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1.
新疆南天山西段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台多地震联合反演的方法得到了新疆南天山西段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各台站中小地震的震源谱,进而计算149次ML≥2.0地震的应力降、地震矩、震源破裂半径、拐角频率等震源参数,并分析南天山西段地区震源参数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南天山西段地区震级与地震矩(M0)、矩震级(MW)、震源尺度(R)之间表现为正相关,与地震的拐角频率之间成负相关。地震矩(M0)随着震源破裂尺度逐渐变大,成正相关的一次函数关系。初步分析后认为,震级在ML2.5~3.6范围内的地震更适合于研究南天山西段地区有关应力降特征的跟踪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2.
由于近50 a来人类对水土及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塔里木河下游河道断流近30 a,使本来就处于干旱环境中的塔里木河下游朝着更加干旱的方向急剧发展,地下水埋深由20世纪50年代的3~5 m逐年下降至2000年的8~12 m, 由此而引起下游天然植被面积逐年减少,仅严重退化的草地面积占下游草地面积的57.5% ,沙漠化面积逐年增加,沙漠化程度也在不断增强。从2000年5月至2007年10月10日,曾9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进行生态应急输水,输水后,河道附近地下水位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整个下游天然植被面积不断增加,在下游植被响应最明显的地区,植被覆盖度已超过90%,活植株种类从输水前的 3~4种增加到输水后的10种以上。随着生态输水的实施,原先引起沙漠化的一些环境因子出现了大的变化,由此而引起沙漠化面积的减少和程度的减轻。  相似文献   
113.
IntroductionEarthquakelocationisoneoftheoldestinverseproblemsinseismology.Preciseearthquakelocationisthebasisoftheseismicresearch.Theprecisionoftheearthquakelocationdependsonmanyfactors,suchasthequalityofthestationnetwork,theprecisionoftheseismicwavearrivaltimemeasured,andtheknowledgeaboutthecrustalvelocitystructureandsoon.AccordingtotheresearchmadebyZhao(1983),thehorizontallocationerroroftheeanhquakelocatedbythetraditionalabsolutemethodinthecentralareaofNorthChinaisabouttZkin,intheedgeregio…  相似文献   
114.
摘 要: 利用2014—2021年克州暖季( 4—10月)103个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其小时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量呈南部少于北部,平原少于山区、高海拔山区较小的特征;降水频次集中在西部山区,东南部最少;降水强度北部和平原大于西部和西南部山区。(2)克州暖季(4—10月)小时极端降水阈值、强度、频次和贡献率的局地差异明显,其贡献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和浅山区。(3)小时极端降水频次的高值时段为18:00—21:00,低值时段为13:00—16:00;降水强度在凌晨以及20:00—22:00较大,在12:00—13:00较小。(4)山区、浅山区和平原3类不同海拔梯度区域的小时极端降水指标存在差异,其中平原降水强度最大,频次最低;高海拔山区降水强度最低,频次最高。  相似文献   
115.
利用南疆西部气象站观测、FY-2G 、ERA5 再分析及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分析等资料,分析2022年5月28-31日南疆西部山区一次极端暴雨成因,探讨了中亚低涡背景下山区和平原降雨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极端暴雨发生在南亚高压呈青藏高压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中亚低涡配合低层多尺度系统及复杂地形的影响下产生;中低层偏东气流是此次山区暴雨的必要条件,但暴雨不同时段其维持机制有差异;中小尺度对流云系不断合并加强形成的南北向云带持续影响是造成山区暴雨的直接原因;多路充足的水汽输送与山区陡峭地形强迫抬升造成山区持续性降雨;低层不饱和水汽条件是此次“东西夹攻”形势下平原地区降雨量级偏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6.
干旱区ETM遥感图像蚀变异常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矿热液蚀变带是成矿作用发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作为矿产资源快速评价和定位预测的一个主要参数,在遥感地质找矿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干旱区ETM遥感影像地物识别所依据的光谱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小波自适应增强及主分量分析相结合的蚀变遥感异常信息提取方法,结合MATLAB编程软件和ERDAS 8.6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蚀变信息提取试验,并分别与传统的基于波段选择的主成分提取法以及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比值增强相结合的提取法进行对比分析和效果查证。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利用小波自适应增强与主分量分析相结合提取的遥感异常与已知矿床、矿(化)点的吻合率达到80%,新发现矿化点一处和外围找矿线索多处,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提取效果,具有快速、高效、 经济的特点,较之传统方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7.
新疆博州一次秋季局地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物理量场诊断、FY-2C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1年10月21日博州出现的一次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50hPa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对暴雨具有指示意义,散度场在博州高低空较好的耦合作用,有利于地面中小尺度的发展;垂直速度持续上升与加强为暴雨的产生与维持提供动力条件。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的演变能较好地监测暴雨发生的强度和落区,强降水区位于云顶温度梯度最大处,而非云顶亮温最强区域。降水回波持续时间长,主要以带状回波为主,同时伴有强的对流单体的产生是造成局地大暴雨的主要回波形态。另外博州特有的地形在暴雨的落区预报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8.
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现代位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吾.   《中国地震》1991,7(1):65-72
布设在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上的三处三角测量观测场地和布设在额尔齐斯断裂带上的一处三角测量观测场地现已积累了四期资料。在对这些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该断裂带的位移特征及构造应力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断层除继承性活动外,在地震活跃时还表现为反向运动,就其断层平均位移量的绝对值而言,可可托海—二台断裂为7mm/年,在平行于断层方向的位错为4mm/年;额尔齐斯断裂的位移量为8mm/年,在平行于断层方向上的位错为5mm/年。应力分析结果表明,1984年以来剪应变主要集中于断层两端。北端近期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应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而南端的地震活动已沉寂八年之久,况且应力自1986年以来一直在集中。这一地区的发展动向,应引起同行注意。另外,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北端在向北发展,而南端却始终未能向南发展。  相似文献   
119.
利用常规观测、NECP1°×1°再分析、FY2D卫星高分辨率云图及多普勒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15年8月31日南疆西部突发极端暴雨进行天气诊断及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突发暴雨发生在蒙古至贝加尔湖的高压脊经向发展,西西伯利亚低压底部分裂短波槽影响南疆西部的环流背景下,500 h Pa以低槽后干冷的西北气流为主,翻山冷空气和低层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突发暴雨与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水汽辐合及路径均有差异,突发暴雨水汽主要来自南疆盆地前期高能高湿的环境。中低层中尺度切变及辐合是导致暴雨落区及强度不同的原因之一。"人字形"切变,θse能量锋区,中尺度气旋与暴雨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雷达出现的"逆风区"、VIL大值区和云图出现的干舌在短临预报预警中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0.
利用喀什市1961—2012年逐日最高、最低、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回归分析、R/S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喀什市极端气温长期变化趋势、持续性、周期变化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市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率高于全球及全国水平且主要变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较全国同期增温时间滞后;极端高温、夏季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极端低温、霜冻日数呈减少趋势,经R/S分析,极端气温指数及年平均气温序列具有较好的连续性,未来喀什市气温保持升高,极端高温、夏季日数增加,极端低温、霜冻日数减少;喀什市极端气温指数在时间域上包含了多个尺度的周期变化,各类极端气温指数具有不同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近52a极端高温日数在1995年发生突变,夏季日数、极端低温、霜冻日数的突变均发生在2001年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