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6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7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大同岩体位于西昆仑北带,形成于早奥陶世,对于研究西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的认识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尝试通过岩浆成因绿帘石的研究,为该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提供新的制约。大同岩体中岩浆成因绿帘石呈自形-半自形,具有明显的成分环带,并发育褐帘石核,同时绿帘石熔蚀现象明显,常为新鲜黑云母包裹,或与新鲜的钾长石呈港湾状或不规则形态接触。绿帘石的Ps值(绿帘石端员组分的摩尔分数)介于0.26~0.31之间,并具有较低的TiO2含量,w(TiO2)<0.2%。绿帘石结晶于深部岩浆房(>1.0GPa),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熔蚀。绿帘石熔蚀速率计算结果显示,大同岩体岩浆上升速率不小于900m/a,从而表明岩体是快速上升侵位的产物,形成于拉张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我们认为西昆仑地区早古生代早期存在一期俯冲挤压背景下的间歇拉张作用。  相似文献   
42.
本文在筒述崇安-长汀古地堑盆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与该地暂盆地相关的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特征,建立了裂谷改造-再造型和裂谷沉积变质-热液叠架改造型两种矿床成因类型,阐明了成矿的机制,建立了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43.
西昆仑山构造格架与成矿堆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对西昆仑山广布的岩浆岩尤其是风岗岩研究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沉积建造等其它地质特征,再造了西昆仑山地质构造发展历程,进而研究了区内成矿堆积环境及其矿床地质特征。结果表明,昆仑山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是一条由北而南分别由加里东造山带、华力西造山带和燕山早期造山带组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区内存在以下5种主要成矿堆积环境:洋脊(蛇绿岩)成矿堆积环境(塞浦路斯型含铜黄铁矿矿床,豆莱状铬、镍矿床),被动陆缘成矿堆积环境(MVT铅锌矿床,Sedex型铅矿成床),火山弧成矿堆积环境(斑岩型铜矿床,黑矿型铜锌铅矿床,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弧后盆地成矿堆积环境(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型铁铜金矿床,气液充填型铜金铁矿床)和同碰撞成矿堆积环境(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伟晶岩型多金属银矿床)。  相似文献   
44.
我国辽东地区早元古代大石桥组镁质碳酸盐-泥质岩建造中赋存有多个超大型菱镁矿矿床。在这些矿床中,菱铁矿矿体均只限定在大石桥组三段岩层中。该层岩石主要由白云质大理岩、菱镁质大理岩、菱镁矿和少量泥质板岩薄层组成。赋矿层位之下地层为大石桥组二段的云母片岩;其下为大石桥组一段的白云质大理岩与云母片岩夹层。在大石桥组一段中未见菱铁矿体产出。研究表明,菱铁矿的δ18O值为5.2‰~13.8‰,低于围岩大理岩的δ18O值(11.2‰~22.8‰)。但两音的δ13C值大多接近零值,其中菱镁矿δ13C值变化为-1.4‰~1.2‰,大理岩δ13C值变化为-4.5‰~4 4‰。在菱镁矿层位中发现有石膏成层和脉状产出,其δ34S值为23.9‰~26.5‰,显示海相蒸发沉积特征。菱镁矿的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存在三种不同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类型Ⅰ显示中稀土富集特征,类型Ⅲ显示重稀土富集和正铕异常特征,它们可能反映了不同时期成矿热液的特征。而类型Ⅱ显示与围岩大理岩相同的平坦型,反映继承了原岩沉积碳酸盐岩的特征。本文认为,辽东地区的镁质碳酸盐岩(镁方解石和白云石)可能是从蒸发的泻湖盆地中沉积的,而菱镁矿石则主要是沉积后富镁卤水下渗交代原岩碳酸盐岩形成的。由于大石桥组二段云母片岩渗透率低隔水性强,因此菱铁矿的矿化交代作用只发  相似文献   
45.
粤北帽峰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帽峰花岗岩体是粤北贵东复式花岗岩体中一个重要的产铀岩体。单颗粒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19.6±0.9Ma, 属于印支期岩浆活动产物。该岩体的主要元素显示富硅、富碱、强过铝质和低CaO/Na2O比值等特征。微量元素富集Rb,Th, U,Ce,Sm和Y而亏损Ba,Sr,P和Ti;LREE轻微富集(LREE/HREE=1.70-9.63,(La/Yb)N=0.41-6.25),Eu亏损明显(δEu=0.02-0.22);具有低的εNd(t)值(-12.3--10.8),变化的δ18O(4.1-11.3‰)、(87Sr/86Sr)i(0.71049- 0.73359)、206Pb/204Pb(18.345-22.019)和207Pb/204Pb(15.646-15.863)以及古老的Nd模式年龄(1879-1996Ma)。以上特征表明,帽峰岩体属于典型的壳源型花岗岩,是在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下,通过古元古代成分不均一的泥质变质岩低程度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  相似文献   
46.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成矿元素,稀土元素和铅、硫、氢、氧同位素以及流体包裹体等成矿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成矿物质和成矿溶液来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成矿物质和成矿溶液来源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47.
从填制火山岩相-构造图着手,在宏观了解矿化地质特征及与火山机构的关系后,进行了成元素、稀土元素、铅同位素和氢氧同位素地球特征以及流体包裹体等方面的研究,继而探讨了矿床成因,矿体的形成同火山机构相关,至少存在两大矿期,以隐爆角砾岩型为富矿体,并为今后进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8.
大型斑岩铜矿不仅可以形成于陆缘弧和岛弧构造环境,而且还可以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环境.然而,对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下含矿斑岩的成因仍存在很大的争论.本文以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为例,从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Sr-Nd-Pb-Hf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较系统地研究了含矿斑岩岩石成因.结果表明,含矿斑岩属于钾玄质岩石,同时具有埃达克岩某些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是由至少100km深处的二辉橄榄质岩石圈地幔中交代成因的金云母-石榴石单斜辉石岩脉发生低程度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金沙江区域性走滑断裂系统,并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最终诱发交代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而形成含矿斑岩.它对于进一步认识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下含矿斑岩的起源以及斑岩型铜矿的成因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9.
胶东是我国最大的金矿集区,大规模的金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晚侏罗世玲珑花岗岩和早白垩世郭家岭花岗闪长岩是其主要赋矿围岩,金成矿作用稍晚于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侵入,但与区内广泛分布的煌斑岩脉的形成基本同时.目前对胶东金矿成因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从绿岩带型金矿(沈保丰,1994),到造山带型金矿(Mao等,2002;毛景文等,2003),直至最近的非造山带型金矿(翟明国等,2004).为了更好地限定金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加深理解金成矿作用的深部过程,我们对围岩花岗岩和与成矿作用同时形成的煌斑岩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胶东金矿集区是在加厚下地壳拆沉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拆沉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弧后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0.
在赣杭构造带上新路盆地中发现有晚期侵入到黄尖组凝灰岩中的粗面斑岩岩脉。本文运用激光等离子质谱(LAICP-MS)对该粗面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年龄测定,获得了131±1Ma的形成年龄。新路粗面斑岩具有高碱、高钾、高K2O/Na2O,在Si O2-K2O图解中落入橄榄安粗岩(shoshonite)系列岩石的范围之内。新路粗面斑岩还具有贫铁、钛、钙、磷以及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等特征,具有较高含量的高场强元素,亏损Nb、Ta、Sr、P、Ti,以及中等铕负异常(Eu/Eu*=0.32~0.46)和铈负异常(Ce/Ce*=0.64~0.73)的特点。粗面斑岩的全岩εNd(t)值为-5.01~-4.77,锆石的εHf(t)值为-8.3~-3.8(集中在-6~-4之间),两阶段Hf模式年龄集中在1.4~1.6Ga之间。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新路粗面斑岩是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混合形成的产物,为赣杭构造带早白垩世幔源岩浆活动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