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197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435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17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中国工业地理学的传承发展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灿飞  王文宇  郭琪 《地理学报》2021,76(8):1815-1834
本文基于1934—2019年《地理学报》期刊发表的154篇工业地理学论文分析中国工业地理发展脉络与主要领域研究进展。中国工业地理在融合了西方工业地理理论和苏联工业地理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逐渐发展出兼顾理论研究和实践双重任务驱动下的特色学科体系,在经历了诞生探索、成长总结、视角转换、稳步发展4个阶段后,学科内容和范式逐渐与国际接轨,成长为一门相对成熟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未来需要继续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增强理论创新能力,加强新技术手段应用,结合中国制度环境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的工业地理学。  相似文献   
902.
企业所有制结构与中国区域产业演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贺灿飞 《地理研究》2021,40(5):1295-1319
当前主流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将企业知识与技术逻辑置于分析的核心位置,具有知识与技术决定论倾向。本文基于中国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知识与非知识特征方面的差异,使用2000—201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等数据,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企业所有制结构与区域产业演化路径的关系,试图说明企业知识与非知识特征都会对区域产业演化路径产生影响,从而超越主流范式。本文研究结果表明:① 就区域技术关联性分化而言,外资企业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突破,民营企业越多的地区发展出更多路径依赖型新产业。② 综合考虑技术关联性分化与技术复杂度分化后,外资企业尽管有助于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突破,但路径突破型新产业的技术复杂度往往低于所在城市平均水平。国有企业利用现有知识与技术发展技术复杂更高的路径依赖型新产业,而民营企业利用现有知识与技术发展技术复杂度相对变低的路径依赖型新产业。③ 当然,本文也发现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一些民营企业开始推动路径依赖且技术复杂性提高型产业分化。④ 最后,本文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路径突破型产业升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路径依赖型产业降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文研究结论可对中国区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03.
贺灿飞  任卓然  叶雅玲 《地理研究》2021,40(8):2119-2140
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节点上,探究中国出口经济复杂度的影响因素对制定下一阶段的产业政策有深刻影响。利用中国海关数据库,在三种主流复杂度指标计算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城市产业地理集聚与出口经济复杂度发展演化,并运用计量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 全国城市产业地理集聚程度基本呈现东部高、中西部点状起伏的空间格局,且城市间产业集聚水平差异逐渐缩小。② 城市出口经济复杂度空间分布格局与产业地理集聚分布具有一致性,高复杂度地区主要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中西部中心城市,城市间发展差距随时间缩小。③ 主流经济复杂度测算方法中的经济复杂度指数并不适用于中国城市尺度,而适应性复杂度和新经济复杂度的测算效果更好。④ 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地理集聚通过知识溢出和生产要素共享产生的积极影响超过了竞争拥挤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了出口经济复杂度提升;且通过促进高复杂度产业进入与低复杂度产业退出有效推动了城市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904.
当前违规违法用地的特点通过对漯河市土地执法情况进行分析,当前违规违法用地有这样几个特点。面积小数量多。在近期的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期间,漯河市共查处“以租代征”违法用地220宗,面积2004亩,平均每宗9.1亩。其中超过10亩的60宗,20亩以上的24宗,40亩以上的6宗,面积最大的河南贝赛尔公司占地89亩。单宗违法用地面积小,说明各级政府的依法用地观念加强了,不再明目张胆地占地了。数量多说明在群众中仍有法不责众的观念,你占我也占,互相攀比。同时,也说明企业的节约集约用地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  相似文献   
905.
前言 由于寻找砂金矿有周期短、成本低、收效快的特点。所以目前找砂金矿的队伍愈来愈多,砂金找矿在整个金矿找矿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物探方法几乎能运用于地质普查勘探工作的全过程,而在砂金矿中的作用和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它不单能直接找矿,而且通过确定地质构造及其形态,利用矿体赋存部位与构造的空间联系,也能间接指  相似文献   
906.
化探是地质找矿的一种重要手段、应用于找金也行之有效。由于金的成矿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因此 化探找金除有化探找矿的普遍性之外,还有它特殊性的一面。笔者根据一些资料的分析和实践工作的经验综合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一、依金找金和多元素组合异常  相似文献   
907.
本文根据金的成矿特点及金的“溶蚀沉淀”假说的原理,对建立金的成矿成晕模式的前提提出了见解。在此基础上,第一步提出了高铁质围岩区金的成矿成晕模式的图解。然后又对高铁、高硫质围岩区金的成矿成晕综合模式提出了初步设想。在文中,作者对金矿化探指示元素的选择、金矿化探的改革方向以及如何对金矿床进行评估提出了个人见解。笔者在理论上阐明,并在实践中建议用变价元素代替常规元素;用离子晕代替元素晕开展金矿原生晕化探工作,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08.
本文从误差理论出发,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云南省1980—1984年的流动重力测量料资进行了全面精度评价。得出多期三程测量一测段平均观测中误差为24微伽。同时,对影响三程测量精度的系统误差进行了分析。认为仪器的突然性掉格和非线性掉格是影响三程测量精度的系统误差的主要方面。提出了为提高观测精度在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09.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云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对白云岩化理论与白云岩储集层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并采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该段白云岩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主要表现为块状晶粒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及斑状白云岩3种类型;碳同位素为正低值,氧同位素为负值,反映出其成岩过程中伴有早期淡水参与。结合工区构造沉积背景,对比以往经典白云岩化模式,发现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化成因模式具有一定自身特点。通过对Folk “镁笼效应”理论进行延伸,认为栖霞组白云岩化模式在纵向上分为淡水渗流带、混合渗流带、混合潜流带及海水潜流带4个区带,其中混合渗流带和混合潜流带是白云岩发育的主要位置。在混合渗流带中,淡水与海水交替进入,未完全成岩的海洋沉积物质在成岩过程中受到淡水冲洗导致大量镁离子随淡水流入下部地层,而后又有海水携带镁离子进行补给,这为白云石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混合潜流带内不断进入的混合流体携大量镁离子使得该带具有较高Mg/Ca值;而地幔上涌造成的地温升高克服了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屏障,有效促进了白云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910.
剥蚀量恢复是古构造演化恢复的基础,对于恢复盆地沉积地层格架,研究盆地隆坳格局迁移、油气分布聚集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最大沉积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塔北地区中-下奥陶统地层油气资源丰富,在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后,抬升剥蚀严重。本文按照“同层多期”的思想识别了对塔北地区油气勘探举足轻重的中-下奥陶统顶面经历剥蚀的5个主要构造期,采用“地震地层综合法”,在精细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计算了其在5个主要构造期的剥蚀量。通过分析剥蚀过程,认为中-下奥陶统顶面从加里东中期到喜山期剥蚀范围依次减小,剥蚀厚度在加里东中期最大剥蚀可达915 m,位于现在的英买1井附近。海西早期剥蚀最大厚度达892 m,位于现今两北地区北部一带;海西晚期最大剥蚀厚度位于现今的齐古1井附近,剥蚀量可达690 m;印支—燕山期最大剥蚀厚度可达546 m,位于现今阿北1井附近;喜山期对中-下奥陶统顶面的影响已经不如前几期,最大剥蚀厚度仅338 m,位于现今的沙雅6井附近。就5期总剥蚀厚度而言,最大可达936 m,位于顺13井附近。油气运聚的总体趋势是在塔北地区北部不断抬升遭受广泛剥蚀的前提下,油气沿着以中-下奥陶统顶面为核心辐射出的立体复杂疏导体系向高部位的塔北隆起运移成藏。油气有利勘探区应在阿克库勒凸起和“两北”地区的古斜坡位置,正如塔北地区满深1井(沙雅县境内)获得高产油气流的勘探实践所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