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77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471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陈超  吕新彪  李杰  衮民汕 《地球科学》2020,45(12):4446-4462
为探讨大兴安岭中段塔尔气地区中酸性火山岩成因及构造背景,深化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带的对比研究,对该地区满克头鄂博组、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分析.满克头鄂博组年龄为154±2 Ma和154±3 Ma,白音高老组年龄为132±2 Ma.样品富碱质,贫镁和钙,为弱过铝质.富K、Rb、Zr、Hf,贫Eu、Ba、Sr、P、Ti等元素,具有中等到较强的Eu负异常.锆石饱和温度平均值分别为915℃和841℃,表现出A型流纹岩的特点.样品εHf(t)值分别介于+6.9~+8.4和+6.7~+7.9,tDM2分别介于624~670 Ma和611~682 Ma,指示岩浆来源于新元古代亏损地幔增生年轻地壳物质.本地区满克头鄂博组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伸展早期阶段,白音高老组则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岩石圈伸展及拆沉作用,同时受到太平洋板块俯冲引发的弧后伸展作用叠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2.
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顶部与上覆龙潭组不整合面广泛发育区域性古风化壳,该类古风化壳在川滇黔地区广泛分布,具有产出层位稳定,厚度大,多元素富集特点.目前,总体上对该类古风化壳的成矿和资源潜力研究程度不高,本次在水城—纳雍地区开展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调查发现该层位具有明显的钪、铌、稀土矿化.矿化富集层中w(Sc2O3)介于40×10-6~133×10-6,平均73×10-6,w(Nb2O5)介于30×10-6~392×10-6,平均229×10-6,w(∑RE2O3)介于0.052%~0.214%,平均0.093%.钪、铌、稀土具有较明显的"分异"和"分层"富集特征,钪主要富集于中下部含铁质粘土岩系,形成于弱还原环境,铌、稀土主要富集于上部铝质、碳质粘土岩系,形成于氧化-还原转换环境,稀土元素为LREE富集型,在含碳质粘土岩、碳质页岩中富集程度最高,暗示有机质在稀土元素的迁移、富集过程中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介质作用.稀土配分、La/Yb-∑REE图解及Eu异常特征指示物源主要为峨眉山玄武岩,可能有少量中酸性火成岩的贡献.本文研究表明川滇黔地区的这类古风化壳中的钪、铌、稀土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未来有望成为古风化壳型(古风化-沉积型)钪、铌、稀土矿床的重要产出层,具有巨大的勘查、评价及综合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23.
根据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显微镜观察、碳、氧稳定同位素测定、微量元素分析及包裹体测温等手段,对塔里木盆地牙哈—英买力地区寒武—下奥陶统深埋热液白云岩类型及成因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研究区深埋藏白云岩主要由细晶或中晶白云石组成,白云石呈自形或半自形晶。δ13CPDB值为-1.63‰2.31‰,平均为0.25‰,δ18OPDB值为-11.49‰-6.02‰,平均为-8.72‰;锶含量较低,在77×10-6107×10-6之间,二价铁、锰含量较高,具有高的有序度和低的CaCO3摩尔含量的特点。各种资料表明,该类白云岩是在深埋藏环境中较高温度条件下形成的,白云岩的形成与海西期岩浆喷发活动有关,变质岩体的分布控制了白云岩的分布。白云化流体来自岩浆热液、变质热液、有机酸及区域地下热卤水的混合,白云化所需的Mg2+来自岩浆岩中铁镁矿物的分解、埋藏压实过程中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等。因此其白云化机制可称之为“深埋热液白云化”。   相似文献   
824.
2007年12月21日,由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四队承担施工的平煤集团卤井水平对接井钻井工程,PMY-6水平井与PMY-5直井水平对接一次成功,它标志着该队钻井施工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825.
珠江口盆地中部珠海组—珠江组层序结构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珠海组分为SQ32、SQ25.5两个三级层序,珠江组划分为SQ23.8、SQ21、SQ17.5和SQ16.5四个三级层序,其中前3个层序分为水进域、高位域,后3个层序分为低位域、水进域和高位域。珠江组初期的白云运动使珠海组的浅水陆架环境变更为珠江组的陆架-陆坡沉积环境,造就了古地貌的更迭、层序界面的形成和沉积相的突变。层序界面在陆架主要为粗粒沉积物形成的侵蚀界面、浅水暴露界面,而陆坡为下切水道、丘状扇体底部侵蚀界面和滑塌层。层序的更迭使古珠江三角洲物源供给强度呈现强-弱-强-弱的特点,即珠海组时期的三角洲为陆架三角洲,沉积规模大;之后珠江组物源变弱,珠江组各层序低位域形成陆架边缘三角洲,水进域、高位域演化为陆架三角洲。低位期的三角洲前缘带越过坡折带沉积,并与陆架外的峡谷水道相连,三角洲进积、加积的碎屑沉积物向上陆坡内的白云凹陷内沉积,形成深水扇。因此,相对海平面变化、构造升降和沉积物供给强度控制着层序结构和沉积体展布。  相似文献   
826.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海域惟一没有形成工业油气流的含油气盆地,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勘探潜力最好的一个区域,该坳陷的油气地质特征和勘探方向研究成为实现这一盆地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通过对已取得的勘探成果和现有资料的综合研究,指出东部坳陷存在三套生、储、盖组合,其中下白垩统生、储、盖组合最具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27.
按照盆地构造演化级别,依据不整合面和地层叠加方式的旋回变化,同时结合地震、测井等基础资料,建立了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四方台组和明水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四方台组和明水组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3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根据松辽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讨论了构造反转背景下可容纳空间的变化机制和特征,认为在构造反转背景下影响可容纳空间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种:①受挤压所导致的扭曲变形引起盆地基底局部的下沉和缓慢的沉降;②沉积物的重力差异压实导致盆地均衡失调引起基底的差异沉降;③挤压作用引起沉积物供应效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828.
基于测录井资料对比,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将草湖凹陷侏罗系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J-SQ1与J-SQ2。J-SQ1时期气候温暖潮湿,层序发育完整的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沉积,发育辫状河体系和湖泊体系;J-SQ2时期气候逐渐转为炎热半干旱,层序发育不完整,只发育上升半旋回沉积,主要由氧化型湖泊体系构成,发育滨浅湖砂滩、泥滩互层沉积。其中,J-SQ1早期辫状河河道砂体叠置厚度大,储层物性好,上覆中厚层湖相泥岩沉积,是本区有利的储集层段。  相似文献   
829.
委民正 《福建地质》2023,(3):211-216
平台依托“天地图·福建”,利用三维地理信息和物联网技术,建成了连接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三维立体监测大数据中心,并实现了数据汇集、灾情预警和灾情处置的信息化闭合管理功能。正式上线运行2年多来,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是“人防+技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工作实现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30.
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发现知识的方式。目前油气工业正在向转向非常规和深海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基于有限岩石物理参数建立的评价解释模型难以满足反映非常规储层复杂的岩性和结构,这使传统测井评价技术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以油气大数据为基础、机器学习算法为核心、油气大数据云计算为动力以及油气应用场景为源泉的油气人工智能(Oil&Gas AI)极大地改变传统的油气工业各个领域。笔者以地球物理测井为研究对象,依据数据驱动的地球物理知识发现原理和机器学习属性,按照“数据–算法–平台–知识–应用场景”研究思路,开展机器学习算法在测井技术中的适用性研究。对机器算法的内在特性、原理、质量控制、硬件要求,学习模型选择、测试以及性能评价实现过程进行分析。笔者梳理和总结了机器学习算法在测井中适用性的树状图,尤其是在油气测井的方法研究、数据处理以及地层评价中的应用潜力与机器学习算法对应关系,其中包括数据校正的模拟方法、数据标定的岩石物理分析、测井数据质量控制、综合评价以及油藏评价监测。研究表明,机器学习算法在岩性识别与储层分类、力学评价、以及油藏评价等方面应用有明显的优势,贯穿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