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江淮对流云发生规律及其垂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士超  袁野  吴林林  姚叶青  吴月 《气象》2017,43(6):696-704
利用安徽省内多普勒雷达组网数据,统计分析了江淮地区2013—2014年6—9月发生的对流云结构特征,共找出227个对流云个例,将不同对流云按结构分为9类,归类后发现江淮对流云以孤立对流、簇状对流和非线性对流为主,分别占总对流数的29.1%、18.1%和23.3%。不同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主要发生的对流结构也不同,低槽Ⅰ型天气下,主要以孤立对流云为主;低槽Ⅱ型天气下,主要发生的对流以非线状对流为主,同时由于低槽Ⅱ型是江淮地区多发的天气类型,所以这种天气是各种对流的高发型天气。利用调频连续波雷达探测获得高时空分辨率云体时间-高度剖面,了解云体的垂直结构,给出比一般雷达产品更加精细的对流云个例显示,典型孤立对流云、簇状对流云和非线状对流云的个例剖面图,及相应水粒子最大下落速度分别为13.3、8.2和11.5 m·s~(-1)。  相似文献   
82.
岩石各向异性实验研究及对工程勘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的砂岩和大理岩为标本,对岩石的各向异性在应力应变关系、波速、动静杨氏模量、动静泊松比、抗压强度等方面的各向异性问题进行了测试和研究。通过实验得到岩石标本在平行层理和垂直层理方向上述物理性质存在着的差异情况和变化规律,分析和探讨了岩层的各向异性对工程勘探工作带来的影响情况。指出地壳介质的岩体各向异性对地球物理勘探来说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各向异性会导致横波分裂,影响横波勘探的精度,但同时也有助于了解岩体中裂纹结构的信息,做出工程事故的准确预报。  相似文献   
83.
王传辉  姚叶青  李刚  李进 《气象科技》2018,46(4):753-759
基于1960—2013年106个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对江淮地区雨、雪、雨夹雪及冻雨4种相态降水日数气候特征、月际分布、年际变化、长期趋势以及各相态降水日数与纬度、海拔高度之间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全年降雨日数为各相态降水日数之最多,空间分布上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点,雪日数空间分布与雨日数相反,为北多南少;雨夹雪和冻雨日数主要表现为纬向差异,东部沿海少于西部内陆;在近54a中,各相态降水日数区域平均值均呈减少趋势,其中雨、雪、雨夹雪减少趋势显著;从各站点降水日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看,虽然各相态降水日数普遍以减少趋势为主,但冻雨显著减少的站点最少;除降雨主要出现在3—8月,其他相态的降水出现较多的时段为11月至翌年3月;4种相态降水日数中,降雪和冻雨日数与海拔高度关系最为密切,呈显著正相关,其次为雨夹雪。  相似文献   
84.
黄诠  李光强  易叶青  殷俊华 《测绘科学》2016,41(8):125-128,160
针对如何利用云存储技术提升空间地图瓦片存储与管理的可靠性,突破空间大数据服务与交互操作的瓶颈问题,该文发展了基于Hadoop的地图瓦片服务的基本框架,研究了基于HDFS的地图瓦片存储与访问模型。在GeoServer和OpenLayers开源代码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HDFS的WMTS原型系统,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对比分析了方法的访问性能,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及可用性。  相似文献   
85.
叶青 《地理教学》2006,(1):25-26,40
在实施上海二期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教师实际的教学行为与二期课改对教师教学观念的要求有落差。例如,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一般较多停留在辅助教学上,而不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传统教学模式有较大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为教材而教的教学观念还很顽固。  相似文献   
86.
地电场观测对象为天然地电场,包括源自外空的大地电场和源自地下的自然电场两个部分.我国最早开展模拟地电场观测在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数字化地电场观测始于"九五"以后,目前已经建成了由110个台站组成的覆盖各主要地震危险区和重点监视区的地电场观测台网.地电场台网记录到了大地电场日变化和地电暴等周期性或同步背景变化.  相似文献   
87.
1引言决策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的关键。由于它紧紧围绕着领导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有的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有的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巨大影响。所以其成功与否不仅责任重大,而且直接影响气象部门的荣誉和地位,它也是对气象部门“水”与“火”的考验。因此...  相似文献   
88.
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地震前兆台网的管理水平,对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数据质量进行快速而科学合理的评价,在现有各学科评比办法的基础上,开展了台网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通过研究获得了1套包含观测数据的完整性、噪声水平、固体潮汐效应、一致性等多方面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规范化处理与加权平均等方法建立起台网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应用分析显示,评价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台网的数据质量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89.
应用时间序列的时频域分析方法处理了瓜州台两种地电场仪器型号的长程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台地电场观测质量和数据可靠性。结果如下:(1)同方向长短极距测道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R基本上均优于0.9,差值D优于1 mV/km,表明该台长短极距测道观测的地电场变化高度吻合;(2)计算了2015年2月和2019年2月两种仪器观测的地电场最大日变化幅度A,不同仪器之间不同时段的长、短极距测道A的比值接近1;(3)2014—2016年该台SN向、EW向观测数据的FFT频谱均显示12 h、8 h、24 h的优势周期,与中国大陆地电场日变化的优势周期一致。上述结果表明:瓜州台地电场观测资料可靠准确,能满足对地震预测和地球电磁场监测及研究的需求。  相似文献   
90.
选取江苏及邻区地电台网13个台站地电场观测分钟值,采用泰勒多项式和曲面样条函数模型建立地电日变化模型,使用模型曲线描述不同年份、同农历日期、同等磁情天气的实测地电日变化,结果表明:使用分钟值曲线建立的地电日变化模型,更能清晰反映日变化特点,并可反映一天当中台站观测环境、测量系统等变化引起的地电变化;使用同一区域地电台网中若干台站同方向测道的样本曲线,建立各测道电场变化模型,可反映其自身特征及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