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209篇
测绘学   70篇
大气科学   145篇
地球物理   180篇
地质学   460篇
海洋学   126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基于RESTful API的智慧旅游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的扩展性、耦合性和可用性出发,在深入研究RESTful API的基础上,结合智慧旅游的特点,提出了基于RESTful API的智慧旅游系统建设方案。设计了基于RESTful API的智慧旅游框架,制定了RESTful API设计的基本原则,并从资源标识、参数、资源的表述、验证、异常处理和缓存6个方面分别介绍智慧旅游API的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具体的实例证明了该方法可提高智慧旅游系统的扩展性、耦合性和可用性,为智慧旅游系统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2.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上流流域面积大(达100万km^2),天气气候复杂,其径流主要来自降水。  相似文献   
143.
组合式抗滑桩是加固大型滑坡的有效防护措施, 但上硬下软等复合地层中h型抗滑桩的加固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基于一套自主研发的上硬下软地层滑坡-h型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装置, 综合应力应变监测、激光测距仪、高速相机与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研究了上硬下软地层滑坡中h型桩的位移、内力响应规律与滑体变形破坏特征, 揭示了上硬下软地层条件下h型桩与滑坡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在坡顶荷载逐渐增加的条件下, h型桩加固的上硬下软地层滑坡的演化阶段可划分为蠕变阶段、匀速变形阶段、加速变形阶段和破坏阶段4个阶段。受连系梁影响, 前排桩与后排桩桩顶位移较小, 应变最大值出现在靠近滑面深度处; 后排桩弯矩呈"S"型分布, 前排桩弯矩呈三角形分布, 负弯矩最大值位于连系梁下方20 cm处。随着硬岩体积分数(φβ)增加, 桩顶位移逐渐减小, 前、后排桩最大弯矩值也逐渐减小, 但硬岩体积分数超过60%后最大弯矩值变化幅度较小。当φβ=20%和40%时, 后排桩土压力总体呈抛物线形式; 当φβ=60%和80%时, 土压力总体呈反"S"型, 且滑面附近出现第二个土压力峰值; 前排桩土压力分布形式均为抛物线型。试验结果可为组合式抗滑桩加固机理研究和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4.
滨岸地带自然环境多变,地质环境极为脆弱,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着重分析我国东部滨岸侵沉变异特征,研究滨岸侵沉变异地域分异规律与成因规律。  相似文献   
145.
北大巴山早古生代地幔交代作用与煌斑岩浆的起源和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产于陕西岚皋境内、赋存于碱质煌斑杂岩中的金云角 闪 辉石岩捕虏体是交 代地幔捕虏体。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的对比研究表明,金云角闪辉石岩型交代地幔是寄 主煌斑岩的源区。金云角闪辉石岩捕虏体富含高Na、Ti的角闪石是本区寄主煌斑岩富Ti, 具 低K/Na值的根本原因。煌斑杂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早古生代地幔交代作用相对 于煌斑岩的侵位是一个相对近的时间间隔,大约发生于距今600~700 Ma。寄主煌斑岩 的 原生岩浆是金云角闪辉石岩型地幔经较大程度部分熔融而形成,原生岩浆为相似于橄榄金伯 利岩和橄辉玢岩的碱质超基性煌斑岩浆,其经初步分离结晶后形成两个不同的母岩浆,分别 相当于橄榄金伯利岩浆和橄辉玢岩岩浆,两个母岩浆各自具有不同的分离结晶系列,形成不 同的岩石类型。  相似文献   
146.
“长荡湖1号”A系和B系是分别以成活率和大规格为主要选育指标建立的两个相互独立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选育品系,为评估“长荡湖1号”偶数年群体(偶数年繁殖孵化)选育第二代(G2)的选育效果,本实验以未选育群体作为对照组,比较了两选育品系和对照组在实际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性腺发育和养殖性能。结果显示:(1)两选育品系A系和B系在扣蟹、成蟹养殖阶段的最终平均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系雌体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 B系最终平均体质量均略高于A系,但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实验蟹雌雄个体在成蟹阶段的生殖蜕壳高峰期分别为2021年8月10~30日和8月30日~9月20日,各组成蟹完成生殖蜕壳后性腺迅速发育,并且性腺发育后期,对照组GSI最高、B系的GSI最低;(3)就成活率而言,三组蟹在扣蟹和成蟹阶段的成活率大小顺序为:A系>对照组>B系,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产量、大规格蟹比例和饲料系数方面,两选育品系均优于对照组。综上,经过两代配套系选育,“长荡湖1号”A系和B系均获得良好的选...  相似文献   
147.
针对船舶抛锚、海洋平台坠物以及渔业拖网板对海底管线的撞击会造成损伤,本文采用非显式有限元法对其损伤程度进行了模拟。采用Drucker-Prager(DP)模型模拟海床,建立了坠物-管道-土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坠物质量、形状、撞击速度、海床土体性质(弹性模量、内摩擦角、粘聚力)、埋深及拖网板撞击方式对海底管道塑性变形的影响。分析结果可以为管道的设计与防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且与现行规范进行了比较,本方法结果更加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48.
利用WRF模式中5种常用边界层参数化方案(ACM2、YSU、BouLac、MYJ和MYNN2.5)及美国能源部大气辐射观测试验(ARM)寿县综合观测数据(2008年8—12月),对比分析了晴天及阴天条件下,不同参数化方案对典型农田下垫面气象要素及边界层结构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1)模式对于云层状况的模拟,非局地方案ACM2和YSU方案优于局地方案.(2)对于近地层气象要素,晴天和阴天条件下均是ACM2方案对于2 m温度和比湿的模拟效果最好,MYJ方案对于风向风速的模拟效果最好.(3)对于位温及比湿垂直廓线的模拟,晴天和阴天条件下均是非局地方案(ACM2和YSU)对白天的模拟效果优于局地方案;ACM2方案对夜间弱稳定层结和逆湿结构的模拟最优;(4)对于风速垂直廓线的模拟,白天不稳定条件下,晴天条件MYJ方案最优,阴天MYNN2.5方案的模拟效果最好;夜间弱稳定条件下,晴天条件ACM2方案与观测值之间的偏差最小,阴天YSU方案模拟效果最好;(5)总体而言,在对典型农田下垫面进行模拟时,晴天和阴天条件下均是ACM2方案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9.
新型预制装配式楼盖抗倒塌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及爆炸荷载下的结构连续倒塌问题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是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为了提高新型预应力空心楼板结构的整体性,防止由于竖向支承构件的失效形成楼板的局部或者连续倒塌,对2块新型预应力空心板足尺模型进行四分点静力加载试验,研究新型预制装配式两跨连续楼板的抗连续倒塌能力。试件均由预应力空心短板通过板端伸出U形筋和胡子筋进行对接连接,板侧纵向拼缝通过胡子筋和植筋与边梁的纵筋进行连接,2个试件的计算跨度相同。本文采用在加载过程中突然拆除中间支座,得到楼板破坏形态、裂缝发展、承载能力、应变、最大变形等试验结果。对试件的受力过程、悬索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最后得到楼盖拼缝及板侧边梁连接构造的布置合理,新型预制装配式楼盖采用合适的周边连系和横向拼缝连接可以达到理想的抗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150.
江汉-洞庭盆地及华容隆起新构造运动特征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基础地质遥感调查与监测,采用2000年左右获取的1:25万Landsat ETM图像进行地貌、第四纪地质和新构造遥感调查与研究.针对洞庭湖重点区,采用航片、ALOS、SPOT等高分辨率数据进行1:5万详细遥感调查.通过调查与综合分析认为:江汉-洞庭盆地为-燕山晚期至新生代形成的断陷盆地,总体处于沉降状态,盆地内部因差异抬升作用形成华容次级隆起,从而在山区广泛沉积了河湖相、冲洪积相及山麓相的第四纪沉积物,盆地内部第四系基本为连续沉积.江汉-洞庭盆地周围隆起区则呈间歇性抬升.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隆起与拗陷、掀斜和断裂等几种形式,其构造沉降与周边山体隆升主要受盆地边缘和盆地内部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