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9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记河南汝阳白垩纪一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地区晚白垩世早期莽川组一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巨型汝阳龙(新属新种):Ruyangosaurus giganteus gen. et sp. nov.。它具有以下特征:神经棘低,缺少椎前关节突隔板,神经弓的侧面具有大的、不规则的三角形凹,前关节横突隔板前后伸展,胫骨粗壮,达127cm等。汝阳龙的发现显示在晚白垩世早期蜥脚类恐龙发生的分异程度要比以前想象的高得多。  相似文献   
52.
"路易贝贝"恐龙胚胎化石产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阳城乡,位于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高沟组下(底)部,是Macroelongatoolithus xixaensis(西峡巨型长形蛋)的胚胎骨骼化石。西峡盆地上白垩统自下而上划分为高沟组、马家村组、寺沟组。高沟组产有丰富的恐龙蛋化石和少量恐龙骨骼化石,以及少量的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轮藻、植物孢粉、植物化石碎片和丰富的遗迹化石。依据上述化石的地质时代并结合高沟组与上覆马家村组整合接触关系和寺沟组化石组合情况,以及高沟组与下伏泥盆系南湾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和周边相邻盆地的地层对比,将西峡盆地高沟组地质时代置于晚白垩世中晚期的康尼亚克期(Coniacian)。高沟组下、中部为半干旱温热气候条件下的红色陆相类磨拉石建造的陆源碎屑岩,属间歇性的、以牵引流为主的浑水河流冲积扇沉积物;高沟组上部为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路易贝贝"所在层位的古地理环境是冲积扇扇端朝向南的、缓坡状宽阔平坦的冲积扇扇面,可归入冲积扇相-扇端亚相-漫流微相。  相似文献   
53.
本文总结了古神翼龙类的特征,尤其是对中国发现的没有牙齿的翼龙类(包括古神翼龙类、朝阳翼龙类及神龙翼龙类)进行系统总结。通过对比,把中国的古神翼龙类建立两个新的亚科:中国翼龙亚科及华夏翼龙亚科。从古神翼龙类头骨形态变化来看,其演化趋势是头骨由低长向短高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其食性变化有关。根据在辽西凌源四合当九佛堂组发现的一几乎完整的化石骨架建立了中国翼龙新种:凌源中国翼龙(新种),它具有以下特征:鼻眶前孔的长度与高度之比率为3.20;吻部指数为3.03;股骨与胫骨长度之比率约为0.66以及第2翼指骨与第1翼指骨长度之比率为0.85。根据发现于辽西朝阳九佛堂组的另一个体较小的古神翼龙类化石骨架,建立华夏翼龙属一新种:返祖华夏翼龙(新种)。虽然它个体较小,但是它具有华夏翼龙类似的头骨脊,然而它的第2和第3翼指骨的后面具有原始喙嘴龙类翼龙的沟状结构,以区别于其它的华夏翼龙类。返祖华夏翼龙的翼指骨后部沟状结构的出现,应为返祖现象的体现。而这一现象,在翼手龙类中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4.
本文描述了产自中国辽宁省北票市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伤齿龙类化石——柯氏辽宁猎龙(Liaoning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它具有伤齿龙类以下特征: 数量众多且密集的上颌齿与下颌齿; 牙齿的齿冠与齿根之间显著收缩; 齿骨侧表面具有一沟, 营养孔位于该沟内; 远端尾椎背部的神经棘减弱为一个沟。它不同于其它伤齿龙类的特征主要为坐骨靴大, 侧面观近乎三角形, 坐骨闭孔突细长; 尾椎形态转变点位于第7尾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柯氏辽宁猎龙与短羽始中国羽龙(Eosinopteryx brevipenna)构成姊妹群, 位于同一分支内。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上颌骨和下颌骨前面部分的牙齿前隆无锯齿; (2)颈肋较其相关节的椎体长; (3)肠骨前缘直。辽宁猎龙代表了辽西同等层位发现的第5个伤齿龙类。骨组织研究显示辽宁猎龙的骨骼已接近成熟, 死亡时至少4岁。它为该地区的基干伤齿龙类恐龙提供了新的解剖学信息, 并丰富了目前中国已知早白垩世伤齿龙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5.
吕君昌  袁崇喜 《地质学报》2005,79(4):443-443
根据一具有头骨和下颌保存的几乎完整骨架,建立古神翼龙类一新属新种:季氏华夏翼龙。华夏翼龙的头骨形态显示它处于中国翼龙和古神翼龙的过渡阶段。从华夏翼龙头骨的形态(低的头骨脊)看,显示了它与中国翼龙的关系要比与具有高的头骨脊的古神翼龙密切。中国翼龙相对低长的头骨显  相似文献   
56.
本文记述了一件采自辽西北票四合屯义县组下部东方翼龙的新标本。通过与正型标本的比较,证明东方翼龙为一有效的属,隶属于梳颌翼龙科。根据对新标本的研究,东方翼龙的修订特征应为:两翼展宽不超过1.25m,尺骨与飞行指的第二指节及胫骨几乎等长,第三足庶骨与胫骨长度之比约为0.40。论杨氏东方翼龙在翼手龙类的系统位置@吕君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高春玲$大连自然博物馆!116023 @孟庆金$大连自然博物馆!116023 @刘金远$大连自然博物馆!116023 @季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相似文献   
57.
报道了首次在河南省汝阳县发现的大型蜥脚类恐龙股骨化石.从股骨近端的大小来判断,该股骨的实际长度可能超过2m,应属于巨型蜥脚类恐龙的股骨无疑.虽然化石破碎,种属的归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它的发现无论从晰脚类恐龙的分布、演化还是从地层学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恐龙股骨化石的发现,将该地区原认为属于古近系蟒川组的时代向前推至早白垩世晚期或晚白垩世早期,同时其下伏地层陈宅沟组也应划归白垩纪时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58.
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相互关联的禽龙类9个中前部尾椎椎体化石。由于化石只保存不完整的尾椎部分,其属种难以断定。但它的发现说明,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中,除了植食性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外,也存在大型鸟脚类恐龙——禽龙类。保存的尾椎椎体系列与发现于比利时的早白垩世贝尼萨尔禽龙相比,不论是大小还是形态构造上均极为相似,从而判断这9个连续的尾椎体分别为第7到第15尾椎。进而推断,河南汝阳盆地产出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化石的沉积地层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59.
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兽脚类恐龙牙齿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君昌  韩建新 《地质学报》2012,86(3):363-370
黑龙江嘉荫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产地,在我国晚白垩世恐龙的研究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地区曾发掘出土大量鸭嘴龙类化石,是研究大型鸟脚类恐龙尤其是鸭嘴龙类系统分类和演化的理想地区。但相对应于鸭嘴龙类化石来说,兽脚类恐龙化石在该地区的发现却较为鲜见,主要以牙齿的形式出现。本文主要对最近在该地发现的一批兽脚类恐龙的牙齿化石进行详细描述对比,初步研究显示含有霸王龙类、驰龙类、白鲨齿龙、福井盗龙以及可能为新的兽脚类恐龙的牙齿。  相似文献   
60.
The anurognathids are a rare group of ‘rhamphorhynchoid’ pterosaurs although increasing numbers of specimens are being described (e.g. Bennett, 2007, Gao et al., 20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