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36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61.
刘鑫 《吉林地质》2003,22(1):75-78
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指明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国与某些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对比分析,阐明中国入世后,本国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协调关系将会面对的挑战。最后结合中国国情,揭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并运用产业政策提出一些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162.
西部地区油气管道沿线一般穿越陇西黄土高原区、秦巴山区和四川盆地,地貌类型表现为山地、丘陵、平原及河川谷地,地形地貌极其复杂,不同的地形地貌及地质单元发育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该文首先介绍了油气管道沿线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对油气管道的危害方式,然后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消减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3.
为了了解U型井式闭循环地热系统的可持续利用能力,探究场地内利用U型井式闭循环地热系统开发地热能用于供暖的可行性,以及地热井长期运行下的产能状态和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设计合理的地热能开采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邯郸东部平原地区试验井的短期实测数据为基础,以多相多组分井筒-储层耦合流动模拟程序T2WELL为工具,开展场地尺度U型井长期换热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U型井式闭循环地热系统水平井段长度为400~500 m,循环流速和注入温度分别设置为80 m3/h和20 ℃左右时,可以实现地热能的可持续开采,20 a平均提热功率能满足供暖需求,采用该种方式进行供暖具备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4.
通过对塔西南棋盘河乡尤勒巴斯地区玄武岩进行了LA-ICP-MS 锆石 U-Pb同位素研究。获得锆石206 Pb/238 U同位素年龄为298.3±2.8 Ma(MSWD=2.6), 代表玄武岩的结晶年龄。本次研究的玄武岩具有高的Ti、Nb: Ti/Y为513.86~577.35、Nb含量为28×10-6~35.7×10-6、La/Nb为5.06~6.25以及低的Zr/Nb比值(10~10.86), 表明该玄武岩的形成与富集岩石圈地幔有关。而相对低的Nb/U(近30)和Ce/Pb(近15)比值, 指示研究区玄武岩来自大陆岩石圈或受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尤勒巴斯地区玄武岩具有高TiO2和P2O5, 富集轻稀土和Rb、Ba, 指示具有地幔柱的地球化学成分特征。基于塔里木地区大规模的火山岩喷发以及富集不相容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相古地理特征支持, 塔西南玄武岩可能是由地幔柱火山作用, 或由于地幔柱的供热和上升导致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而形成。  相似文献   
165.
长江中下游南部逆冲变形样式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发育燕山早期(J1-J2)逆冲推覆事件,形成的断裂-褶皱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纵向上,逆冲变形具有分带性,本文将长江以南的中下扬子逆冲变形划分成根部带、中部带、前锋带三个次级分带,它们的运动学特征是由南向北的逆冲,变形从根部带的厚皮构造变为中部带、前锋带的薄皮构造。野外考察和地球物理资料揭示,根部带断裂陡,叠瓦式逆断层为主,向下收敛于基底和盖层之间的深部滑脱层;中部带逆冲断裂具叠瓦式和双冲式特征,断裂产状相对较缓,深部滑脱层较根部带变浅,浅部的志留系滑脱层也十分发育,带内构造不对称性不明显,褶皱样式Ω为""和"Ω"型为主;前锋带断裂组合为叠瓦状,发育大量反冲断层及倒转褶皱,其滑脱层主要是志留系或三叠系内部的软弱层。横向上,逆冲变形具有不均一性,体现在中下扬子的差异变形上:中扬子逆冲构造在中部带、前锋带卷入变形主体地层为志留系-三叠系,而下扬子中部带和前锋带却大量出露震旦-寒武系;中扬子在前锋带主要为向北倒转的不对称褶皱,前锋带Ω到根部带都是隔槽式褶皱组合,而下扬子逆冲构造前锋带为""和"Ω"式褶皱,前锋带、中部带、根部带分别为上古生界-三叠系体现的隔档式、下古生界体现的隔档式、隔槽式褶皱组合。另外,中、下扬子深部滑脱层的深度也有显著差别。在变形的动力学上,中、下扬子燕山早期逆冲作用同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下俯冲有关。中、下扬子逆冲变形的差异性表现可能是由于J3-K1后期赣江断裂走滑逆冲造成的不均一的隆升导致的。赣江断裂以东的下扬子逆冲抬升剥蚀严重,导致深部层次构造剥露,而中扬子保留了J1-J2时期逆冲构造的浅部构造原始样式。这种模式也符合在J3-K1东亚属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6.
新疆达坂城铜沟铜矿床产于下石炭统七角井组一套火山-沉积岩地层中,矿体受断裂控制,呈脉状、似层状产出。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方解石矿物中以发育Na Cl-H2O型气液包裹体为特征。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完全均一温度为93℃~340℃,峰值130℃~170℃;冰点温度峰值-2.8℃~-0.1℃;流体盐度峰值为0.18%~4.65%Na Cleqv,流体密度为0.59×10-3~0.97×10-3kg/m3,平均0.89×10-3kg/m3,表明成矿流体具有低温度、低盐度、低密度的流体特征。对成矿压力和深度的估算表明,成矿压力为11.9~80 MPa,捕获深度小于2.67 km,表明其具浅成热液矿床的特征。同时硫同位素显示出混合硫特征。结合矿床地质特征,铜沟铜矿床属中低温脉状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67.
根据研究区近岸海域地质、地球物理测量所获取的大量实测资料,分析了防城港近岸海域存在的主要灾害地质因素:活动性断裂、不规则浅埋基岩、埋藏古河道、潮流冲刷槽、凸地和水下浅滩等特征及其分布范围,为该区防灾减灾提供信息资料,为海洋开发及用海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8.
刘鑫  尚婷  田景春  王峰  刘宝珺  张晓磊  徐智 《地质学报》2021,95(11):3501-3518
以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芯共47块泥岩样品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运用Sr/Ba、Th/U、Rb/K、硼(B)法,钴(Co)法、δU、V/(V+Ni)、V/Cr、Ni/Co、Ce/Ce*、Eu/Eu*、Sr/Cu、Mg/Ca等相关元素比值,定性、定量对长4+5段沉积期的古盐度、古温度、古水深、古气候及古氧化-还原条件进行了判识.结果表明,长4+5段沉积期古气温介于14.5~24.6℃C之间,为半潮湿—半干燥的温带—亚热带气候;古盐度为陆相微咸水环境,介于0.50‰~3.78‰之间;古水温为8.9~11.9℃;古水深介于10~85 m之间;沉积物形成于弱还原—氧化条件.相对于延长组长7段沉积期来说,长4+5段尽管发育暗色泥岩,但由于环境条件的明显改变,气温升高致使水温增加,水体盐度增大,最终影响有机质发育和保存,不利于该段有效烃源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9.
郭小刚  陈守余  苟瑞  刘鑫  王秦  蒲强林 《地球科学》2021,46(11):3945-3964
甘蒙北山地区发育的海相二叠系地层是中亚造山带南缘最年轻的海相沉积地层之一,为进一步探讨二叠纪古亚洲洋的关闭及后期的碰撞造山作用的时间节点,选取甘蒙北山后红泉地区二叠系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地层的5条代表性剖面进行了岩性-岩相及分布特征研究,并对海相地层中的玄武岩进行了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全岩Sr-Nd同位素等研究,同时选择剖面典型岩石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流纹英安岩与含砂亮泥晶生屑灰岩年龄分别为273±1.7 Ma和275.8±1.4 Ma,结合已发表年龄数据及古生物资料,明确了火山岩的喷发时代介于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中二叠世沃德期,应厘定为双堡塘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后红泉地区玄武岩SiO2含量介于47.48%~54.56%,主要为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属钠质拉斑玄武岩;稀土总量(ΣREE)较高,为74.90×10-6~173.61×10-6,LREE/HREE为2.32~6.55,表现出轻稀土相对重稀土轻微富集,(La/Yb)N=1.30~6.20,在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曲线整体上呈现LREE轻度富集、配分曲线平缓的特征,相对富集La、Ce、Nd、Zr、Hf等元素,不同程度地亏损Ta、Nb、P、Ti等元素,δEu=0.83~1.20,无明显的Eu异常;(87Sr/86Sr)i为0.702 024~0.706 432,εNd(t)值介于1.99~6.54(除了-0.59和-0.83).因此,后红泉地区玄武岩岩浆是由接近原始地幔成分的石榴石二辉橄榄岩低程度熔融形成,其演化成岩过程中并未经地壳的强烈混染,而在岩浆源区发生了强烈的混染作用,推测软流圈地幔受到了陆源沉积岩、大陆地壳或蚀变大洋地壳改造,岩石圈拆沉作用可能是其产生的重要机制;说明古亚洲洋在早期已闭合,至早-中二叠世进一步拉张裂解形成了裂谷盆地.   相似文献   
170.
江西贵溪地区的晚白垩世圭峰群塘边组以紫红色细粒碎屑岩为主,通过对采自贵溪剖面16个细粒砂岩样品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可以为认识赣东北地区晚白垩世陆相红层的物源区构造背景、古气候条件提供重要证据。该砂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物源区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主要为沉积岩和花岗岩的混合为特征。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呈轻稀土明显富集、重稀土平坦和弱Eu异常特征,沉积物源岩的原始物质应来自上地壳,以长英质岩石为主。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认为研究区基底新元古代变质岩及燕山期火山-侵入杂岩在断陷盆地形成、发展过程中提供了主要的碎屑物源。经过校正的化学蚀变指数(CIA)为70~76,反映了较低的古风化条件,进而指示了赣东北地区塘边组沉积时期(Campanian期)干旱、炎热的的古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