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云南区域数字测震台网对2004年12月26日Ms 8.7印尼大震的波形记录,着重考查了大地震面波在到达云南26个台站后的1小时传播过程中对云南及周边地区产生的远场动态触发效应,发现在面波作用的短短1小时内,云南的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地震即刻触发现象,并对这些现象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2.
瞬变电磁测深方法中通常采用阶跃波激励方式的模型进行处理。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便于重复观测,一般采用方波形式进行激励,采用阶跃波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这种处理方式理论上存在比较大的偏差。为了修正这种偏差,通过理论计算,建议采用单脉冲电磁测深方法来处理方波激励源的电磁测深结果。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3.
本文在潮汐应力、构造应力、地震断层和岩石破裂滑动理论的基础上 ,建立了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作用的力学模式 ,该模式将潮汐应力与地震应力作用相结合 ,描述了沿地震主压应力和地震主张应力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对发震断层的力学作用方式 ,从而切入潮汐应力触发地震的物理机制 ,认为潮汐对地震的触发作用在实质上归结为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的促滑作用 ,这种促滑作用分增压型和减压型。在此模式基础上 ,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的不同类型地震的潮汐触发性进行了研究 ,内容包括 :计算了中国及邻区一千多个地震震源处沿主压应力P轴和主张应力T轴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分量 ,分析了这些量对发震断层的作用方式 ,按纬度区域统计了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类型以及它们与潮汐应力作用方式的关系 ,得到了如下结论 :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的比例随区域纬度增加有减小趋势 ,其中 ,走滑型断层的比例在低纬区较大 ,而倾滑斜型断层的比例在中高纬度区较大 ;对整个统计区域而言 ,受增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数比例大于受减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 ;对不同的纬度区域 ,不同的潮汐应力作用方式与之促滑的发震断层类型也有不同的分布特征。最后 ,本文将中国及邻区受到潮汐触发作用的地震按构造应力  相似文献   
44.
天文潮汐与地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三个方面综述了天文潮汐与地震关纱的研究,内容包括,日、月、地球的相对位置与地震,天文潮汐的周期,相位与地震,天文潮汐应力与地震,日、月、地球的相对位置与地震和天文潮汐周期与地城的研究均属于从体积力的角度考虑问题,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揭示地震发生时的日月位置分布有何规律性,揭示地震发生时间丛集在潮汐周期变化过程中的相位或时段以及地城牟潮汐周期,天文潮汐应力与震的研究从引潮力在地震内部地震源处产生的潮汐应力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不同类型性质的发震断层与潮汐应力触发的关系,从物理意义上讲,该研究较深 次地切入了问题的实质,分析了采用某些方法和样本研究结果不一致性的原因,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5.
通过云南区域数字测震台网对2004年12月26日Ms 8.7印尼大震的波形记录,着重考查了大地震面波在到达云南26个台站后的1小时传播过程中对云南及周边地区产生的远场动态触发效应,发现在面波作用的短短1小时内,云南的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地震即刻触发现象,并对这些现象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6.
大震地震波对云南地震活动的远场动态应力触发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计算了印尼大震、昆仑山口西大震和古吉拉特邦大震的地震波在云南地区产生的远场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大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云南地震活动的远场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及其特征。结果显示,印尼大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对云南地震活动有明显的触发作用,昆仑山口西大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对云南地震活动有触发作用,但不显著,古吉拉特邦大震在云南地区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没有触发作用。最后分析和探讨了这3次大震触发作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7.
基于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调查的江西铜钹山自然保护区贝类资源,研究保护区内贝类的物种多样性,以及在不同生境类型下的分布规律和区系与动物地理组成,探索该地区内贝类物种组成和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共采得贝类42种及亚种,分别隶属于2纲4目16科28属。其中,淡水贝类15种,分别隶属于2纲3目7科10属;陆生贝类27种,分别隶属于1纲3目9科18属,其中有3种为江西的新记录:小柱倍唇螺(Diplommatina paxillus)、三重真卷螺(Euplecta trifilaris)和小石环肋螺(Plectotropis calculus)。淡水贝类优势种为放逸短沟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e)和小土蜗(Galba pervia),陆生贝类优势种为扁恰里螺(Kaliella depressa)、弗氏巴蜗牛(Bradybaena fortunei)和灰尖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ravida)。贝类动物地理区系组成以东洋界为主,共22种,占总种数的52.38%。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Shannon-Wiener(1949)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对在不同生境类型下的贝类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灌丛生境陆生贝类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最高,针阔混交林生境的均匀度指数最高。根据Jaccard公式计算并比较铜钹山与邻近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物种相似性系数发现: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物种较丰富;与阳际峰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物种相似系数较高,为23.33%,与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物种相似性系数较低,为6.45%,并对其相似性差异进行了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48.
云南地震的潮汐应力触发机制及相关天体位置图像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计算云南163个地震震源处沿地震主应力方向的潮汐应力分量,分析了地震的潮汐应力触发力学机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地震中有62%受到了潮汐应力的触发作用. 在此基础上,对受到潮汐应力触发的地震发震时的天体位置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具有潮汐应力触发物理基础的地震时的月日黄经差、月日赤纬和月日天顶距的分布图像.图像显示,云南地区的地震在新月期间和上下弦附近较易受到潮汐应力的触发;受到潮汐应力触发作用的地震发震时刻的月日赤纬有明显的密集分布条带特征,地震频次在月、日天顶距分别为30°~140°和20°~140°范围内为平均优势分布区间.  相似文献   
49.
通过追踪1996年丽江7级地震的孕震过程,发现其震前30余年前兆性中强地震的发生顺序和迁移特征与前人实验结果相吻合。从断裂理论分析,中强震前兆性地震序列及主震发生的先后顺序由孕震区内断裂构造及断裂端部应力核区内介质的E·γ综合决定。这种运用实验结果和相关理论来分析和研究某些天然地震孕震过程的方式,有可能为地震研究和地震预报尝试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0.
印尼地区地震断层面上的海潮负荷应力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印尼地区3574次M≥5.0地震震源断层面上的海潮负荷应力进行计算,研究了地震断层上的负荷应力随深度变化以及随断层倾角和走向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断层上的负荷正应力大于负荷切应力.逆断层上的负荷应力最大,其它依次为斜滑断层、正断层和走滑断层.倾角范围在0°—50°的断层上的负荷正应力随倾角增大有减小趋势,负荷切应力在30°—50°倾角范围的断层上较大.负荷应力随断层走向的趋势性变化不明显.不同类型断层上的负荷正应力和切应力在震源深度15km处均达到最大,之后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当震源深度小于40km时,断层面上的海潮负荷应力的量级与固体潮应力相当.因此指出,在潮汐应力对地震影响的研究中,对震源深度小于40km的海洋和沿海地震,除固体潮汐应力外还需要考虑海潮负荷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