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14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祁连山下古生代活动带分布于甘、青两省之间,北邻阿拉善和塔里木地块,南侧与柴达木地块相连。近年来对其地层、构造及地质演化模式有不少专题论述。这个活动带具明显的线状特征,呈NWW—SEE走向,延伸千余公里。它是在下元古界基底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下古生代地槽。其堆积物被泥盆纪磨拉石建造不整合覆盖。上古生界一般未受区域变质作用影响。这说明本区在志留纪末经加里东运动结束了活动带的历  相似文献   
12.
冀东麻粒岩相区的变质作用及其演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贺高品  叶慧文 《岩石学报》1992,8(2):128-135,T002
根据对表壳岩、中酸性侵入岩和基性岩墙的变质变形作用及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确定冀东麻粒岩相区在早前寒武纪时期主要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每期变质作用均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峰期阶段的变质条件均达到了麻粒岩相。第一期变质作用(3000~2500Ma)的PTt演化具近等压冷却(IBC)特点的逆时针轨迹,第二期变质作用(2300~2000Ma)是近等压加热(IBH)特点的顺时针轨迹,反映两期变质作用具有不同的构造环境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阿尔金断裂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   总被引:55,自引:2,他引:53  
摘 要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界,分隔了塔里木与柴达木盆地,是新生代中亚大 陆内一条重要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已成为中、外地学界瞩目的研究热点。作者阐明了在该项 研究中应解决的3个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研究思路:(1) 关于断裂形成时代的研究,目前存 在3种不同认识。其一,认为早古生代阿尔金断裂就已存在,强调自早古生代以来断裂的多 期活动;其二,认为断裂从华力西—印支期就开始活动;其三,作者根据柴达木盆地中由于 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而引起的 “反犛型” 同沉积构造的雏型从始新世晚期才开始出现,因而 认为阿尔金断裂从始新世晚期才开始出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查明断裂带内出露的不同时代 的地层岩块究竟属于原地岩块还是异地岩块?同时应对断裂本身进行变形年代学研究;(2) 断裂运动学特征的研究。这关系到断裂两侧原有构造带、地块和原型盆地的构造复位问题, 作者认为通过断裂旁侧牵引构造形成的过程来研究断裂运动学演化的特征是一重要途径;(3) 断裂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的影响。这3个科学问题的解决,对于重新认识中国西北大陆构造 的格架,对于中国西北地区找油勘探的战略部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蓝闪片岩相的变质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论述了中国蓝闪片岩的分布、变质条件及其构造位置。中国的蓝闪片岩从中晚元古代开始,各变质期均有出现。根据矿物组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蓝闪片岩常含有高压矿物,如硬柱石、硬玉和文石以及蓝闪石、绿纤石、黑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红帘石等,属高压亚绿片岩相,称蓝闪—硬柱石片岩相,形成温度约250—350℃,压力大于500—800MPa,甚至可达1200MPa。此类蓝闪—硬柱石片岩相多代表海洋板块古消减带。第二类蓝闪片岩的常见矿物为蓝闪石、青铝闪石或镁钠闪石、黑硬绿泥石、红帘石和绿片岩相中的绿帘石、阳起石、绿泥石、白云母、有时还有黑云母、铁铝榴石和钠质辉石。形成温度约350—450℃,压力500—800MPa。此类蓝闪绿片岩相虽处于活动带,但与板块构造没有直接关系。我国西藏南部和内蒙温都尔庙属第一类,但大部分蓝闪片岩带属第二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