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337铀矿床帽峰岩体锆石激光探针U-Pb法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帽峰岩体是下庄铀矿田最重要的赋铀矿岩体,准确确定该岩体的成岩年龄和演化历史是正确认识下庄矿田铀成矿作用的关键。本文采用锆石激光探针U-Pb法确定了337矿床范围内帽峰岩体的成岩年龄为238.2±2.3Ma,是印支期岩体,而不是先前认为的燕山期岩体。公认的337矿床铀成矿年龄是138Ma,巨大的矿岩时差表明337矿床不是先前所认为的典型岩浆热液型铀矿床。  相似文献   
12.
粤北花岗岩构造岩浆活动与铀成矿序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在前人四十多年工作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同位素地质学及其相互关系,将花岗岩地区的构造、岩浆、热液、铀成矿活动进行了排序。本区火山活动之后存在四次酸性、基性岩浆活动;存在早期(150Ma以前)挤压向晚期(140Ma以后)拉张裂陷转化的构造格局;伴随岩浆、构造活动,有两次面状、两次带状碱交代活动;并存在早、晚两期五个阶段的铀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粤北下庄矿田竹筒尖铀矿床156个铀镭平衡系数样品,研究该地区铀镭平衡系数与铀含量、标高、岩性的变化关系,对这些变化关系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得出铀镭处于基本平衡略偏铀状态的分布特征。分析了铀镭平衡系数和铀含量之间的关系,当铀含量小于0.15%时,随着铀含量的逐渐增高,铀镭平衡系数减小,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当铀含量大于0.15%时,铀镭平衡系数与铀含量的关系不明显。总结出铀镭平衡系数与标高的变化规律,由地表到深部,经历严重偏镭到偏铀再到基本平衡的过程。分析了铀镭平衡系数与硅化带、碎裂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花岗岩的关系。上述成果为该地区物探编录和γ测井结果的准确计算、矿体边界的确定、铀矿资源量的估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小水铀矿床为例,探讨了下庄矿田"交点型"铀矿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1)小水"交点型"铀矿床矿石主要由沥青铀矿、方解石和萤石等矿物组成,方解石产于矿脉两壁,萤石和沥青铀矿沉淀于矿脉中间部位;(2)沥青铀矿年龄为71.8~75.2 Ma,与围岩基性脉岩(120~100Ma)之间存在较大的矿岩时差;(3)萤石中流体包裹体的δD为-124.44‰~-97.08‰,δ18OSMON为7.40‰~11.02‰,具有幔源同位素组成特征;(4)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上,矿石与辉绿岩表现出相似性,与下庄花岗岩则具有明显的差异。笔者认为,下庄矿田小水"交点型"铀矿床成矿流体中的矿化剂来自地幔,铀源可能直接来自与辉绿岩具有相似源区性质的富集地幔;推测铀的沉淀成矿与富含CO2、F、H2S、U等组分的超临界态成矿流体在临界点附近发生沸腾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下庄地区航空放射性钾增高场的地质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航放数据解译、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分析了粤北下庄地区钾增高场特征,对钾增高场的地质成因开展了初步探讨,为利用钾增高场开展铀成矿区域远景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表明:下庄地区钾增高场主要分布于新桥-下庄断裂带的东侧,具面型展布和跨界(跨越不同期次花岗岩体界线)特征;钾增高场的形成与花岗岩成岩后富钾流体对围岩发生钾质交代作用相关,是水云母化蚀变场的具体反映。指出钾增高场的空间分布范围对下庄地区铀成矿作用的发育及铀矿床产出范围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依据钾增高场可以大致圈定水云母化蚀变场,快速圈出潜在的铀矿找矿远景区(带),有效缩小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6.
文中简要介绍了氡气测量和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TL)野外样品采集及室内样品分析的工作方法和应注意的事项。对下庄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在硅化破碎带型铀矿体上方,氡气测量的高值异常主要反映构造破碎带在地表的出露位置,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的高值异常则主要反映铀矿体的位置,当两种方法的异常重合时,找到铀矿体的可能性较大;(2)在“交点”型铀矿体上方,氡气测量的高值异常同样反映了构造破碎带在地表的出露位置,而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的高值异常则反映了构造破碎带与中基性岩脉的交线处为铀矿体的赋存位置。  相似文献   
17.
王正其  李子颖  张国玉  吴烈勤  孙晔 《铀矿地质》2007,23(4):218-225,248
下庄铀矿田北西西向分布的白垩纪角闪辉绿岩构成区内基性脉岩的主体。研究表明,中洞地区角闪辉绿岩形成于大陆板内构造环境,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不明显,基本代表了原始岩浆的成分。岩石富集LREE,无Eu亏损;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不相容元素(K、Rb、Ba、Th、Ta、Ce等);无Nb、Ta、Zr和Hf异常;特征微量元素比值及图解显示其与富集型地幔端元(EMI、EMII)值相似,岩石物质组成具有洋岛玄武岩(OIB)特征。因此,认为中洞地区角闪辉绿岩的源区属富集型地幔,其成因与下庄地区白垩纪大陆型热点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18.
核探测技术在粤北下庄铀矿田找矿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粤北下庄铀矿田希望矿床(330矿床)进行了土壤天然热释光、氡气和地面γ能谱三种核探测技术的测量工作,对它们在下庄花岗岩型铀矿田找矿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讨论,通过现场测量结果与地质研究成果的比较,初步总结出所测得的异常与矿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探测技术在花岗岩地区进行铀矿的“攻深找盲”有较佳效果。  相似文献   
19.
综合物探方法寻找深部隐伏铀矿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氡气测量和土壤天然热释光法(TL)是铀矿找矿勘探中寻找深部隐伏铀矿体的二种地球物理方法。以往的经验表明,如用其中一种方法常有多解性问题。将这二种方法应用于下庄扩大330矿床的研究工作中,共测量了28条剖面,其中三条已知剖面,25条未知剖面,并对一些未知剖面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氧气异常反应了构造在地表的出路位置,而两种方法的重叠异常较准确地反应了深部铀矿体的位置。由于这种综合方法成本较低,找矿效果较好,所以在寻找深部隐伏铀矿床、扩大铀矿床范围的工作中是值得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南岭中段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铀成矿序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通过对南岭中段中生代各类侵入岩体的侵入关系、构造活动及热液脉体的归纳分析,结合同位素测龄资料,对该区中生代以来构造-岩浆、热液活动及铀矿化先后关系进行了排序,总结了不同阶段构造-岩浆和热液活动的特征,讨论了花岗岩型铀矿成矿作用前后各类成矿控制因素的先后关系,认为铀成矿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中生代构造-岩浆、热液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