⅲ组锆石则以发育清晰内部成分结构、自形为特征,单点谐和年龄为131 Ma~122 Ma(Mean=128 Ma±12 Ma,N=3,MSWD=3.2,MSWD=0.041)。从闪长玢岩岩浆作用与区域地壳演化角度分析,第Ⅰ组和第Ⅱ组锆石均为岩浆作用过程捕获的碎屑锆石,而第Ⅲ组锆石则是闪长玢岩岩浆上侵后结晶形成的锆石;依据三组锆石的内部构造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演化特征,我们认为强烈缩减的新太古代地壳区可能是海沟金矿床的伴生脉岩和含矿流体产生的热动源区,其动力学背景与中生代库拉板块向中国东部大陆俯冲引发的和龙地体向北侧兴蒙造山带的强烈挤压剪切作用相适应。  相似文献   
89.
老柞山金矿床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双鸭山市与七台河市的交界处,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佳木斯地块的中北部,是一个经历了晚元古代古陆核的形成过程、早古生代裂谷及断拗、晚古生代兴蒙造山以及古太平洋构造域形成与发展过程等多次构造运动叠加的复合构造区(孙景贵等,2006)。矿区内出露的地质体主要是  相似文献   
90.
马连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布列亚-佳木斯地块和张广才岭造山带的结合部位东侧,该区属于NNE向佳木斯早元古代隆起铁、金、非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近期对该矿床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并对矿物流体包裹体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了矿床的成矿流体的性质与演化,为揭示矿床的成因类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