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31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地质、岩相学特征表明胶东晚中生代金矿区矿田体系产出的富钾暗色脉岩是由煌斑岩、安山玢岩和英安玢岩等组成,以富钾高碱、贫钛为特征,属超钾质-钾玄质-高钾钙碱性岩系。岩浆具较高的(^87Sr/^86Sr)i(0.7033-0.7087)、较低的(^143Nd/^144Nd)i(0.5108-0.5125)和δ^18OSMOW,全岩在5.8‰-10.6‰之间、均值为7.1‰的特征,揭示源区性质具洋壳为主的板块俯冲过程提供的以H2O为主流体交代大陆岩石圈地幔而形成的富集地幔楔特征,初始岩浆为弧后拉张环境、富集地幔进入成熟期的低程度部分熔融产生,岩浆演化过程存在分离结晶(石英脉岩型矿田体系)和混合作用或被古地壳源物质或变质岩强烈混染作用(蚀变岩型矿田体系)的两种趋势。这一结论对于深入研究该区中生代幔-壳交换成岩、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2.
胶东地区重要金矿床是以硫化物石英脉为主的和以硫化物蚀变岩为主的两类,对它们的成矿流体组分和温压条件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其含矿流体均起源于下地壳,为玄武岩浆底热提供热( 部分流体)作用形成;其含矿流体上升演化成矿过程表现:以硫化物石英脉为主的金矿床是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含矿流体降温降压结晶分异成矿,而以硫化物蚀变岩为主的金矿床则是流体发生沸腾作用成矿;成矿过程的温-压(能量)演化轨迹显示,大型矿床具有完整的P-T演化轨迹或具有沸腾特征,相对小的矿床一般不具完整的P-T轨迹.这项研究对深入认识胶东金矿成因及成矿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3.
系统研究了英城子金矿区内花岗岩的地质、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该类花岗岩为富硅(w(SiO2)=71.12%~75.66%)、高分异(DI=90.53~94.42)、钾质钙碱性岩(σ=2.37~3.9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REE/HREE=11.20~14.62,w(Rb)=(270.6~165.3)×10-6,Na2O/K2O =0.18~0.67,等),具负的铕异常,相对亏损Ba、Nb、Sr、P和Ti等元素。这种特征揭示该类花岗岩是准铝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它的母岩浆可能是I型花岗质岩浆,是母岩浆经以斜长石为主的矿物相分离结晶作用后产生的岩浆经结晶作用形成。结合锆石的年代学研究成果,进一步确立该花岗岩可能是在麻山期深变质作用过程中地壳深熔形成的岩浆经分离结晶作用形成,岩浆就位发生在麻山期陆内造山作用的挤压向伸展转换阶段,从发生到就位持续大约20 Ma。  相似文献   
124.
胶东西北部黄埠岭金矿床两期次叠加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埠岭金矿床位于胶东西北部招莱金矿带,产于北东向黄埠岭-凤凰山断裂的上盘,由18条大小不一的金矿脉组成。研究表明,北东向断裂控制早期中深成金矿成矿,北北东向断裂控制晚期浅成金矿成矿。早晚两期金矿化不同,早期中深成金矿以石英、黄铁矿、辉钼矿、银金矿、自然金、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组合为特征,晚期浅成金矿以石英、方解石、银金矿、自然银、硫盐矿物和胶黄铁矿等组合为特征。早晚两期成矿叠加部位构成矿区内富矿段。  相似文献   
125.
小西南岔富金铜矿床流体包裹体中子矿物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显微镜和激光拉曼技术对小西南岔富金铜矿床北山矿段流体包裹体内的子晶矿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其子晶矿物有硬石膏、石盐、钾盐以及黄铜矿等,这种特征反映该矿床的含矿流体为高盐、高氧化流体和还原流体,为进一步研究该矿床流体性质和矿床的成因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6.
中国东北部陆缘贵金属有色金属区域热动力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东北部陆缘贵金属、有色金属矿集区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入手,应用成矿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初步确立不同成矿系统的形成条件和时空演化的成矿动力学模式,即太古宙陆核演化与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动力学模式,元古宙裂陷盆地演化与层状铅锌矿床成矿动力学模式,古生代古亚洲洋形成-封闭与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动力学模式,中生代岩石圈演化与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7.
黑龙江省永新金矿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的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交会拼合部位,是近几年新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为了深入探讨永新金矿床外围及深部的成矿潜力,首先在典型矿床分析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以及重磁联合剖面基础上,利用三维地质建模软件Creatar XModeling构建了区域和矿床三维地质模型,刻画了主要控矿地质体三维形态,揭示了区内深部构造地质特征、矿体空间分布特点及与各地质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立方体预测模型找矿方法,依据证据权法对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等多源信息进行融合,圈定了8处深部找矿预测靶区。部分深部靶区钻孔发现了多处矿化信息,验证了本次深部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指示研究区深部仍具有较大的成矿空间和潜力。  相似文献   
128.
红透山铜锌矿是中国东北典型的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VMS)矿床。通过不同的研究手段反演其成岩及构造热活动的历史,探讨成矿作用过程是红透山矿床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对红透山赋矿围岩-黑云斜长角闪岩中锆石的研究,探讨红透山铜锌矿的成矿过程, 揭示其地质意义。黑云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主要为粒状,在黑云斜长角闪岩母岩-钙碱性玄武岩喷发过程中形成。结果表明:锆石的形成年龄约为2 500 Ma,代表了红透山铜锌矿初始的成矿时代;红透山矿床最初形成于该时期的弧后盆地环境,矿床形成不久随即发生了鞍山运动的古海洋闭合、陆陆碰撞及同期碰撞花岗岩的侵入;该期的构造热蚀变可能就是红透山富矿柱形成的原因。基于对红透山矿床的形成时代和环境的新认识,建议“红透山式”矿床勘查方向应该注重以下2点:该类矿床应该产出于晚太古代末期形成的绿岩带中的双峰式火山岩中; VMS富矿应该分布在鞍山运动古海洋闭合及陆陆碰撞带中。  相似文献   
129.
吉林四方甸子钼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四方甸子钼矿床是一新发现的石英脉型钼矿床,矿床产于二长花岗岩中。矿床成矿包括无矿石英脉阶段、石英-辉钼矿-黄铁矿阶段和石英-碳酸盐化阶段。通过对矿区内花岗质岩石进行LA-ICP-MS同位素测年,获得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为(170.0±1.0) Ma,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79.0±1.0) Ma。对含矿石英脉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分析,获得辉钼矿模式年龄值为(175.0 ± 2.6)~(176.5 ± 2.6)  Ma,加权平均值为(176.1 ± 1.1) Ma,等时线年龄为(176.6 ± 4.2)  Ma,表明四方甸子钼矿床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岩体w(SiO2)为66.17%~76.60%,w(Na2O)和w(K2O)分别为3.15%~5.40%和2.42%~5.42%,里特曼指数σ为2.17~2.93。稀土元素分布形式呈右倾型,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微量元素总体显示相对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HFSE)。综合分析表明,岩石为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为燕山早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作用的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130.
延边地区小西南岔富金斑岩铜矿床的H、O、C、S和Pb同位素特征如下:δ18OQ-H2O为-0.1‰~ 5.6‰、δD为-77‰~-38‰,δ18OCc-H2O为-4.3‰、δD为-62‰;石英流体包裹体的δ13CCO2为-5.6‰~-3.5‰,δ18OCc-H2O为-4.3‰~ 11.39‰、δ13CPDB为-8.8‰0~-5.3‰,δ34S集中在 2.1‰~ 4.8‰之间,206Pb/204Pb=18.103~18.388、207Pb/204Pb=15.405~15.590、208Pb/204Pb=37.888~38.184,μ值为8.52~8.79.其中:S同位素特征指示含矿流体与次大陆岛孤岩浆相似,而C、O、Pb同位素则指示初始地幔源.结合H、O同位素的地幔初生水 岩浆水 变质水和演化过程向雨水热液和海水方向进行的特征初步认为,初始含矿流体的热动力源是原始地幔,成矿物质来源于I-MORB性质地幔,含矿流体演化的浅部过程受到一定程度的雨水热液的混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