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62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从2010年4月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到2010年8月,事故油井共向墨西哥湾泄漏490万桶原油,造成了墨西哥湾的巨大环境灾难,这次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开发的担忧与思考。海洋占据着地球面积的71%,其蕴  相似文献   
62.
某天然气井场坐落于一填方平台,由于土体填方施工时未达固结,致使该天然气井场3次发生滑坡灾害,并3次进行治理。采用的治理方案依次为地面排水 注浆加固 抗滑桩、抗滑桩 挡土墙加固、微型组合抗滑桩。在阐述该天然气井场填方滑坡特点的基础上,对治理工程及其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3.
东昆仑东段新生代高原隆升重大事件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层序列、环境演变及地貌和水系变迁分析将研究区新生代高原隆升过程划分为5个重大事件.首次在研究区内海拔5400m的主夷平面上发现古土壤、岩溶角砾岩及钟乳石等, 认为沱沱河组上段细碎屑沉积及五道梁组石膏沉积(中新世) 是主夷平面形成期的沉积响应, 提出了主夷平面的高程具有东西向排列的盆岭地貌特点, 这种高程差异反映了后期构造隆升的不均衡, 应该是上新世以来差异断块抬升的结果; 早更新世中期(1525.5ka后) 一套河流砂砾卵石沉积是青藏运动C幕的沉积响应, 体现在布尔汗布达山的强烈上升和成山; 早更新世晚期(1113.9~836.3ka) 先湖滨砾石沉积, 后转为河流砂砾卵石沉积, 是昆黄运动在研究区的沉积响应, 并体现在马尔争-布青山的强烈上升和成山, 中更新世早期冰碛物的发育说明昆黄运动后研究区已隆升达到"水汽冻结高度"; 研究区T5阶地沉积前的强烈下蚀, 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溯源侵蚀切过布尔汗布达山主分水岭, 袭夺了昆南断裂带原由西向东流向共和古湖的东西向水系并到达阿拉克湖一带, 晚更新世洪冲积角度不整合于中更新世洪冲积之上等是共和运动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4.
横跨西昆仑-塔里木接触带的爆炸地震探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横跨西昆仑与塔里木接触带的爆炸地震宽角反射剖面,揭示了青藏高原北缘陆-陆碰撞带的深部地壳结构.剖面图显示,塔里木盆地的结晶基底与Moho面产状一致,整个地壳似厚板状向南倾,倾角 5℃-7℃,在塔里木南部 150 km的距离上, Moho面 深度由 40 km增加到 57 km.展现了一幅塔里木向西昆仑山下俯冲的几何图像.西昆仑 北坡的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受挤压缩短的特征:基底抬升,界面北倾,Moho面突然抬 起并变平,下地壳厚达 20 km.  相似文献   
65.
王琦  姜霞  金相灿  徐玉慧 《湖泊科学》2006,18(2):120-126
采用EDTA螯合剂法和不同的化学提取法,研究了太湖3个不同营养水平湖区中8个位点表层沉积物总磷、各组分磷及生物可利用磷的含量分布,探讨了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的释磷潜力和生物可利用磷的来源.结果表明,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总磷、无机磷和生物可利用磷含量分布差异较大,且与各湖的营养水平相一致.有机磷含量与有机质和含水率显著相关;沉积物中Fe-P和Ca-P对生物可利用磷的贡献较大,这部分磷具有较大的潜在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66.
沉水植物黑藻对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室内模拟研究了沉水植物黑藻对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浓度的影响及其季节性变化,并从沉水植物生长、间隙水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PA)三方面进行了讨论,进一步揭示磷在浅水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的交换机理。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上覆水中各形态磷以溶解性总磷(DTP)为主,其他形态磷浓度变异较大,黑藻降低了上覆水中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和DTP浓度,也降低了DTP和SRP占总磷的比例,从而使颗粒态总磷(P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占总磷比例升高。黑藻主要通过吸收上覆水中的磷和抑止沉积物、上覆水中APA使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保持较低水平,其中对SRP和DTP浓度的影响更明显。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7~8月,TP、SRP和DTP浓度呈下降趋势,并在8月达到最低值;9~10月间有所升高,但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同采样时间存在波动。  相似文献   
67.
藏东巴青县北部酉西岩组构造片理形成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藏巴青县以北酉西岩组主要由石英构造片岩、钠长石英构造片岩、白云母石英构造片岩组成,构造片理为近水平韧性剪切作用产物。宏观上构造片理构成了宽缓的背形、向形褶皱构造,构造片理上广布一期透入性拉伸线理,将构造片理展平,分布在透入性片理上的线理具明显优选方位,方向为280~100°。根据微观构造分析,韧性剪切指向为自西向东运动,构造片岩内发育多硅白云母。多硅白云母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认为其形成环境为低温高压蓝片岩相,变质温度确定为320~500℃、压力0·6~1·1GPa。多硅白云母40Ar/39Ar测年结果为(230±1)Ma,为中三叠世末期。酉西岩组构造片理(韧性剪切作用)与查吾拉—吉塘印支期构造岩浆带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8.
为研究超深渊海参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了解其所在沉积环境的物质循环特征,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雅浦海沟海参肠道微生物16S rDNA的V3-V4和V4-V5可变区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并与近岸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与养殖刺参比雅浦海沟海参肠道细菌的多样性(辛普森指数和Chao1指数)和丰富度(ACE指数和香农指数)均较低;雅浦海沟海参肠道细菌主要包括γ-变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34.1%)、α-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16.0%)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24.0%),古菌主要由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98.8%)组成;雅浦海沟海参肠道中,化能自养的氨氧化古菌亚硝化侏儒菌属(Nitrosopumilus)相对丰度达95.6%,甲基营养的硝酸盐还原菌(Methylotenera)相对丰度为10.6%;而养殖海参肠道中硫酸盐还原菌(28.1%)和硫氧化菌硫卵形菌属(Sulfurovum,13.7%)的相对丰度较高。16S 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亚硝化侏儒菌与超深渊沉积环境中奇古菌门亲缘关系最近,且遵循氨氧化古菌从陆地到深海进化的理论;雅浦海沟海参和养殖海参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差异可能反映了超深渊和近海沉积环境中氮循环、硫循环特征。本研究可以为揭示超深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生命演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以北海市红树林分布区为研究区,设置调查样地,采用灰色统计分析与美景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北海市红树林景观美景度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样地中,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群落、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群落、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群落、桐花树+秋茄(Kandelia candel)群落、白骨壤(Aricennia marina)+秋茄群落、海漆群落(Excoecaria agallocha)、白骨壤+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群落、桐花树+无瓣海桑群落(Sonneratia apetala)、白骨壤群落的平均美景度值依次减小;北海市红树林景观美景度的影响因素为潮汐、鸟类活动、滩涂完整性、红树林与海堤结合状况和红树林斑块面积,其对红树林景观美景度的贡献率依次变小。  相似文献   
70.
刘文  刘德胜  李海宏 《海洋学报》2010,32(9):6405-6411
基于扩展的SSH模型,研究了有序耦合聚合物链系统中的极化子动力学,包括极化子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外场下的输运.发现,当聚合物链间的耦合较强时,注入到系统中的电子会诱发二维链间扩展的极化子态,分布在多条聚合物链上.另外,动力学模拟表明,与一维链内定域极化子相比,在相同的电场强度下二维极化子具有更大的运动速度,这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