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2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新疆中天山南缘库米什地区的榆树沟和铜花山蛇绿混杂岩包括地幔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斜长岩等堆晶岩,辉绿岩墙和基性熔岩,以及上部的硅质岩等。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蛇绿岩的岩石类型来自MORB型和SSZ型两种构造背景。蛇绿岩及有关岩石的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表明,与中天山南缘洋盆扩张和闭合有关的事件至少可以分为4期: (1)奥陶纪-志留纪的洋盆形成事件,证据来自蛇绿岩斜长花岗岩和斜长岩,两者的年龄分别为435.1±2.8Ma、439.3±1.8Ma;(2)志留纪的岛弧岩浆作用,获得岛弧火山岩英安岩年龄422.1±2.6Ma 和花岗闪长岩年龄423.1±1.8Ma;(3)泥盆纪的剪切变形和糜棱岩化变质作用,由于板块斜向俯冲和碰撞作用,产生大规模的走滑作用和与之伴生的由剪切作用形成的糜棱岩,糜棱岩的形成年龄为402.8±1Ma,为早泥盆世;(4)俯冲碰撞后的造山带伸展阶段的岩浆作用,在俯冲碰撞作用之后发生与垂直主受力面张裂作用伴生岩浆作用,获得石英正长斑岩294.8±1.2Ma年龄,即晚石炭世。 此外,认为榆树沟蛇绿岩北部出露的麻粒岩是一个很特殊的构造岩块,岩石的锆石中普遍存在500~1800Ma的老核,表明其原岩很复杂,不属于蛇绿岩的组合 。  相似文献   
32.
西藏西部普兰蛇绿岩中的MOR型辉长岩:岩石学和年代学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刘钊  李源  熊发挥  吴迪  刘飞 《岩石学报》2011,27(11):3269-3279
西藏普兰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西段,主要由地幔橄榄岩、辉长岩和玄武岩组成.在拉昂错南侧有一个辉长岩体,面积约1 km2,与其相邻的地幔橄榄岩为侵入接触关系.辉长岩为中细粒辉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半自形板柱状基性斜长石和他形-半自形粒状辉石.岩石化学成分显示其具有MOR型岩石特点,表现为中等含量的TiO2(1%~1.77%),低含量的K2O(0.08%~0.21%)和P2O5(0.1%);轻稀土元素(LREE)轻微亏损的近平坦型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型,(La/Ce)N、(La/Sm)N和(La/Yb)N等特征比值分别为0.73~0.80、0.44~0.58、0.53~0.65;岩石的高场强元素(HFSE)为相互平行的具有接近1的平坦型分配型式.微量元素的N-MORB标准化图解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高场强元素(HFSE)轻微亏损.辉长岩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为130±3Ma,指示了普兰蛇绿岩形成的时代,与邻区休古嘎布、东波蛇绿岩的形成时代相一致.  相似文献   
33.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对东构造结墨脱地区的混合岩化片麻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微区微量元素分析及U-Pb定年。阴极发光(CL)图像揭示多数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特征,核部为原岩残留核,外形表现出晶棱圆化、港湾状等特征;而边部是混合岩化深熔作用变质过程中形成的新生变质锆石,并且具有典型岩浆锆石的环带特征。微量元素分析显示,锆石不同微域的微量元素含量不同,锆石核部含量明显高于边部(如:元素Th、U、Nb、Ta及Th/U比值),这一结果与深熔熔体和残留相之间的平衡关系有关。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12个原岩锆石分析点给出的206Pb/238U年龄为516~1826 Ma,其中有6个分析点的年龄值相对集中在911~1330 Ma,表明该混合岩化片麻岩的原岩可能主要形成在这个年龄区间;14个变质锆石分析点给出了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结果为216.7±3.2 Ma(MSWD=3.9),这一年龄代表拉萨地体在晚三叠世发生深熔作用,与区域上拉萨地体东南缘发生变质事件的时间一致。  相似文献   
34.
线要素是GIS中常见的数据类型,其抽稀简化算法在尺度变换、制图综合等领域应用广泛.文章介绍了SimpliPoly算法的具体原理,并在实现该算法的基础上,研究了SimpliPoly算法应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阀值确定与三维扩展;提出了快速确定阀值组合的方法,并将该算法扩展至三维线状目标简化.结果表明,阀值组合确定方法快速、有效,三维扩展方法简单、实用,在三维空间中延续了二维SimpliPoly算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35.
自浅水三角洲的概念提出以来,已经历了60多年的研究历史。虽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但在浅水三角洲的概念内涵、砂体成因类型及沉积构型样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探讨了浅水三角洲概念的内涵,并总结和分析了其沉积构型特征和样式。根据浪基面和河-盆水深比(初始河道深度与河口盆地水体深度比值),可将三角洲分为极浅水三角洲、较浅水三角洲和较深水三角洲。典型的浅水三角洲为极浅水三角洲,发育于河-盆水深比值大于或等于1的浅水水体,分流河道可下切至下伏的前三角洲沉积。根据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组合样式,将河控浅水三角洲的端元类型分为分流砂坝型和指状砂坝型。分流砂坝型三角洲为河道入海(湖)后形成的多级分叉的河口坝与分流河道系统,平面上呈扇状,河—坝组合呈现“河在坝间”的样式,而指状砂坝型三角洲为指状砂坝与分流间湾相间分布的系统,平面上呈枝状,河—坝组合呈现“河在坝内”的样式。  相似文献   
36.
本文通过低频磁脉冲闪电探测系统和双偏振雷达联合观测结果,针对2019—2020年青岛沿海地区发生的5次雷电灾害天气,研究了雷暴的闪电始发位置与微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1)闪电主要始发于组合反射率大于45 dBz的强回波区,地闪的接闪位置距离主雷暴云系可达10~30 km左右。闪电始发区域组合反射率的中位数为55 dBz,液态水含量的中位数为37 kg/m2。(2)闪电始发位置的双偏振雷达水平反射率主要集中于35~45 dBz,差分反射率主要集中在1.5~2.5 dB,相关系数集中于0.97~0.99。大部分雷电始发于0℃等温线和–10℃等温线之间,位于液态水、湿霰和干霰混合相态粒子区。部分雷电过程发生于湿霰区的中上部,这种情况一般差分反射率值很大。(3)在–10~0℃等温层之间存在相关系数大值区且相态粒子为湿霰粒子,说明为过冷水区。过冷水区中极易产生大直径的霰粒,在强上升气流的作用下,大直径霰粒与冰晶碰撞从而极易发生闪电过程。  相似文献   
37.
2019年11月9日—2020年1月20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4个湖域采取目标动物取样法,观察并记录了不同湖域越冬水鸟的警戒行为和游客人数,分析了水鸟对人为干扰响应的个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共调查到水鸟15种,隶属于5目5科11属。结果表明:不同湖域越冬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鸳鸯湖和润泽湖的水鸟种类和数量较多(P<0.01),人工湖和如意湖的水鸟种类和数量较少(P<0.01);水鸟的反应距离、耐受距离在不同水域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惊飞距离在不同水域间无显著差异(P>0.05)。游客人数与水鸟警戒距离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与耐受距离和惊飞距离无显著相关性(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鸟的反应距离、耐受距离和惊飞距离均存在极显著的种间差异性(P<0.01),其中渔鸥的反应距离最大,小??的反应距离最小(P<0.05);绿头鸭的耐受距离最大,凤头??的耐受距离最小(P<0.05);苍鹭的惊飞距离最大,绿头鸭的惊飞距离最小(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惊飞距离与水鸟的体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与耐受距离无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38.
本文所讨论的秦岭地区,其大致范围是:北纬32°~36°,东径104°~114°,即东起武山,西至许昌,北达襄汾,南到大巴山、武当山的广大地区,确切地说,称之为广大的秦岭地区为妥. 秦岭地区是我国金、钼等多金属矿产的重要产地之一.本文从深部地球物理、深部地质的角度,讨论本区矿产的赋存特点及其预测问题.我们认为,矿床的赋存规律是无法用一个严格的数学表达式来描述的,但是借助于现代统计学,却可以从错综复杂的矿床分布中,揭示出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9.
采用简单的热解方法分离黄土-古土壤不同有机组分进行14C测年的探索,通过加热使黄土-古土壤有机质发生裂解,选择400℃作为试验温度,对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剖面黄土-古土壤粉末样品在400℃下挥发出的Py-V组分和残留下的Py-R组分分别进行14C(AMS)测年,并结合该剖面同层位黄土地层与考古文化层接触关系,认为礼村剖面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地层中,Py-V组分年龄能代表真实年龄;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自然沉积地层中,Py-R组分年龄能代表真实年龄。  相似文献   
40.
西藏罗布莎不同类型铬铁矿的特征及成因模式讨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中产出的豆荚状铬铁矿是铬的主要来源。已有的研究表明,豆荚状铬铁矿形成于洋中脊或俯冲带的浅部地幔环境。但随着近些年在豆荚状铬铁矿及围岩地幔橄榄岩中不断发现金刚石等深部矿物,人们也开始质疑豆荚状铬铁矿的浅部成因理论。本文系统研究了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东段的罗布莎豆荚状铬铁矿床,识别出两类铬铁矿,一类以方辉橄榄岩为围岩的致密块状铬铁矿(Cr1#),另一类是以纯橄岩壳为围岩的浸染状铬铁矿(Cr2#)。两类铬铁矿在铬尖晶石的矿物化学成分、PGE和Re-Os同位素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别,属不同演化过程的结果。地幔橄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罗布莎橄榄岩中存在由低铬且轻稀土亏损和高铬且轻稀土富集的两类方辉橄榄岩。在此基础上,提出豆荚状铬铁矿为多阶段形成的新认识,经历了早期俯冲至地幔过渡带(410~660km)的陆壳和洋壳物质被脱水和肢解,过渡带产生的热和流体促成了地幔的熔融和Cr的释放和汇聚;铬铁矿浆在地幔柱/地幔对流驱动下,运移至过渡带顶部冷凝固结,并有强还原性的流体进入,后者携带了深部形成的金刚石、斯石英等高压矿物,并进入"塑性-半塑性地幔橄榄岩"中;随着物质向上移动,深度降低,早期超高压相矿物发生相变,如斯石英转变成柯石英,高压相的铬铁矿中出溶成柯石英和单斜辉石;在侵位过程和俯冲带环境,含水熔体与方辉橄榄岩反应形成了不含超高压矿物的规模相对较小的浸染状铬铁矿(Cr2#)及纯橄岩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