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04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41.
摘要 粤西龙修地区大理岩的 Pb 同位素分析结果给出了一个新元古代末期的等时线年龄 555±68) Ma。结合野外和岩相学研究结果‚大理岩的 Pb 同位素记录了大理岩碳酸盐矿物 粤西龙修地区大理岩的 Pb 同位素分析结果给出了一个新元古代末期的等时线年龄 (555±68) Ma。结合野外和岩相学研究结果‚大理岩的 Pb 同位素记录了大理岩碳酸盐矿物 后变形静态重结晶之后等压冷却事件‚(555±68) Ma 大致反映了云开地区新元古代末期热水 555±68) Ma。结合野外和岩相学研究结果‚大理岩的 Pb 同位素记录了大理岩碳酸盐矿物 后变形静态重结晶之后等压冷却事件‚(555±68) Ma 大致反映了云开地区新元古代末期热水 沉积事件之后的一次变质变形事件的年龄‚从而确立了新元古代末期热构造事件的存在‚这 后变形静态重结晶之后等压冷却事件‚(555±68) Ma 大致反映了云开地区新元古代末期热水 沉积事件之后的一次变质变形事件的年龄‚从而确立了新元古代末期热构造事件的存在‚这 对揭示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沉积事件之后的一次变质变形事件的年龄‚从而确立了新元 对揭示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2.
诸广山中部是华南主要产铀地区之一,以鹿井矿田为研究对象,开展构造变形特征和构造控矿规律的研究,旨在揭示矿体产出规律,为找矿预测提供依据。本文基于野外详细观测和显微构造变形分析,揭示NE向断裂是鹿井地区主要控矿和含矿断裂,属浅层次构造变形,具有多期构造-热液活动特征:经历了早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压性、中期(早白垩世—古近纪)的张-张扭性和晚期(新近纪)的右行压扭性变形过程。铀矿(化)体主要发育在NE向断裂破碎带中,结合铀成矿时代,主成矿期断裂力学性质表现为张性、张扭性,后期NE向断裂右行压扭变形派生出近EW向、NW向和NS(NNE)向的剪裂隙,一方面对先成铀矿体具有改造作用,另一方面富集部分铀矿体。根据构造组合特征及其控矿规律,认为NE向断裂破碎带中,沿走向存在不连续的脉状、透镜状富铀矿体,而在其他方位的断裂带中可能存在部分铀矿体。  相似文献   
243.
Rb作为一个具有中度挥发性、流体活动性、在岩浆过程中呈不相容性的碱金属元素,能为各种地质过程和物质源区提供制约;同时,87Rb是放射性母体,Rb-Sr定年体系在确定长时间尺度的地质体年龄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传统研究认为特定地质年代下Rb同位素比值(87Rb/85Rb)是一个定值,但随着分离纯化方法的改进和质谱分析精度的提高,高精度Rb同位素组成得以测定,其结果显示,不同地质样品存在明显的Rb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意味着地质过程中存在Rb同位素的分馏。Rb同位素分馏能否为示踪Rb的地质过程提供更多有用信息,是否会对传统Rb-Sr定年体系产生影响,这些基础性的问题目前仍然没有答案。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不同地质储库的Rb同位素组成,发现不同地质过程中的Rb同位素分馏,探讨其发生的控制机制。然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非常欠缺。文章回顾了近20年来国际上地球科学领域中的Rb同位素已有的研究,包括技术方法、分馏机理等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主要包括:(1)总结了Rb同位素组成测定的化学纯化及仪器测量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点评,同时指出谨慎的化学前处理方法及质谱测定流程是获得高精度Rb同位素组成结果的基本前提;(2)收集了现有的地外样品Rb同位素组成数据,简述了Rb同位素在宇宙化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指出Rb作为一个中度挥发性元素,对太阳系行星的吸积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3)对Rb同位素在地质过程中潜在广阔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例如完善经典的Rb-Sr定年体系,限定壳幔及地壳内部的分异过程,制约大陆硅酸盐岩风化,以及揭示超大型Rb矿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44.
近年来,地震勘探逐渐面向深层、复杂构造和岩性油气藏,与此同时,对地震资料处理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保幅降噪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重要环节.叠前地震资料的品质直接影响后续反演结果的精度,但道编辑后的实际数据除信噪比较低之外还存在缺道等现象,常规的保幅去噪方法无法同时进行道插值.本文基于贝叶斯反演框架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进行道插值的叠前地震资料保幅去噪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现有方法的局限性,利用插值算子对缺失地震道进行插值处理,同时基于地震振幅随角度变化的连续性在差分域采用贝叶斯框架引入了先验约束,能够在保幅去噪的同时,进行道插值,极大改善了叠前地震资料的品质.合成和野外的例子均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45.
通过测定抚仙湖沉积物全有机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_(org))、总氮、总有机碳含量指标并计算碳氮比值,对过去5000 a以来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来源、δ~(13)C_(org)的影响因素及其所指示的古环境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00 cal a BP里,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发生明显变化,沉积物有机质输入由内源水生生物和陆生C_3植物共同输入(5000-2300 cal a BP阶段)转变为以内源沉水植物、浮游植物和藻类等输入为主(2000 cal a BP至今阶段);有机质来源发生变化是造成抚仙湖沉积物δ~(13)C_(org)值变化的主要原因;2000 cal a BP以来,陆源有机质输入的锐减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在2300-2000 cal a BP阶段,抚仙湖沉积物δ~(13)C_(org)值的快速变化可能指示了抚仙湖流域的古环境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快速变化的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246.
刘显坤  刘颖  钱达志  郑洲 《海洋学报》2010,32(9):6450-6456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结合广义梯度近似(GGA),计算了铝及铝晶胞间隙位置掺入He原子后体系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总体能量和电荷布居值.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氦在金属铝中逐渐形成,铝晶胞体系会发生晶格畸变,但总的趋势是He在铝体系的八面体位置的晶格畸变小于其在四面体位置的晶格畸变.He在铝晶胞八面体和四面体间隙的杂质形成能分别为1.3367 eV和2.4411 eV.由此可知,He在铝晶胞中最稳定位置是八面体间隙位置.同时,文中还从原子尺度层面分析了He原子在铝晶胞中的占位及其键合性质,讨论  相似文献   
247.
防震减灾科普场馆作为科普宣传公共场所,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重要窗口,承担着科普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传播、科技成果推广和科学方法普及的职能。本文通过探讨防震减灾科普场馆运维意义和现状,分析了当前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转变管理模式、创新经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促进高效发展的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48.
刘颖  朱君 《气象科技》2022,50(6):878-884
利用青藏高原拉萨(Lhasa)和珠峰(QOMS_CAS)站点地基CE 318太阳光度计观测数据,研究了2012年4月2日至4月5日一次生物质燃烧输送对青藏高原气溶胶光学和辐射特性的影响;并结合卫星遥感产品以及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本次生物质燃烧输送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本次气溶胶污染期间Lhasa和QOMS_CAS站点的主要气溶胶类型变为生物质燃烧气溶胶,气溶胶粒子的消光性增大(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增大,Lhasa和QOMS_CAS站点AOD最大值分别为0.4和0.29),尺度减小(消光波长指数(EAE)>1.5),吸收性增大(吸收波长指数(AAE)>1.3),细模态粒子体积浓度增大,而细模态粒子峰值半径减小。气溶胶辐射强迫表明此次输送过程使得Lhasa和QOMS_CAS站点的气溶胶对大气顶和地表的降温作用增强,对大气的增温作用也增强。生物质燃烧输送的可能来源为南亚的印度东北部,尼泊尔与不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