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39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44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292篇
海洋学   46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云南滇池微生物对磷循环与沉积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滇池磷的现代沉积作用的研究中发现,滇池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繁多,但能对磷溶解、转化、迁移、聚集、沉积的微生物主要有解磷菌和聚磷菌两类。在底泥磷高含量区域,解磷菌的种群和数量与底泥磷含量成负相关关系,与水体磷含量成正相关关系,而聚磷菌的种群和数量与底泥磷含量成正相关关系,与水体磷含量成负相关关系;在底泥磷低含量区域,上述相关性则相反。表明当解磷菌的种群与繁衍量大于聚磷菌的种群和繁衍量时,底泥中的磷向水体迁移,反之,水体中的磷向底质迁移、聚集。这个事实令人信服的证明了微生物对磷循环的重要作用。滇池这种活着的微生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对磷的溶解、转化、迁移、聚集和沉积的作用,对古磷块岩微生物成矿说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且对以磷为限制性因子的湖、海、江河环境污染的防治提供了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2.
斜坡地下水渗透力计算与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分析了基岩山区斜坡区域地下水的渗流模式,指出斜坡堆积体中地下水的一般特征,根据这个特征建立了条分法中斜坡渗透力的简易计算方法,用于改进传统的剩余推力法和Sarma法。该方法不需要额外补充参数,易于工程勘察人员掌握。提出通过极限状态考察斜坡安全储备的思路,对三峡库区某滑坡在水库蓄水前后的稳定性和安全储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传统方法计算的稳定性系数过高,当库水位快速下降时滑坡稳定性减弱,地下水渗透力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滇池是世界上磷质来源最丰富的湖泊,是研究磷的现代沉积和微生物对磷循环作用及微生物成矿的天然场所。研究发现,滇池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繁多,但能对磷溶解、转化、迁移、聚集、沉积的微生物主要有解磷菌和聚磷菌两类。这两类微生物与滇池磷的含量之间有一系列规律的相关性:在底泥磷高含量区域,解磷菌的种群和数量与底泥磷含量成负相关关系,与水体磷含量成正相关关系,而聚磷菌的种群和数量与底泥磷含量成正相关关系,与水体磷含量成负相关关系;在底泥磷低含量区域,上述相关性则相反。滇池中这种活着的微生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对磷的溶解、转化、迁移、聚集和沉积的作用,对古磷块岩微生物成矿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对以磷为限制性因子的湖、海、江河环境污染的防治提供了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伊盟地区哈马尔太碱湖沉积特征和孢粉组合特征反映了该区近5ka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变迁。研究表明,此期间该区植被由阔叶、灌木草原变为疏树灌木草原,最后变为荒漠草原。在这5ka中存在两次暖期两次冷期,近1.6ka以来以冷干为主。湿润气候只存在于4.5~5.5kaB.P.,气候总的趋势是由较湿润变干旱直至干燥。  相似文献   
15.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介绍了用自行编制的适用于群桩地基基础应力、变形分析的三维非线性程序对一种有代表性的群桩进行分析的情况。讨论了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制和应力、变形分布特点,并通过多种方案的比较就不同的荷载水平、桩长、桩上置换率、土层分布、桩身变形模量等诸因素对地基沉降、桩端应力、桩的承载率的影响和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南极冰盖极昼期间近地面湍流特征的实验观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我国首次在东南极大陆冰盖上获得的超声风温仪直接测量资料,采用涡旋相关法计算和分析了极昼期间雪面上的湍流强度、湍流动能、湍流感热、粗糙度、拖曳系数和归一化方差.结果表明,南极冰盖表面的粗糙度为4.3×10~(-4)m,拖曳系数为1.8X10~(-3),湍流参数有明显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17.
SMA-MR复合型阻尼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形状记忆合金超弹性、形状记忆特性和MR液的材料特性,提出了SMA-MR复合阻尼器,建立了阻尼器的理论模型。通过输入正弦波得到小震、大震时相应的滞回曲线,并对一单层框架进行输入El Centro地震波下的减震效果分析,比较了SMA-MR阻尼器、仅有SMA和仅有MR作用下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所设计的SMA-MR阻尼器具有卓越的阻尼性能,对大震、小震的控制实现了自适应的智能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北京市观象台新一代无线电探空垂直高分辨率资料研究北京地区下平流层(17~24 km)惯性重力波活动的季节变化特征. 根据风速以及温度之间的偏振关系来分析重力波的一些重要参数. 结果表明: 1) 波动能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夏季弱(动能3.5 J/kg, 潜能1.8 J/kg), 冬季强(动能10.6 J/kg, 潜能3.6 J/kg), 全年的动能与潜能比的平均值为2.6; 纬向与经向扰动速度之均方根大小基本一致, 表明下平流层重力波能量在水平方向上是各向同性的. 2) 垂直波长主要集中在1.5~3 km之间, 占所有样本的80%以上, 平均值大致为2.3 km; 水平波长主要集中在100~800 km之间, 平均值为445 km左右; 水平波长与垂直波长之比大约200︰1. 3) 在拟合偏振椭圆前, 采用带通滤波保留垂直波长在1.5~3 km之间的波, 估计得到的固有频率主要集中在1f~3.5f之间(f为科氏参数), 平均值为2f, 相当于周期9 h左右. 4) 重力波能量主要向上传播, 上传重力波出现频率在90%以上; 水平传播方向有一定的不均匀性, 但不是很强, 主要方向为西北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 0 1~ 2 0 0 3年在北京实施了大气边界层动力、热力、化学综合观测试验 (BECAPEX ,BeijingCityAtmosphericPollutionObservationFieldExperiment) ,获取了北京城市大气动力和大气化学三维结构图像。综合观测试验分析研究发现 ,城市区域呈非均匀次生尺度热岛分布 ,并伴随着城市次生尺度环流 ,影响了局地空气污染物分布特征。MODIS卫星遥感 地面观测资料经过变分分析 ,可发现北京城市空气污染与周边区域影响源有密切关系 ,并影响城市群落环境气候特征 ,导致该区域日照、雾日、低云量和能见度呈显著年代际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利用我国北极黄河站所在地,德国Koldwey站1994—2003年的逐时常规气象资料,对北极苔原Ny lesund地区短期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该地是北极同纬度温度最高的地区。岛上气候温暖湿润,即使在隆冬季节,日平均气温都可以升至0℃以上。全年平均风力较小,以东南(SE)风居多。该地区平均增温速度为0. 68℃/10a,是北极增温较快的地区之一。与同期我国北冰洋浮冰区考察数据相比较,Ny lesund气候更温暖湿润,风速要小得多。在Ny lesund地区,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近地面气温的再分析结果,与Koldwey站实测常规地面资料相比,在冬季基本一致,而在夏季则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