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11.
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锆石群结晶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铜陵地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锆石的晶面统计分布,呈不对称正态和不对称对数正态的单峰、双峰和双曲线型;同时,同一岩体中出现不同端员锆石群晶型的共生,它们反映岩浆混合作用的存在。由锆石晶面统计分析可以求得不同类型岩方开始与终止结晶的温度:辉石二长闪长岩,900-700℃;石英二长闪长岩,850-650℃;花岗闪长岩,800-650℃;花岗闪长斑岩,650-600℃。岩浆物理学研究表明,高粘度的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有利于钻石(311)晶面发育,低粘度的辉石二长闪长岩岩浆有利于钻石(111)晶面发育。锆石群的平均碱度指数和平均温度指数相关图解表明,本区中酸性侵入岩岩浆的物质来源为幔壳混源型。  相似文献   
112.
邓阜仙花岗岩熔融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邓阜仙花岗岩饱和水熔融实验结果的计算处理和岩石学相图的分析,从实验岩石学的角度证实了邓阜仙花岗岩是岩浆结晶的,而不是花岗岩化形成的。同时,由实验表明,岩石初熔温度除与岩石成分有关外,还与岩石实际形成条件有密切联系。此外,在加氟化物的饱和水熔融实验中,氟化物不仅能降低岩石初熔温度,而且改变了岩浆体系中不同矿物的稳定性,主要使云母和石英变得稳定,酸性斜长石变得不稳定,而钾长石的稳定性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13.
石油污染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与海水是物理属性不相同的两种液体,石油所形成的薄膜漂干海面上,使反射的阳光比海水大2~4倍,通过海气面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减少,接近于零,海面风传递给海面的动力通量大为减少,大大阻碍了海水的蒸发和盐颗粒向大气中飞溅,阻碍海水对大气中O2和CO2气体的吸收,使上层海水吸收的太阳热量减少10%,从而影响到海气相互作用的每个过程,石油污染对气候变异的影响令人十分担忧,如何减少海上石油开发业带来的石油污染  相似文献   
114.
周殉若 《地质论评》2005,51(6):632-632
由南京大学周金城、王孝磊编著的《实验及理论岩石学》一书已于2005年6月出版,它是岩石学教材方面的一本新书,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15.
若雾 《湖北气象》2004,23(1):26-26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气候冷热多变,忽冷忽热,极不稳定,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人们若不注意防寒保暖,就很易招致各种疾病,甚至引起旧病复发。为此,可采取如下应对措施。首先,初春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多发期,要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物,谨防受寒,同时多饮开水并适当补充维生素。其次,春天紫外线辐射增强,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对脑下垂体产生影响,易导致精神病患者复发。此时,精神病人不但不能停药,还应适当调整药量,同时可配合娱乐和工作疗法等进行治疗。其三,每年3~4月份,是心肌梗死的一个发病高峰期。因此,冠心病人应特别引起注意,要…  相似文献   
116.
三元系相图在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以及地球化学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它不仅是研究岩浆结晶、演化、相变以及矿物共生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也是用来探讨壳源、幔源岩浆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单元系、二元系相比,其图形复杂,判读亦较难。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对三元系相图的主要类型,判读方法以及在岩矿方而的应用,作一概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7.
利用孔底液压冲击钻具破碎岩石是最近在钻探工作中推行的一种新方法。液压冲击器所形成的扭距和冲击脉冲对岩石破碎工具的共同作用促进了有效破碎井底岩石,从而大大提高机械钻进效率。  相似文献   
118.
对于球状模型表面上的一点及相应的局部速度,采用一种简单的变换,研究扰动沿表面传播问题。用高斯波束计算方法就几个横向非均质球状模型进行了射线追踪并得到了理论地震图。其结果显示出对用于简正型的一级扰动理论的偏差。  相似文献   
119.
谱分析显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场(SSTA)与北太平洋海温指数(PTI)具有相同的振荡周期,而西风漂流区SSTA除了具有低频37个月的周期变化,还存在5个 3个月的高频振荡,海温场的低频振荡中,赤道东太平洋SSTA振荡振幅比西漂流区约大1个量级,位相提前约2个月,说明赤道东太平洋SSTA变化在整个北太平洋SSTA变化中领先且起主导作用。西太平洋副高的振荡周期在低频部分与赤道东太平洋SSTA和PTI  相似文献   
120.
青藏高原东南缘发育数十万平方千米的广阔地貌过渡带与大面积低起伏地貌面,独特的地貌提供了解读高原构造拓展与地表隆升时间、过程以及机制的理想窗口。为揭示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响应和地貌演化过程,通过构造解析、构造地貌以及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对金沙江下游流域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早在始新世即已处于北西向为主的区域性挤压条件下而发生广泛褶皱变形。尽管始新世存在区域性变形响应,但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下游地区在古近纪为低海拔丘陵地貌,地表隆升幅度极为有限。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研究区总体处于长期的低剥蚀速率环境,促进了低海拔平缓地貌的形成。晚新近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发生区域性缩短变形与显著地表隆升,大型水系同步下蚀,共同塑造形成现今较高海拔的低起伏地貌面与深切峡谷并存的特征性地貌。研究结果支持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近纪以来的隆升与地壳构造缩短及增厚密切相关,而中下地壳塑性流动增厚机制并非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