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韦重韬  秦勇  姜波  傅雪海  张志庆  郭建 《地质学报》2008,82(10):1363-1367
在系统研究以沁水盆地等为代表的华北残留盆地煤层气地质特征、构造演化史、埋藏史和热史的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研究了其主煤层的煤层气成藏演化历程。结果表明,华北残余盆地煤层气成藏演化一般显示出微弱—活跃—散失3个阶段依次出现的总体特征;由于煤层气地质特征和构造演化史、埋藏史以及热史的差异,成藏类型可划分为演化活跃且煤层气高度聚集的活跃型、演化微弱且成藏程度较低的微弱型和两者之间的过渡型3类。其中第一、三类具有较好的含气性,即潜在的煤层气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2.
沁水盆地煤层气构造动力条件耦合控藏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构造动力条件涵盖诸多要素,综合分析这些要素与煤层气成藏效应之间关系,是全面认识构造动力条件控藏效应的基础。为此,本文采用盆地分析、构造应力场模拟、镜质组光性组构、构造曲率等方法,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构造应力场、盆内构造分异、煤储层构造变动等与煤层气成藏效应之间关系,探讨了有利于煤层气富集高渗条件发育的构造动力特点。研究表明:燕山期是控制煤层气成藏的关键时期,该期NW-SE向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次级褶曲和高角度正断层,奠定了盆地煤层气赋存规律的总体格局,使NNE-NE向次级褶曲成为主要的控气构造类型;构造动力通过煤储层改造程度对煤储层渗透性发育特点的控制,不仅体现于镜质组光性指示面形态及其空间展布特征,也使得中等程度的构造主曲率可能提供最有利于煤层气渗流的构造条件,导致现代构造应力场高主应力差有利于煤层渗透率的发育。耦合分析认为,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效应取决于上述构造动力学因素之间的合理配置,南部仰起端的阳城北、中南部西段的安泽—沁水、中部西侧的沁源周围、东部中段的武乡西北等4个地段,可能存在有利于煤层气成藏的构造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83.
本文在贵州青龙煤矿瓦斯地质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矿井瓦斯含量、瓦斯压力和煤与瓦斯突出等特征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区域演化、煤层顶、底板岩性、煤层埋深和矿井构造对瓦斯赋存和突出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区域沉积演化的特殊性是造成整个贵州西部地区瓦斯含量较大的主要原因;矿区内瓦斯分布的整体趋势受煤层埋深的控制,而瓦斯含量分布不均匀性主要受矿井构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
在分析区域构造演化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勘查资料,系统分析了冀东南隐伏区构造对煤层赋存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中、新生代以来的伸展隆升作用,导致了研究区以正断层及其组合为主要特征的构造类型的发育。这些构造切割煤层,不仅使煤层的连续性受到了破坏,并且使煤层埋藏深度加大,导致绝大部分区域的煤层失去了勘查意义;但具有中坳新隆构造演化特征的区域,石炭-二叠系分布广、厚度大,是最理想的勘查预测区。  相似文献   
85.
祝茜  姜波  汤庭耀 《海洋科学》2004,28(10):17-19
鲸具胎生、哺乳、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典型哺乳动物的特征,由于终生生活在水中,体型庞大。要保持正常的体温和代谢活动。必须消耗大量食物来补充能量。因此,了解鲸的食性、摄食方式及其与渔业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按摄食方式的不同将须鲸划为过滤型,齿鲸为捕食型;按食物组成和摄食方法的不同,将齿鲸又分成三大类型:食乌贼型、食肉型和食鱼型;须鲸则为食浮游生物型。同时探讨了鲸类造成渔业的损失:直接摄食、毁坏渔具、妨碍作业、争食渔网内的渔获物、驱散鱼群造成鱼捕捞量降低等。渔业对鲸类的主要影响表现为:误捕、食物短缺和噪音等.  相似文献   
86.
基于实测的煤层底板的倾角、断层强度、断裂信息维等描述矿井地质构造的指标数据,依据地质构造具有自相似的特性,模拟了矿井地质构造演化的时间序列,并通过重建相空间的方法,计算了时间序列的关联维。实例分析表明:矿井地质构造系统的状态吸引子为混沌吸引子,其演化具有混沌特征;揭示了描述矿井构造系统相空间所需的状态参量维数的大致范围;倾角累计值指标包含了褶皱和断层的多重信息,更能反映系统的混沌特性,其反映的维数更接近于描述混沌系统相空间所需的维数真实值。该方法对矿井构造定量预测和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7.
中国海洋哺乳动物的种类、分布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茜  姜波  汤庭耀 《海洋科学》2000,24(9):35-39
海洋浦乳动物是海洋中的一特殊类群 ,它们既有哺乳类的许多共同特点 ,如胎生、哺乳、体温恒定、用肺呼吸等 ,又经漫长的自然选择和演化过程 ,形成了其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态习性以适应海洋生活 ,如体呈纺锤形以适应游泳、体被一层厚厚的脂肪或毛以利保持体温、前肢鳍状(水獭除外)等。海洋哺乳动物曾是人类所需求的皮毛、肉、油、工业原料和医药等的重要来源 ,然而 ,由于过去受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 ,海洋哺乳动物资源严重破坏 ,某些种类已经降到恢复水平以下。值得庆幸的是 ,后经世界范围内的禁止捕杀鲸类 ,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  相似文献   
88.
通过断裂超微变形构造分析,对柴达木盆地周边断裂构造发育的应力-应变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新高泉断裂超微构造以密度较低的平直位错线为典型特征,反映了相对较低的应力-应变环境;大头羊逆冲断裂位错密度高,位错形态复杂,呈弯曲状延伸,局部发育位错环,应力-应变环境较高;绿梁山逆冲断裂的超微构造以亚颗粒的普遍发育为显著特征,表明应变环境已达恢复阶段;纳赤台逆冲断裂的超微构造较为复杂,位错线、位错壁和亚颗粒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表明变形的复杂性。根据超微构造的特征,这对不同断裂的古构造应力和应变速率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89.
基于山东半岛泥质区附近四根岩芯沉积物样品的高分辨率取样(1cm)粒度测试分析资料,分析了粒度频率曲线、粒度参数及其粒度组成特点,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了沉积物的敏感性粒级,并探讨了研究区沉积物的搬运机制及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山东半岛泥质区沉积物以粉砂为主,砂和粘土的含量变化差异较大,粉砂含量变化较小,主要以跃移加悬浮组分为主。发育了大致相同的三个粒级组分,分别是粒组1(1.24μm)、粒组2(1.24~20.45μm)和粒组3(28.84~136.47μm),同时提取出粒组3(28.84~136.47μm)为研究区岩芯的敏感粒级,可以作为山东半岛泥质区的环境替代指标。测年数据和环境代用指标分析表明,敏感粒级平均粒径波动的程度可以反映东亚季风强弱变化,同时百年尺度中,北太平洋涛动和东亚冬季风与研究区沉积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东亚冬季风较强时,岩心敏感粒级平均粒径呈现粗化趋势,同时与NPO指数呈现相反趋势,应用敏感粒级粒径波动来指示气候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0.
太平洋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化学提取方法对采自太平洋国际海域的板状和结核状富钴结壳的稀土元素进行了分级提取 ,并利用等离子质谱仪 (ICP MS)测定了稀土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 ,结壳中稀土元素在不同结合态中的富集顺序为 :残渣态 >有机结合态 >锰氧化物结合态 >碳酸盐结合态 >吸附态。稀土总质量分数的 5 6 %以上集中在残渣态中 ,并主要赋存于非晶态FeOOH物相中 ,说明FeOOH的形成对稀土元素的富集具有重要作用。水羟锰矿占结壳中X衍射结晶矿物的 95 %以上 ,但其稀土质量分数仅占稀土总质量分数的 1 6 %左右。呈有机结合态的稀土元素含量约占结壳稀土总质量分数的 2 0 % ,表明有机质对于结壳的形成及稀土元素的富集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