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220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471.
乡镇矿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掘了资源潜力,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矿业纠纷多,资源利用水平低,矿山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安全得不到保障,破坏性开采影响生态环境第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统一规划,加强管理,促进和扶持乡镇矿业健康发展的良策。  相似文献   
472.
干莲君  田心如 《气象科学》1999,19(1):99-103
本文采用1955 ̄1997年影响盐城市的龙卷风资料,按富士达F等级定义龙卷风强分类级别,对盐城市受袭击点的破坏程度进行风强分级,并分析各个时段龙卷风风强等级的频数。应用耿贝尔极值分布理论,对影响盐城市的龙卷风风速极值进行统计推断,获得1%风险度龙卷风风速极值,以及各种特定重现期间的极值。  相似文献   
473.
天然气水合物甲烷量及资源量的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1.1 永久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陆地环境的天然气水合物仅分布在永久冻土带。目前已经确认或推测的地点有8处,其中俄罗斯北部5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极海沿岸区3处(Kvenvolden,1998;Collett1993,1994)。1.2 海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根据Kvenvolden等(1993)统计,天然气水合物在水域(海域以及湖沼环境)的分布有47处。到1996年,加上日本周边海域的发现,共计57处。其中,太平洋(白令海、颚霍茨克海、日本海)27处,大西洋(加勒比海、…  相似文献   
474.
福建省前汛期暴雨天气雷电特征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简称福建二级基地)的闪电定位站网、雷达和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对1997年5月5日至7日晨发生在闽东南沿海各县市一场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闪电特征及其与降雨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地闪和云闪总数超过5000次,闪电密度极值超过1次/km^2,地闪次数超过云闪次数,负地闪占绝对优势,正云闪占2/3以上。暴雨区的闪电频数-时间曲线很好地反映了暴雨过程降水高  相似文献   
475.
基于东亚飞蝗生育周期的遥感蝗灾监测新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当前 ,国际遥感蝗灾监测的技术路线一般是爆发蝗灾后受损面积、程度的监测与评价 ,研究灾害的有效预警与预测方法 ,对防灾减灾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连续 2 0 0 1、2 0 0 2年连续实地对渤海湾夏蝗孵化期、生长期和成虫期等 7个阶段的野外观测 ,对蝗虫生境物理和生物依赖条件样方统计、光谱测试和遥感机理实验 ,提出了“飞蝗生育周期遥感三段监测”的论点 ,根据这个论点将遥感监测设计为 3个阶段 :(1 )孵化期水热条件遥感反演 ;(2 )生长期食量猛增遥感监测芦苇叶面积指数和植被盖度变化 ;(3)成虫期寻找新食源对芦苇盖度 (温度 )和地表水条件 ,进而对聚集条件和迁移方向的分析指导灭蝗。有效发挥了遥感连续动态观测的技术特点 ,为建立环渤海湾东亚飞蝗遥感监测体系提供了基本技术路线 ,介绍的思路与方法也可以对森林病虫害等大规模突发病虫灾害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76.
舒德干  韩健 《地学前缘》2020,27(6):1-27
澄江动物群以富含多门类精美软躯体构造化石享誉学界,是寒武纪大爆发主幕的见证者;它亲眼目睹了地球动物树上几乎所有主要门类祖先的首次大聚会。对该动物群30多年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始自1984年的第一个10年(1984—1994年),早期动物树上的基础动物亚界和原口动物亚界的大量门类被发现,然而对后口动物亚界全然无知。第二个10年研究(1995—2005年),基础动物亚界和原口动物亚界中的更多门类被发现;而最重要的进展,是西北大学团队主导的早期后口动物大发现使后口动物亚界的基本框架被构建,由此地球三分动物树首次成型。第三个10年及其以后时期(2005年之后),3个动物亚界中进一步添加了一些新的门类认知;综合20世纪40年代以来对埃迪卡拉生物群、寒武纪第一世和第二世的珍稀动物群研究成果,学界开始思考三分动物树分步成型与多幕式寒武纪大爆发事件的内在关联,提出了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新假说。澄江动物群研究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包括动物群结构研究,生态环境研究等,然其核心学术价值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1)作为寒武纪大爆发的主幕见证者,澄江动物群首次创建了地球上三分动物树的完整谱系框架。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假说揭示了地球上动物门类由低等到高等、分阶段爆发创造的本质内涵,即历时约0.4亿年的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与动物树阶段性快速成型的内在耦合性。第一幕发生于埃迪卡拉纪晚期,它诞生了众多基础动物亚界门类(包括大量绝灭门类),也可能出现了少量原口动物的先驱分子;第二幕发生于寒武纪的第一世,除了延续基础动物门类的繁盛外,更创生了原口动物亚界里的主要门类(包括蜕皮类和触手担轮类);第三幕发生于寒武纪第二世(以澄江动物群为代表),不仅延续了基础动物和原口动物门类的兴盛,更重要的是诞生了后口动物亚界里的所有门类。至此,整个三分动物树的框架成型,寒武纪大爆发创新事件宣告基本结束。文章还对几个重要动物类群的生物学属性进行了评述。第一鱼昆明鱼目是已知唯一的最古老脊椎动物,而云南虫、海口虫既不是脊椎动物(即高等脊索动物),也不属于低等脊索动物,而是一类特殊的低等后口动物;长江海鞘是可信的始祖尾索动物,它支持了经典的尾索动物起源假说;古虫动物门首创鳃裂构造,对后口动物亚界的起源探索提供了关键信息。(2)澄江动物群具有深刻的人文哲学意义,所发现的古虫动物门创造的“第一鳃裂”,昆明鱼目创造的“第一头脑”“第一脊椎”“第一心脏”,为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关于人类的主要基础器官起源悬案的破解提供了关键证据。澄江动物群承上启下,其各种形态解剖学信息对解读埃迪卡拉生物群以及寒武纪相关化石库中绝大多数生物类型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77.
三种常见经济虾蟹类眼柄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别检测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和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三种虾蟹类的眼柄微结构特征,根据眼柄微结构,三种虾蟹类眼柄都分为4层:表层、色素层、钙化层和膜层。表层质地均匀,色素层含有色素,钙化层内有明显的生长纹(宽带和细纹),膜层透明度最高。但是三者眼柄微结构也有差异,中国对虾眼柄色素层较薄,膜层较厚,中华绒螯蟹钙化层含有色素颗粒。研究发现,中华绒螯蟹眼柄生长纹平均间距最大。钙化层的宽带是否与年龄或脱壳次数有关,细纹是否与日龄有关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通过眼柄微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为虾蟹类的年龄鉴定及其生长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78.
水产动物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可用于评价其种群遗传。本研究通过测定和比较辽河(LH)、黄河(HH)、长江(YZ)、瓯江(OJ)、闽江(MJ)和南流江(NLJ)水系野生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进一步分析了6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显示:(1)在6水系群体中检测出26种脂肪酸,其中C20:5n3、C18:1n9、C22:6n3、C16:0、C20:4n6、C18:2n6和C18:0为主要种类,其总和占总脂肪酸的74%以上;(2)逐步判别分析法筛选出8种判别贡献较大的脂肪酸,分别是C17:0、C18:0、C20:0、C22:1n9、C18:3n3、C18:3n6、C20:2n6和C22:5n3,据此分别建立判别方程,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8.33%;(3)聚类分析显示:OJ与MJ群体的欧氏距离最小, HH与YZ群体的欧氏距离比OJ与MJ群体的要大,NLJ群体与其他5个群体的欧氏距离相对最大;(4)6群体间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在2.99%—30.00%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在3.2732—3.3204之间。综上,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表明6水系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脂肪酸可以有效鉴别6水系野生绒螯蟹种群,整体上南流江群体和其余5群体间相距最远;本研究结果可为绒螯蟹种质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79.
将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从新孵幼体至性成熟,养殖于不同质量浓度组织胺水体中,其质量浓度分别为0mg/L(对照组),5mg/L(低剂量组,L组),10mg/L(中剂量组,M组),15mg/L(高剂量组,H组),以研究水体中组织胺对日本新糠虾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及糠虾体内组织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组织胺质量浓度的升高,日本新糠虾的体长、体质量和存活率均呈现下降趋势;M组和H组日本新糠虾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而L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较高质量浓度的组织胺(15mg/L)能显著降低日本新糠虾的存活率,H组存活率仅为53.92%±3.58%;各组织胺质量浓度组对雄性日本新糠虾性征出现时间无显著的影响,但对雄性日本新糠虾性成熟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延迟作用,对照组性成熟时间为(25.71±0.76)d,而H组为(28.00±0.82)d,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雌性日本新糠虾的性成熟时间也有随组织胺质量浓度升高而呈延迟的趋势,但仅H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延迟近3d。经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HPLC)法检测日本新糠虾体内组织胺后,发现M和H组中检测出了较高含量的组织胺,分别达到(435.33±56.94)pg/g和(478.67±140.57)pg/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说明,水体中一定质量浓度的组织胺能抑制日本新糠虾的生长和发育,其体内组织胺含量的升高可能是重要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480.
由"真动物"构成的动物界(不包括海绵)通常被划分为双胚层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3个亚界.寒武纪大爆发经历了爆发的前奏-序幕-主幕3个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处于早寒武世初期(依次以小壳化石的首次辐射和澄江动物群爆发为代表),另一个则发生在"寒武前夜"(即前寒武纪末期),以伊迪卡拉生物群为代表.这次独特的三幕式大爆发分步完成了动物形态演化谱系树(简写为TOA)的成型.已有化石证据显示,动物树的3大主体或3个亚界的起源及其早期辐射分别发生于寒武纪大爆发这3个主要阶段.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早期后口动物亚界涵盖了该亚界中所有6大分支(棘皮类、半索类、头索类、尾索类、脊椎类和绝灭了的古虫类)的原始类群,澄江动物群时代标志着寒武纪大爆发的顶峰,完成了动物树框架的成型,从而宣告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基本终结.其学术重要性超越了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因为前者位于动物树形成的"源头",而后者仅代表此后的"一段流程".在动物演化历史上4个最具转折意义的重大创新事件(即多细胞动物起源、两侧对称动物起源、后口动物起源和脊椎动物起源)中,第一个发生在伊迪卡拉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其余3个则可通过梅树村化石群和澄江化石群观察到其完成的主体过程.已灭绝的古虫动物门,是初具鳃裂构造的原始分节动物,作为由原口动物向后口动物过渡的一个珍稀"缺环",很可能代表着后口动物亚界的一个根.古囊类兼有两侧对称的古虫类和一些原始棘皮动物的镶嵌体征,最可能代表棘皮动物的一个根.在早寒武世动物演化谱系中,后口动物的"顶端类群"的代表是被誉为"第一鱼"的昆明鱼目,目前已知包括昆明鱼、海口鱼和钟健鱼,它们具对眼、脊索与串珠状脊椎软骨共存的原始脊椎,代表了真正的脊椎类或有头类始祖.相反,包括云南虫属和海口虫属的云南虫类,既没有成对的眼睛也没有可信的脊椎软骨,而且其背神经索也未扩大成脑,甚至不具备低等脊索动物的肌节,因此与真正的有头类或脊椎动物无关.其实,这类奇特动物与古虫类共享相似的躯体构形,应该代表着低等后口动物中的一个侧枝.自达尔文以来,进化生物学一直在动物世界的悠长演化历程中,努力追寻"人类远古由来"的一些重大形态学创新事件的证据,无疑,古虫动物门原始鳃裂构造的出现以及第一鱼之头颅和原始脊椎软骨的形成,应是这条历史长河中人们期待已久的两大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