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9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31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北京西山髫髻山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起源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对北京西山髫髻山组粗安岩斜长石Ar-Ar年龄测定获得全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48.91Ma±2.98Ma和146.60Ma±2.93Ma(相关系数r=0.9997),本文将其时代划为晚侏罗世.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显示,西山髫髻山组火山岩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低Ti\K,高Al\Ca和Na,轻稀土元素富集,Eu异常不明显,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Zr\Hf相对亏损,Nd\Sr和Pb同位素比值较低,反映出火山岩形成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其源岩为富集地幔.据此认为髫髻山组火山岩形成于陆内挤压环境,由中生代玄武质岩浆底侵于下地壳-壳幔过渡带诱发古老(太古宙)的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  相似文献   
62.
同位素新技术方法及其在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和研究目前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两方面,地球化学方法主要是对沉积物、孔隙水和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化学组成(包括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和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研究。除常规的氧、碳、氢、硫和锶同位素研究外,近年来国际上十分关注应用一些新的同位素方法,如硼、锂、氯和溴同位素等,并且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3.
刘瑞杨  周瑶琪  周腾飞  陈彤彤  刘汉青  白冰洋  李孙义 《地质论评》2022,68(5):2022102006-2022102006
青岛大珠山位于莱州湾南西,小珠山南西侧,属于中生代晚燕山期酸性侵入花岗岩体,岩性以中粗粒钾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为主。前人对小珠山地球化学特征已有研究,但大珠山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尚处空白阶段。对所取的十件样品进行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及稀土元素、Li同位素、锆石U- Pb测年、斜长石电子探针原位分析。结果显示:岩相学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含有锂辉石,有明显伟晶岩脉,岩石类型为I—S型花岗岩;样品为高硅花岗岩(SiO2=66. 97%~74. 97%);全碱含量高(Na2O+K2O=8. 70%~10. 73%),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Eu负异常明显(δEu=0. 25~0. 56)。计算高分异花岗岩常见指数:铝饱和指数(A/CNK=0. 91~1. 01);分异指数(DI)为87. 07~96. 65;锆饱和温度为836. 3~862. 6℃;锆石Ti温度计反映岩浆结晶温度为698. 5~738. 9℃。年代学表明样品年龄为113. 1±0. 36Ma,为早白垩世崂山期花岗岩。研究区花岗岩具有明显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TE1,3=1. 04~1. 15)和较高氧逸度,表明研究区花岗伟晶岩具有锂矿的成矿潜力。花岗岩分异过程经历斜长石、锆石、磷灰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岩浆沿岛弧和大陆碰撞俯冲带裂缝上涌,形成具有成矿潜力的高分异花岗岩。  相似文献   
64.
鲁西南归来在金矿成矿流体特征和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昆  倪培 《地质科学》2001,36(1):1-13,T001,T002
归来在金矿是近年来在鲁西南新发现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成因上与附近铜石偏碱性杂岩体有关。本文通过对侵入杂岩和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研究,结合前人地质勘探和科研成果,认为形成妲来在金矿的成矿流体是岩浆水与大量来自围岩的大气降水混合而成,早期为富含卤素和CO2的低-中等盐度热液,演化至晚期为低挥发分、不同盐度的低温热水溶液。金矿沉淀时的流体压力不高于40-60MPa,温度为180-250℃。温度下降和伴随隐爆作用发生的减压和流体不混溶是促使金沉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5.
本文对含金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主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1 2 2~ 30 6℃ ,存在两个区间分别为 1 30~ 2 2 0℃、2 5 0~ 2 70℃ ,均一温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存在规律性变化 ,盐度主要集中在3%~8%NaCl范围内 ,密度为 0 .80~ 0 .95g/cm3 ,流体包裹体具有相对稳定的气液比 ,流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与典型的岩浆水和大气降水不同。结合氢氧锶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 ,认为墨江金矿成矿流体曾发生过部分地幔流体、大气降水等多种类型水不充分的混合 ,水岩反应和多种流体混合可能为墨江金矿矿质迁移沉淀主要机制。结合哀牢山金矿带成矿流体类似性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认为墨江金矿深部可能存在有含金石英脉型矿体。  相似文献   
66.
山东昌乐-临朐火山岩流体包裹体成分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昌乐-临朐地区火山岩内的橄榄石和辉石中舍有大量的流体包裹体,流体来源于地幔。采用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对部分火山岩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分析,获得了包裹体中挥发分的成分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该区岩浆中舍有大量的CO2和水,CO2是气相包裹体中的主要成分。同时在包裹体内存在H2、CO、H2S、CH4等还原性气体,说明流体来源于还原环境。此外,少量低碳烷烃的出现为天然气无机成因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67.
倪培  范建国  徐克勤 《矿床地质》1998,17(Z4):805-808
辽东半岛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中赋存有众多的金矿床,是中国北方重要金矿集中区之一。区内的金矿床多受辽南地体古元古代辽河群(盖县组)或其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产物——花岗片麻岩的控制。对这些金矿床,目前的成因观点主要有岩浆热液成因、变质热液成因和多成因(变质热液成因;大气降水热液成因;岩浆热液成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与多成因观点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68.
铜陵-安庆地区若干热液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在研究铜陵狮子山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矿床成矿流体的基础上,对比铜陵-安庆地区燕山期其他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系统探讨了该区燕山期热液矿床成矿流体体系,从夕卡岩型、斑岩型、高温热液型至低温脉型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规律。认为成矿流体温度、盐度逐渐降低,流体来源从单纯的岩浆来源变为岩浆与雨水的混合来源,成矿流体沸腾作用随之减弱。这些典型矿床基本代表了铜陵-安庆地区燕山期热液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69.
再论大陆地壳断裂拗陷带中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华南海西-印支断裂拗陷带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MSD)主要产于晚古生代海侵岩系底部附近碎屑岩向碳酸盐地层的过渡部位,含矿岩系中伴有少量双峰式火山岩和大量喷流岩,矿床中最基本的矿物共生关系是变质反应关系,金属元素和矿物相的分布往往显示地层学垂直分带和侧向分带,这种分带是同生沉积-成岩、活化转移和后期改造叠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层状矿体下盘可以存在着代表海底热液通道的脉状、角砾状和浸染状矿化,与之伴生的硅化、绢云母化和钾长石化等蚀变反映了大陆地壳及其沉积物的富硅、富钾特征。与块状硫化物呈相变关系的层状铁锰矿床下方可存在脉状铅锌和金矿床。南岭地区的断裂拗陷带形成于后加里东大陆内部,而长江中下游则处于向被动陆缘演化的环境。两个地区晚古生代MSD在成分和成矿特征等方面的一系列差异,反映了成矿时基底陆壳成熟度的差异,而钨和锡则是成熟陆壳上MSD的特征元素。与国外苏利文型明显不同的是,华南地区矿床除了与确定无疑的火山岩伴生外,所含有用金属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往往受到后期花岗岩类岩浆及其热液的改造和叠加,因此可称之为华南型矿床。并以此代表大陆地壳上MSD的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70.
利用愈合人工水晶裂隙合成人工流体包裹体的技术,在0.5~1kb,350~800℃的范围内,对纯H2O体系、NaCl-H2O体系、KCl—H2O体系进行了人工合成包裹体实验研究。并对这些合成的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的测温学研究,证实了合成包裹体是母液成分的真实代表,完全可以用来做为自然界包裹体研究的标样。同时利用合成包裹体采集了均一、和冷冻状态下的拉曼谱,讨论了合成包裹体在激光拉曼探针测定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应用。研究表明,合成包裹体是了解包裹体的形成机理和进行地质流体性质研究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在地质流体和实验地球化学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