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0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4 毫秒
21.
辽河东部凹陷由于潜在的油气资源和复杂的构造条件(郯庐断裂穿过此凹陷),走滑活动及其对构造圈闭的控制作用对于揭示郯庐断裂北段新生代的活动及渤海湾盆地的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以大平房地区为实例,根据地震、钻井和测井资料,揭示了大平房地区存在走滑构造活动的行迹,包括平面上的雁列构造及其对火山岩分布的影响,剖面上的负花状构造样式及断层倾向和背斜轴向沿构造走向的变化。发育的荣兴屯走滑断裂控制并改造大平房断背斜的构造格局,东营组二段沉积开始,致使地层反转,形成透镜状地层。荣兴屯走滑活动产生的构造圈闭具有纵向分段、平面分带的特征。  相似文献   
22.
构造挤压对库车坳陷异常地层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库车坳陷异常高压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中部克拉苏-东秋-迪那构造带的地层压力系数在2.0以上,往南北两侧递减。异常高压的分布和古近系的膏盐岩分布密切相关,巨厚的膏盐层盖层是形成异常高压的重要条件。喜马拉雅晚期强烈的构造挤压作用是库车坳陷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因素,地层压力和过剩地层压力与最大构造主应力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构造抬升对该区异常高压形成的影响较小。异常高压对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库车坳陷形成大型油气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3.
塔里木盆地断裂活动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质量与次生孔-缝-洞的发育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岩溶作用是改善碳酸盐岩储集性能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与不整合面有关的岩溶作用更是受到广泛关注.相对众多关于不整合风化壳岩溶改造作用的研究,探讨了一种新的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方式,在大量野外调查、岩心及其薄片观察的基础上,探讨了地下断层活动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作用.将断裂活动对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作用方式分为3类:(ⅰ)断裂活动导致次一级断裂及裂缝发育进而改善碳酸盐岩储集性能,可称之为轮南式或塔中82式;(ⅱ)断裂活动导致深部热流体上涌,其中的某些成份与碳酸盐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诸如萤石的次生矿床进而改善碳酸盐岩储集性能,可称之为塔中45式;(ⅲ)延伸至地表附近的断裂活动导致表生岩溶作用深度加大,岩溶储层厚度增大,可称之为和田河式.塔里木盆地断层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作用十分明显,且主要分布在隆起的边缘或斜坡或隆起的倾没部位.  相似文献   
24.
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最新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录井等资料,结合岩心观察信息,从烃源岩、储集层、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和输导体系5个方面对黄河口凹陷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黄河口凹陷烃源岩在整个凹陷普遍发育,共有3套烃源岩,其中沙河街组三段和东营组三段是主力烃源岩;主要的储集层是新生界碎屑岩储层和基岩储层;生储盖层组合模式有下生中储上盖式、上生下储上盖式和自生自储式;圈闭类型以断块圈闭为主;输导系统以断裂的垂向疏导为主;新构造运动对黄河口凹陷的影响是新近系油气聚集的优越条件,晚期断裂活动对已形成油气藏起到保存和二次分配的作用。油气藏分布在平面上主要环绕生油洼陷呈环带状分布于洼陷周边的构造带中,古近系油气主要围绕东部次洼呈环带状分布,新近系主要呈"T"字形分布,从古近系到新近系油气有由周边向中间、由南向北聚集的特征。  相似文献   
25.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深层油气成藏过程与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经历了多期成藏与多期演化,根据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结合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主要经历了3期油气成藏过程,登娄库期末是早期原生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以形成油藏为主;泉头期末是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大规模形成期,形成的油藏和气藏并重,早期油气藏继续接受本区成熟源岩生成的油气而不断扩大,同时早期原油在此阶段逐渐裂解成气;嫩江期末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强烈改造,以形成次生油气藏和大量天然气藏为主。十屋断陷发育2类油气成藏模式:一类是中央隆起带"多期成藏中晚期强调整型"油气成藏模式,这是十屋断陷的主要成藏模式;另一类是位于深凹带和斜坡带"早期成藏晚期弱调整型"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6.
尽管横向断层目前已经显示出重要的控矿作用,其重要作用也已在油气地质中有所体现,但油气地质学家对此却缺乏足够的重视。鉴于此,基于国内外大量文献调研,结合大量实际工作,系统总结了横向断层的特征,介绍了横向断层的识别方法,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探讨了横向断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造山带(露头区),横向断层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填图、遥感及重磁异常解译,其活动性质可结合地震机制解进行判断;而在沉积盆地(覆盖区),主要利用三维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此外横向断层在石油地质中的作用表现为:①横向断层切割主构造带,导致了含油气盆地平面分块;②横向断层对储层进行改造,包括物理改造和化学改造作用;③横向断层形成了一系列烃类充注点,作为烃类的垂向运移通道,而烃类侧向优势运移路径可能平行于各个断块的锐角平分线。   相似文献   
27.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志留系油气聚集控制因素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塔中隆起志留系中沥青及可动油气显示十分丰富。油气聚集的基本特征是多油气源、多成藏期、多油气藏类型、多油气产状。纵向上志留系油气分布受盖层控制,沥青和稠油分布在塔塔埃尔塔格组下段红色泥岩段以下,而现今可动油则集中分布在柯坪塔格组上二亚段灰色泥岩之下。平面上,志留系油气聚集受构造背景控制,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决定各个时期油气运移指向,塔中地区油气基本上是自北西向南东方向运移。潮坪相沉积决定了薄砂层单个砂体规模不大,一系列砂体靠断层沟通。塔中地区志留系形成了油气丰度不高、在空间上叠置连片、大面积分布、受多种圈闭类型控制的油气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28.
新疆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异常高压及其成藏效应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异常高压在新疆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是十分普遍的地质现象 ,它具有地层压力大、压力系数高、异常高压带上方广泛发育巨厚的塑性盐岩和膏泥岩封隔层以及异常高压体内的压力变化不规则的特征。克拉苏构造带的异常高压是由构造抬升和挤压引起的 ,明显具有压力封存箱的特征 ,对该地区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异常高压和断层的影响 ,在克拉苏构造带上形成了上第三系它源、开放的静水压力油藏和白垩系—下第三系它源、半封闭的异常高压气藏两种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9.
库车坳陷迪那2构造油气运聚模拟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油气运聚过程, 以迪那2构造为地质模型, 在构造特征、储盖组合、油气来源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油气运聚过程物理模拟的二维实验模型.通过模拟实验, 揭示: (1)断层是迪那2构造中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2)泄压区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 (3)毛管力及浮力在渗透性相近的砂岩中起重要作用; (4)油气总是选择优势通道运移, 在沿断层运移的同时, 也向两侧砂体中扩散; (5)油驱水之后的气驱油运移通道具有继承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0.
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对断裂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盆地中,碳酸盐岩储层对断裂活动的响应应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形成与断裂活动相伴生的裂缝;②形成断裂控制下的热液白云岩化;③断裂和裂缝控制岩溶型储层的发育深度。断裂活动通过以上3个方面的作用,改善了碳酸盐岩的储集性能。同时,在断裂带附近发育高孔渗带,为油气富集创造了条件。平面上,碳酸盐岩储层对断裂活动的响应范围一般局限在距主干断裂10km以内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