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小太平山同一层位不同深度且连续的油砂样品,对油砂油的地球化学及生物降解特征进行分析。小太平山油砂油在生物降解作用下产生了丰富的25-降霍烷,常规藿烷和甾烷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于分子结构和稳定性不同,抗降解能力不同,C_(21)/C_(23)三环萜烷、伽马蜡烷/C_(30)藿烷、Ts/Tm、C_(30)重排藿烷/C_(30)藿烷值、αααC_(27)R/αααC_(29)R、C_(28)αααR/C_(29)αααR、C_(29)ααα20R/αββ20S、C_(29)ααα20R/αββ20R、C_(27)重排甾烷/(规则甾烷+重排甾烷)、常规藿烷异构体降解为25-降霍烷的比例,均反映出油砂油的生物降解程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小太平山油砂油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降解程度增大,证实地层水有利于细菌类微生物的迁移、营养物质的传递,促进原油的生物降解及25-降霍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江油厚坝油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四川江油厚坝油砂产出于侏罗系沙溪庙组下段,含油砂层沿北东方向延伸约25 km.露头和岩芯油砂样抽提得到氯仿沥青“A”含量为0.4%~33%.抽提物饱和烃GC-MS分析得到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油砂油遭受严重生物降解,饱和烃分布呈现双大鼓包,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基木被降解;三环萜烷含量丰富,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最也较高...  相似文献   
13.
陆上与水下喷发火山岩在岩性、结构构造、蚀变特征、产状、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孔隙和裂缝发育特点等6方面有显著区别。陆上喷发火山岩包括各种熔岩、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火山碎屑岩;熔岩流纹构造发育,火山碎屑岩除发育常见层理外,还可见反丘构造;同生蚀变弱;与下伏地层多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古风化壳常见,常含有陆相植物;主要储集空间为原生孔隙和冷凝收缩节理缝、次生溶蚀孔、矿物解理缝和构造裂缝。水下喷发火山岩多为具玻璃质结构的熔岩和含晶屑玻屑的层/沉凝灰岩、膨润土/伊利石岩/蒙脱石岩/沸石岩;常具枕状、球状构造,水平层理、粒序层理、变形层理;蚀变强烈;水下熔岩呈穹隆状、透镜状,凝灰岩为层状,近火山口的膨润土/伊利石岩/蒙脱石岩/沸石岩呈松散团窝状并夹有火山弹;与下伏地层呈整合、假整合或侵蚀接触;原生气孔、杏仁体内溶蚀孔和炸裂纹,岩球岩枕间孔和粒间孔,基质和斑晶蚀变孔缝,后期构造缝是主要储集空间。松辽盆地营城组陆上、水下喷发火山岩均有发育。其陆上喷发火山岩的典型标志为流纹构造、柱状节理,含炭化木/硅化木,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水下喷发火山岩典型标志为珍珠岩、玻璃质结构、枕状构造、纹层状凝灰岩和膨润土。松辽盆地营城组的储层火山岩以陆上喷发火山岩为主;水下喷发火山岩中侵出相内带亚相珍珠岩为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14.
三台地区下白垩统营城组一段岩石类型有隐爆角砾岩、角砾熔岩、熔结角砾岩、珍珠岩、流纹岩和凝灰岩,所属岩相为火山通道相、侵出相、喷溢相、爆发相。厘定古火山口位置的依据主要是通过分析隐爆角砾岩和珍珠岩的岩性岩相及其分布。整个火山机构划分为中心相组、近源相组和远源相组。中心相组即火山口相,主要包括火山通道相和侵出相,近源相组主要包括喷溢相,远源相组主要包括爆发相。相序(以火山口为基点)为火山通道相隐爆角砾岩亚相-侵出相中带亚相-侵出相内带亚相-喷溢相下部亚相-喷溢相中部亚相-爆发相热碎屑流亚相。近源相组较中心相组储层物性优越。其中喷溢相上部亚相是储层物性最好的岩相带。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分带性是龙门山构造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在野外实测地质大剖面以及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冲断带不同部位构造样式的不同,将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前山带划分出3个构造亚带,即唐王寨-仰天窝飞来峰-滑覆体构造亚带、楼子坝-雁门坝-马角坝叠瓦冲断亚带、矿山梁-天井山-二廊庙冲断背斜亚带.各亚带具有不同构造变形特征:飞来峰-滑覆体构造亚带具有"推覆加滑覆"的构造叠加和演变特征;叠瓦冲断亚带中冲断构造十分发育,从北西至南东方向,不同系、同一系中不同组、同一组中不同段的地层依次由老向新逆冲,组成典型的叠瓦状构造样式,逆冲断裂向西呈铲式倾斜,并收敛于逆冲断裂系底板断层之上.构造岩片中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以断层传播褶皱为主,其轴迹走向和轴面产状与叠瓦冲断亚带中各条断层的总体产状几乎相同,均倒向前陆方向.冲断背斜亚带具有双重构造特点,在浅层表现为近直立的短轴背斜,构造样式以断层转折褶皱为主,深层由多个逆冲岩片叠置而成.下寺-金子山-厚坝山前带浅部层次中冲断稀少、规模较小、变形微弱,主要表现为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深部层次发育有大型隐伏逆冲断裂.从前山带和山前带总体上具有变形强度向前陆方向有规律递减、卷入构造的地层逐渐变新、变形层次逐渐变浅的趋势,反映了冲断构造具有前展式特征.冲断构造是晚三叠世与新生代两期构造变形的产物:晚三叠世构造变形强烈,是龙门山前陆冲断带的主要形成期;新生代变形较弱,叠加和改造了晚三叠世的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车尔臣断裂系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车尔臣断裂系地质结构东西分3段,塘古地区以西发育南倾叠瓦状逆冲席;古城地区为典型和复杂的前陆盆地构造样式;塔东地区以东发育简单的背斜.形成不同构造样式的主要原因是相同的挤压应力遇到不同的地块导致应力释放时影响的范围不同所致.构造演化表明车尔臣断裂系主要受阿尔金山两期活动影响:一期于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活动,挤压应力源来自北部,盆山边界位于于田北-塘古1井北-古城2井北-塔东2井南一线;二期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活动,挤压应力源自东向西逐渐南移,盆山边界位于现今阿尔金山前.两期构造运动叠加造成了车尔臣断裂系现今的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7.
造山运动和造山带是被广泛应用和影响较大的两个古老概念,一百多年来随着地球科学的快速发展和板块构造理论的问世,情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修订这一概念的内涵使之适应新的认识而又保持原定义的首尾一贯性正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回顾了上述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它们在板块构造理论框架下、特别是在现今大陆构造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本文认为对这一古老概念应进行重新修订、增补或再定义。  相似文献   
18.
海拉尔盆地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组合的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化石异常丰富,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Impardecispora-Cyathidites-Clavatipollenites组合,Stereisporites-Deltoidospora-Asteropollis组合,Appendicisporites-Asteropollis-Tricolpites组合,分别分布于伊敏组一段、二段和三段,组合特征明显,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划分伊敏组与大磨拐河组的重要生物依据之一,更是伊敏组内三段划分和井间对比的生物依据之一。3个孢粉组合中见有属种繁多的海金沙科孢子及其他繁盛于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孢子花粉,结合在绝大多数样品中发现的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情况分析,推测含这3个孢粉组合的伊敏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早阿尔必期(Barremian—Early Albian)。  相似文献   
19.
英吉苏中新生代凹陷是在古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背景之上发育起来的背驮式前陆盆地.盆地的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严格受基底参与的逆冲断层的控制.中新生代构造由北向南可划分七个带北部斜坡带;群克-新开屏背斜带;英北向斜带;阿拉干背斜带;英南向斜带;古城墟斜坡带和罗布庄断凸带.叠瓦式逆冲断层、冲起构造、构造三角带、断展褶皱和披覆构造是英吉苏凹陷的主要变形样式.自三叠纪以来,不同时期的沉积中心自造山带向前陆方向迁移.中新生界变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是与塔里木板块南缘活动大陆边缘的板块拼贴事件和壳内拆离缩短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三台营城组火山岩岩石类型主要为:珍珠岩、流纹岩、隐爆角砾岩、角砾熔岩和凝灰岩等,其脱玻化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珍珠岩和流纹岩。在偏光显微镜下,珍珠岩的玻璃质基质的脱玻化现象表现为雏晶、骸晶(微晶)和球粒3种;而流纹岩基质的脱玻化现象则主要表现为球粒。它们发育过程由雏晶-骸晶(微晶)-球粒逐渐增强。脱玻化的发生及其强弱与岩石成分、层位和裂隙发育程度有密切联系。通过实验室测试,珍珠岩经过的脱玻化作用越强,岩石密度越小,反之,越大。岩石密度变化范围为3.13%~8.65%。假设其为封闭体系,密度的减小对应孔隙的增加,说明脱玻化作用能明显改善玻璃质火山岩这一类特殊储层的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