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74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成矿侵入体的岩石学标志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8  
侵入体的含矿性是资源勘查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确定含矿性的宏观标志并为其提供理论基础因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但是,传统岩石学研究主要关注含少量水体系或干体系的形成与演化,内生金属成矿作用却主要与流体有关,所取得的岩石学认识常常不适应矿区的地质实际。本文基于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分析了熔浆-流体相互作用的性质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可能影响,指出在大量流体参与的情况下,成岩过程将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并留下显著的岩石学标志。流体的增减可以导致岩浆密度和黏度的巨大变化,也导致熔浆固相线温度和首晶区矿物相类型和共结成分的变化,因而侵入岩结构构造特征可反映流体参与成岩过程的程度,并指示侵入体的成矿潜力。熔浆与流体的分离导致岩浆黏度增加和快速固结,达到临界值后必然圈闭部分含矿流体于颗粒之间和内部,因而含有造矿矿物的共结结构和浸染状构造确定性地指示了含矿流体通道的位置。多晶体岩浆的流变学特征与多斑斑状结构在矿区的广泛出现是一对线性系统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可以用含矿流体的突然大规模注入来解释。据此,可以认为多斑斑状是大部分成矿金属仍保留在侵入体内的可靠标志。此外,文章还提供了另外几个辅助性标志,可用于综合分析侵入体的含矿潜力。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大量流体参与的成岩过程是一种非线性过程,可以产生一系列特殊的结构构造,对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2.
地球块体不均一性边界存在地球化学急变带 ,控制大型矿床的分布 ;深部构造或隐性的构造面与地壳浅表形成的矿集区有明显的空间和形成机制耦合关系。地球化学急变带在大陆内部往往沿着一些古大陆边缘展布 ,与地壳下部和上地幔的深部构造或扩展到地幔的不连续面具有相联系的空间组合关系 ,反映壳幔相互作用对深部构造效应和大规模成矿热流体的控制。东秦岭金属矿化集中区的大型或超大型矿床沿古大陆边缘产出 ,并受地球化学急变带与地球物理梯度带交叉效应控制 ,揭示了深部构造对大型矿集区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3.
大比例尺成矿预测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比例尺成矿预测的基础是深入研究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因素和矿化标志,重点剖析和认识区内的矿化局部富集特征和以控矿构造为重点的矿体空间定位规律(王庆乙,王敬尧,1987)。(1)成矿地质背景分析的理论与新认识成矿带总是位于一种或几种在成矿中起不同作用的地...  相似文献   
204.
土结相互作用法在隧道纵向抗震分析中应用广泛,但现有方法不适用于变刚度隧道。本文根据隧道的动力响应特点提出力学假定,将变刚度隧道简化为处在均质各向同性土层中的两段半无限长弹性地基梁。通过求解隧道的位移微分方程,推导出变刚度隧道纵向地震响应的解析表达式,并引入位移相位角模拟行波效应,提出了变刚度隧道纵向抗震拟静力法。通过与有限元基准模型在相同计算参数下的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后应用本文给出的解析公式进行了变刚度隧道参数敏感性分析,揭示了各种因素对变刚度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本文所提方法实用有效,可为今后变刚度隧道的抗震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5.
东秦岭沉积建造演化与成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华北古大陆南缘,以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裂为界,构造格局自北而南划分如下:古大陆边缘的基底与盖层单元(华—熊陆缘带),宽坪群构造单元,二郎坪群构造单元,北秦岭(秦岭群)构造单元和南秦岭(刘岭群)构造单元。据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控矿因素,划分该区沉积建造演化阶段:①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建造;②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建造;③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演化阶段;④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沉积建造;⑤中生代陆内碰撞演化阶段。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分别研究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成矿问题。  相似文献   
206.
峨眉山玄武岩组铜矿化与层位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地球化学急变带控矿的分带性规律,在滇黔边界发现了新类型的铜矿化及工业矿体找矿线索。铜矿化一般赋存在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组,二者之间难于识别,铜矿物以自然铜和黑铜矿为主,赋存于特定的熔结凝灰岩、火山凝灰角砾岩层位,形成作用与有机质有关,很可能形成一种新的铜矿工业类型。基于野外调研和室内岩矿鉴定,按铜矿化的矿物组合及赋存特点,初步划分为:硅质沥青铜矿化;次生氧化、硫化物铜矿化;团块浸染状自然铜矿化;热液蚀变沸石化型黑铜矿化;凝灰角砾岩型黄铜矿化和碳质、硅化木铜矿化等6种铜矿化类型。这些矿化类型分别与相应的玄武岩组韵律层相对应,其中,沥青质铜矿化类型在区域上分布广泛,沥青广泛充填于熔结凝灰岩的气孔和含矿凝灰岩、碳泥质岩石破碎带中,自然铜、黑铜矿等矿物赋存于硅质沥青岩中,矿化层稳定,找矿标志明显,具有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意义和找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