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39篇 |
免费 | 517篇 |
国内免费 | 71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5篇 |
大气科学 | 536篇 |
地球物理 | 545篇 |
地质学 | 1796篇 |
海洋学 | 488篇 |
天文学 | 38篇 |
综合类 | 237篇 |
自然地理 | 2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94篇 |
2022年 | 114篇 |
2021年 | 111篇 |
2020年 | 112篇 |
2019年 | 153篇 |
2018年 | 153篇 |
2017年 | 83篇 |
2016年 | 97篇 |
2015年 | 104篇 |
2014年 | 157篇 |
2013年 | 141篇 |
2012年 | 135篇 |
2011年 | 155篇 |
2010年 | 122篇 |
2009年 | 114篇 |
2008年 | 108篇 |
2007年 | 128篇 |
2006年 | 120篇 |
2005年 | 129篇 |
2004年 | 126篇 |
2003年 | 105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126篇 |
1998年 | 126篇 |
1997年 | 146篇 |
1996年 | 140篇 |
1995年 | 110篇 |
1994年 | 99篇 |
1993年 | 93篇 |
1992年 | 120篇 |
1991年 | 92篇 |
1990年 | 92篇 |
1989年 | 56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33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6篇 |
1964年 | 4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4篇 |
193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153.
154.
1会议概况 由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桩基无损检测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福建省地质学会、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与福建省物探工程勘察院联合主办,福建省物探工程勘察院、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与福建省地质学会赞助,福建省物探工程勘察院承办的“勘探地球物理2005学术交流会”暨“全国物探院(队)长座谈会”,于2004年10月31—11月2日在福州召开,与会代表180人,分别来自国土资源、煤炭、水电、铁道、交通、建设、核工业、石油、电子、院校、研究院(所)、仪器厂、 相似文献
155.
为了评价和认识秦南地区有重大勘探突破的陡坡带和该区的勘探潜力,利用该地区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等分析资料、伴生原油的油源对比以及油气运移模拟,定量刻画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秦南地区天然气成因和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凸起带天然气为新近系溶解气且以干气为主,陡坡带天然气为古近系凝析气且为湿气;陡坡带天然气主要为... 相似文献
156.
157.
158.
石西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中部,目前发现区块内致密砂岩气资源丰富,查清其烃源岩发育情况及控制因素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等采集石西区块内的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的烃源岩样品,利用Leco CS-200、Rock-Eval 6、ICP-OES、ICP-MS等手段对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炭质泥岩中总有机碳(TOC)、生烃潜力(游离烃+热解烃,即S1+S2)、氢指数(HI,热解烃×100/总有机碳)的平均值分别为4.50%、0.52‰、829.16‰,煤中总有机碳(TOC)、生烃潜力(S1+S2)、氢指数(HI)的平均值分别为61.53%、4.41‰、723.02‰。V/(V+Ni)、Ni/Co、V/Cr、δU、Sr/Ba、Sr/Cu等值显示优质烃源岩沉积时期为气候温暖湿润,盐度较高的弱氧化—还原环境,从本溪组到山西组沉积过程中,沉积水体的还原性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古生产力指标(NiEF、CuEF)表明山西组古生... 相似文献
159.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龙门山造山带属青藏高原东缘的陆内造山带 ,是一个独立的地层复合体 ,地层记录具有复杂性、混杂性、不连续性、不完整性和分带性等特征 ;根据龙门山造山带地层的构造变形、变位和变质特征以及边界断裂特征 ,可将龙门山造山带划分为 A、B、C三个构造地层带 ,其中 A带位于青川—茂汶断裂与北川—映秀断裂之间 ,属变形变质构造地层带 ,主要由志留系—泥盆系浅变质岩和前寒武系杂岩构成 ;B带位于北川—映秀断裂与彭灌断裂之间 ,属变形变位构造地层带 ,主要由上古生界—三叠系沉积岩构成 ;C带位于彭灌断裂与广元—大邑断裂之间 ,属变形构造地层带 ,主要由侏罗系至第三系红层构成。对不同类型构造地层带采用了不同的地层学研究方法 ,并建立了各个构造地层带的独立的地层系统 ,其中 A带采用构造—地 (岩 )层分析方法 ,B带采用构造片—地层分析方法 ,C带采用构造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