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相同挤压背景下的相邻井区,由于区域应力的差异,造成了构造形态的不同,而构造形态又影响了地应力的分布。克拉苏构造带储集层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层非均质性强,构造位置间产量差异大,研究表明储层除了受沉积相控制外,地应力的大小及方向对储层的影响较大。基于挤压的应力环境将克拉苏构造带自北向南以克拉苏断裂为界分为斜向挤压区及水平挤压区。斜向挤压区的水平挤压应力、水平应力差、垂向应力较水平挤压应力区小。为了进一步验证测量应力值的准确性,利用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地震解释模型为基础,以实钻资料为约束,对构造演化过程中的断裂发育及应力、应变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水平挤压区与斜向挤压区的垂直应力相差较小,但水平挤压区的水平挤压应力较强,高出斜向挤压区30%~50%。强水平挤压应力对储层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储集层物性、储集空间、裂缝发育程度。代表斜向挤压区的克拉段,水平挤压应力小,储集层物性高,溶蚀现象显著,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裂缝欠发育;水平挤压区的克深段,储集空间以粒间溶蚀扩大孔,粒内溶孔为主,储集层孔隙度低,岩性致密,裂缝极其发育,从微观薄片、岩心、FMI成像、微地震检测上均能发现大量规模性的裂缝,规模性裂缝极大地增强了克深段的储层连通性,提高了储集层渗流能力,保证了其在超过6000 m高应力储集层中仍存在日产百万方天然气的稳产高产井。  相似文献   
102.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s three stochastic systems with cross-correlation Gaussian white noises. Both steady state properties of the stochastic nonlinear systems and the nonequilibrium transitions induced by the cross-correlated noises are studied. The stationary solutions of the Fokker-Planck equation for three specific examples are analysed. It is shown explicitly that the cross-correlation of white noises can induce nonequilibrium transitions.  相似文献   
103.
采用共沉淀法分析测定了阳江核电站邻近海域2012—2013年海水样品总α、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以及2013年生物样品中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结果表明:2012—2013年两年间阳江核电站邻近海域海水中总α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为:0. 083~0. 205 Bq/L,平均值为0. 134 Bq/L;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为:0. 029~0. 059 Bq/L,平均值为0. 043 Bq/L。与渤海、黄海、东海、珠江口等其他海域相比,阳江核电邻近海域总α、总β放射性比活度水平相对较低。2012—2013年阳江核电站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为:620~1 125 Bq/kg (干重),平均值为814 Bq/kg (干重)。与渤海、黄海、东海、珠江口等各海域沉积物相比,研究海域沉积物中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位于中等水平。2013年阳江核电站邻近海域生物样品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为:16. 1~74. 7 Bq/kg,平均值为39. 4 Bq/kg,其中鱼类的总β平均值为64. 6 Bq/kg,虾类的总β平均值为36. 8 Bq/kg,贝类的总β平均值为16. 7 Bq/kg,呈现鱼类虾类贝类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04.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露的大面积中生代岩浆岩与矿化作用与区域构造域转换密切相关,在100~90 Ma左右浙闽地区壳幔作用强烈,前人大多数的研究工作是针对单个岩体或几个复式岩体展开的相应研究工作,缺少对浙闽沿海中生代花岗岩类的跨区域研究,特别是具体时间节点的对比和剖析。本研究选取浙闽地区100~90 Ma形成的典型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和整理,并与前人在华南地区的研究数据相结合,认为100~90 Ma的浙闽花岗岩不同于日本和安第斯型的典型岛弧酸性岩。浙闽花岗岩可能起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基性岩浆上涌,少量基性岩浆与花岗质岩浆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了这一时期东南沿海中生代花岗岩类的母岩浆。地壳组成的差异造成浙闽一带形成的母岩浆的不同,而花岗质岩体则是在这种不同母岩浆基础上高度演化的结果。利用Rhyolite—MELTS方法计算浙闽地区在100~90 Ma的岩浆过程,以福建长泰岩体为例,在含水量为6%,压力为300 MPa 的条件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98 Ma岩体的分离结晶程度约37%,而从95 Ma开始,岩浆演化开始趋向于无明显规律。浙闽中生代花岗岩体显示以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的分离结晶为主导的结晶过程,不同岩体的分离结晶程度有所不同。特别是在95 Ma时,浙闽一带的岩体同时出现了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随后又进入由钾长石和黑云母的分离结晶控制的阶段,结合Sr、Ba的变化特征和Nd同位素等变化,认为95 Ma左右存在地幔物质的介入,从而导致浙闽地区在晚中生代岩浆演化上出现了转变,而且95 Ma很可能是浙闽晚中生代花岗岩形成的转折期,岩浆温度的计算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5.
SVG技术在网络地图数据组织及WebGIS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肖燕萍  周鹏 《测绘通报》2005,(9):35-37,64
讨论网络地图中点、线、面目标的图形可视化技术方案, 给出基于SVG技术的万维网电子地图数据设计与发布的实现模型.  相似文献   
106.
介绍了GIS在灌区的初步应用,实现地理信息与管理信息相结合,采用了B/S和C/S的混合架构,集成了空间数据管理,为灌区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07.
星机双基地SAR空间几何关系与信号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星机双基地SAR是近年来在国外出现的一种新型空间对地观测传感器.由于卫星平台与飞机平台在飞行速度、飞行高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其与较早开展的星载双基地SAB、机载双基地SAB等系统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针对星机双基地SAR系统的3个基础性问题,同时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开展了研究工作.即:空间几何关系、多普勒特性和信号模型.从提高分辨率、利于直达波的接收和利于空间同步等角度出发,分析了飞机的适宜路线;推导了计算多普勒参数的精确解析公式;建立了系统的信号模型,分析了成像算法设计的难度;验证了在系统满足特定条件时,传统RD算法经适当改进后仍可适用.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开展任意飞行模式下的成像算法设计等后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在黄陵背斜东南缘部署实施的一口页岩气调查井(EYD5),获取了埃迪卡拉系碳同位素参数和相关有机碳数据,建立了该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灯影组蛤蟆井段碳同位素曲线,在陡山沱组识别出4次负漂移,2次正漂移区间,在灯影组蛤蟆井段识别出1次负漂移,1次正漂移区间,并可在区域范围内有效对比。探讨了该区陡山沱组四段至灯影组蛤蟆井段在区域上的对比标志,明确了该区陡山沱组碳同位素异常与有机碳含量无相关性,碳同位素的正、负漂移区间均可发育富有机质层段,持续的δ13C负值区间对应富有机质页岩层段发育。   相似文献   
109.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属于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构造裂缝普遍发育,分布复杂且对单井产量影响较大。目前针对该地区储层裂缝的研究已投入大量的工作,主要体现在裂缝的描述、表征和预测等方面,但由于该地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岩心资料少、成像测井多解性强,裂缝的研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生产中仅应用了裂缝密度、开度等统计数据。笔者综合野外露头、岩心和测井等资料,从裂缝组合的角度出发,系统开展了该地区储层裂缝及其组合特征研究。发现构造裂缝存在主次之分,主裂缝规模相对较大,一般垂直于地层,多为张性或张剪性,次级裂缝一般是主裂缝的伴生缝。裂缝之间存在多种接触关系,主要表现为"T"、"λ"、"y"、"τ"字等形状。依据裂缝之间的排列接触关系,建立了该地区储层裂缝四种组合模式,即"平行状"、"扫帚状"、"调节状"、"雁列状"。结合各裂缝组合成因的差异和断背斜形成过程中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了裂缝组合平面三类成因区,即调节成因区、褶皱成因区、断裂成因区,与之对应的是高产井部署的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  相似文献   
110.
以在江汉盆地西缘宜昌张家坳一带等地测制的4个下白垩统五龙组剖面为基础,笔者通过精细划分岩性组合和沉积构造分析等方法,识别出张家坳一带的五龙组一段和二段下部10种典型的岩相类型及岩相组合类型。根据岩相组合类型,进一步识别出6种属于砾质辫状河典型构型单元,分别为辫状河道、心滩、漫滩、废弃河道、决口扇和决口河道沉积构型单元,但是整体上以辫状河道和心滩构型单元为主。五龙组辫状河沉积在张家坳、土城一带为砾质近源辫状河沉积特征,与冲积扇关系密切,发育在河流的上游地段,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物源来自西北部的黄陵背斜剥蚀区,而在向家嘴和三溪口一带相变为砂质辫状河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