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94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为评价舟山钓梁围垦一期工程对附近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工程海域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潮 间带动物在不同时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工程海域海水处于高度富营养化水平,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严 重超标。围海区内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2007 年降到最低,2011 年8 月较2007 年8 月显著增加,均匀度指数呈现相反的变化 趋势。围海工程结束后浮游动物生物量显著降低,浮游幼体在种类数中所占比例增加;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多 样性指数均显著降低,多毛类种数所占比例增加;潮间带动物栖息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减少。围海造成的海水水质的 变化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参数改变密切相关,海水悬浮物含量是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围海工程结束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2.
变面积差动电容式传感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款变面积式差动电容传感器.该传感器借助于两路相位相差180°的激励信号源作用于两固定极,使动摆片与定摆片之间形成电场.动摆片在进行摆动的过程中,在左右两固定摆中的面积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会产生电容量的改变.动摆片摆动角度的大小与动摆片在定片中的面积以及电容量的大小呈线性比例关系.通过交流电桥法可测量出该电容传感器的电容量的变化所对应的电压输出,并推算出动摆片位移角度的大小.实验验证了该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3.
滇中姚安老街子板内富碱火山-岩浆杂岩体属于哀牢山-金沙江富碱侵入岩带的一部分,因其富含Pb-Ag-Au多金属矿床和特殊大地构造位置被地质学家广泛关注。尽管前人在矿床学(金属赋存状态和物质来源)、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展开大量的研究,但关于姚安富碱火山岩体火山机构和岩相学以及形成时代等却少有研究。本文对老街子火山-岩浆杂岩体进行详细的岩相学地质调查和剖面实测,划分出完整的次火山岩相(含集块正长斑岩)、火山-沉积相(凝灰质砾岩和砂岩)和火山喷发相火山机构,其中将火山喷发相细分为溢流亚相(熔结凝灰岩和假白榴石粗面岩)和爆发亚相(含角砾和集块粗面质熔结凝灰岩)。并对粗面质凝灰岩和熔结凝灰岩进行锆石SHRIMP U-Pb精确年代学研究,最终分别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33.63±0.50Ma和33.27±0.38Ma,代表着火山岩喷发形成时代为渐新世。该期火山岩的报道为老街子Pb-Ag-Au矿区深部外围找矿预测提供新思路,也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研究提供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24.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分布于扬子地块西南缘,集铜、油气与煤、盐为一体的中新生代陆相红色盆地中,分布煤(T_3-J)、铜(K_2)及膏盐(K_2-E)矿床组合,是我国著名的砂岩型铜矿集区.其中,大姚六苴铜矿床是其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5.
吴鹏 《陕西地质》2012,30(1):104-105
小秦岭作为我国第二大金矿田,其金矿资源的地质勘查开发得到党和政府的长期关心支持。前不久,一场旨在寻求金矿地质找矿新突破的找矿研讨会在陕西潼关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以及来自国土资源部地勘司和开发司、  相似文献   
26.
滇中牟定地区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岩石地球化学及物源属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头山组是滇中红色盆地中最重要的赋矿层位,其岩性特征主要为泥岩、砂岩、砾岩等碎屑岩.碎屑岩的化学成分可以反映源区沉积岩的构造背景和物源属性,基于马头山组非矿化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揭示组成马头山组的岩石具有:①SiO2含量高;②Ag、Pb、Bi、Ni等亲铜元素富集,Be、Ga、Rb、Y、Nb...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牟定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的不同结构构造及矿化类型岩石中矿物包裹体特征的研究及对比,认为不同结构构造及矿化类型岩石的形成与不同成岩-成矿阶段流体的演化特点密切相关。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表明其成矿作用主要经历3个成矿流体演化阶段:成岩期(均一温度:84℃~162℃)、主改造期(均一温度:145℃~227℃)及次改造期(均一温度:129℃~177℃)。3期流体的盐度变化不大,多处于4%~10%之间,而它们的气相成分主要为H2O,其次为CH4和CO2。成岩期流体演化形成了砂岩铜矿的初始矿源层及贫矿体,矿化程度高的地方甚至形成浸染状或纹层状矿石;改造-成矿期的流体则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演化形成现今受构造控制的条带状、脉状富矿体。  相似文献   
28.
追踪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型沙地的物源和风- 河流相互作用机制对于理解陆地景观格局演变、地表过程与地貌动态以及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科尔沁沙地的物源仍存在较大争议,且缺乏具有统计意义的锆石U- Pb年龄数据库。因此,本研究对科尔沁沙地地表风成沙进行多点取样,根据不同粒级(<63 μm和>63 μm)选取1500颗碎屑锆石进行U- Pb测年分析,并利用逆向蒙特卡罗模型对其物源进行定量约束。结果表明,从目视定性的角度看,科尔沁沙地的碎屑锆石U- Pb年龄谱特征非常相似。但定量重建结果显示沙地的物源整体上以中亚造山带的贡献为主(50. 5%~61. 3%),然而东南部体现出华北克拉通的绝对优势(~75. 8%)。科尔沁沙地的物源存在空间异质性,沙地西部和北部的锆石年龄谱极为相似,与南部锆石年龄特征显著不同。科尔沁沙地的碎屑锆石U- Pb年龄特征基本不受粒度分异的影响,但沙地东南部除外。本文认为,风与河流的协同作用及其由此导致的沉积分异和再循环作用解释了科尔沁沙地碎屑锆石的U- Pb年龄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科尔沁沙地在~2. 5 Ga和~1. 85 Ga的U- Pb年龄峰值分别是前寒武纪华北克拉通的生长、拼合与碰撞过程中的两期构造事件的产物。此外,~1. 7 Ga的锆石年龄可能是对Columb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的综合响应。古生代以来的锆石年龄峰值(500~400 Ma、300~250 Ma、130~110 Ma)记录了在古亚洲洋的俯冲闭合、蒙古- 鄂霍次克海俯冲碰撞和古太平洋的俯冲、回退的区域构造背景下多期区域构造- 岩浆事件。  相似文献   
29.
分析了古近纪渤海湾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菲律宾海盆地的总体盆地结构和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三大盆地古近纪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提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和太平洋板块后退式俯冲是导致三大盆地演化呈现规律性的原因,且前者是主导因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地幔流自西向东蠕动并上涌,使岩石圈拉伸、减薄、破裂,在中国东部盆地产生NE向断裂的右旋走滑,进一步影响并控制了渤海湾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演化。太平洋板块的后退式俯冲为亚洲东部的岩石圈向东伸展、蠕散提供了应变空间,太平洋板块晚始新世俯冲方向的改变对东海陆架盆地和菲律宾海盆地向东的构造跃迁及沉降中心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0.
大姚六苴铜矿床是中国砂(页)岩型铜矿床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小河-石门坎矿段钻孔、剖面及地形资料的综合研究,应用surpac vision三维可视化软件建立了矿区地表模型,实现了工程控制矿段的地层、矿体的三维显示,并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建立了地层、矿体、地形的三维模型,直观地显示了矿区地层、矿体的分布特征,为深部找矿预测和勘查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