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质学   31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叶连俊 《地质论评》1946,11(Z1):95-98
绪言二十九年三月綦江县第四区罗哈镇居人民,曹士先等呈经济部一文,谓该处产煤,拟行开采,请求政府派人调查,并附有矿样一匣,由经济部将标本转饬地质调查所鉴定。  相似文献   
22.
叶连俊  孙枢  郭师曾 《地质论评》1982,28(5):500-502
沉积学在地质学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最初是在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在石油地质学和海洋地质学的带动下有了大发展。目前,沉积学已成为地质学中若干分支学科如地层学、矿床学、海洋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煤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地球  相似文献   
23.
叶连俊 《地质科学》1959,2(12):353-353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科学文化有着不断的飞跃,因而不同时期的科学有着不同的使命和内容。人类在生产斗争突践中,不断地丰富了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新的科学。在石器时代,人类利用不同的岩石或矿物亲制造生产工具,用不同的石料做不同的生产工具。这个时期应当说已经有了地质学的萌芽。之后,到了铜器和铁器时代,人类熟练地掌握了用火的知识,他们开始了矿物的加工,选取不同的矿石来进行加工。这个时期矿床学的知识开始得到培育。  相似文献   
24.
石油勘探工作是地质工作中的—项重要任务,在石油勘探工作中地层对比与构造的研究是极为基本而属一般性的问题。同时地层对比又是构造研究的基础。对于海相地层的对比是比较容易些,因为在地层中比较容易找到化石,地层常常是稳定的,前人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但对于陆相地层的对比,那就是  相似文献   
25.
外生矿床陆源汲取成矿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连俊 《地质科学》1963,4(2):67-87
引论近五六十年来沉积学及外生地球化学工作者,对外生矿床空间分布方面的规律,积累了大量的事实,做出了许多重要而有根本性意义的结论,提出了不同的假说。然而对于外生矿床的形成过程和阶段,直到目前,似乎仍旧沿用着一些早就规定下来的传统概念。  相似文献   
26.
中新生代是地史上生物最为繁茂多样大发展和生物成矿的重要时期,陆相沉积盆地沉积岩中最为系统地保存了各种生物地化作用和过程的信息。研究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古环境及成矿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了开展该项研究的一些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7.
中国的沉积学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本会沉积学(分)会与兄弟单位主持召开的“国际矿床(产)沉积学学术讨论会”将于1988年7月31日—8月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已收到国内论文摘要262篇,国外论文摘要123篇。这次学术讨论会是我国近年来所举办的大型地学国际学术会议之一。为配合这次会议,编辑部在沉积学会的支持下,约请了部分沉积学家就会议有关的学科领域撰写了以国内工作为主的学科综述和展望。我们相信这一组文章将会引起广大会员的兴趣。按原来的打算,约请的文章比现在与大家见面的文章数量更多些,但因为时间紧迫等原因而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28.
叶连俊 《地质论评》1942,7(6):299-312
贫困的中国科学界失去几个成熟的人才真是最不幸的事,最近的地质界可算正是遭逢了一个舛错的命运,连着折了数员大将!其中朱森先生及计荣森先生都曾带领作者作过长期的野  相似文献   
29.
怀念大地构造学家陈国达院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国达院士是著名的大地构造学家,成矿学家;是“地洼学说”及其演进变革系列和序列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的创建人。  相似文献   
30.
念侯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侯老的工作热情,踏遍祖大地,马不停蹄,为祖经济建设急需的若干矿种在理论上和生产上都做出了创造笥成绩,锐意创新,组织创建了若干现代化研究实验室,拓宽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技术覆盖能力,使地质研究所的工作已经可与当时国际上一些著名研究单位外于同一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