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从农高区如何落实国家战略,筑牢生态基底,聚焦创新驱动等要求出发,提出融入黄三角区域生态保护大格局,立足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的主旨,理清产城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高能级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多情景模拟应对发展,探索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黄三角农高区规划范式。  相似文献   
32.
郭羽羽  李思悦  刘睿  张静 《湖泊科学》2021,33(3):737-748
为探究不同时空尺度土地利用与水质的相互关系,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河流水质与土地利用数据,提取3种空间尺度(1000 m河段缓冲区、500 m河岸带缓冲区、子流域)的景观格局指数,结合4个季节河流水质指标,采用冗余分析方法定量探讨土地利用对河流水质的多时空尺度影响,获得水质资源管理最有效的时空尺度.结果表明:(1)在3种空间尺度下,耕地和草地占比最大.斑块密度(PD)在1000 m河段缓冲区尺度下更大,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在3种空间尺度下变化不大;(2)水质指标季节性和空间性存在显著差异,夏季水质优于冬季;(3)土地利用在夏季和1000 m河段缓冲区尺度下对水质影响最显著;(4)不同景观格局指数对河流水质产生的影响不同,耕地面积占比和林地面积占比、未利用地面积占比和SHDI对水质影响最为显著,除了耕地面积占比和PD值的增加会导致水质下降外,其余土地利用指数在大多数时空尺度下均可改善水质.该研究基于不同的时空尺度对土地利用与水质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提供参考,从而保护流域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33.
基于环境减灾卫星CCD数据与决策树技术的植被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睿  冯敏  孙九林  廖顺宝  王卷乐 《地理科学》2012,(12):1488-1495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为例,基于遥感数据获取区域7种典型植被的NDVI时间序列曲线。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曲线趋势及其特征值,研究基于曲线差异的植被分类信息提取方法。同时,以国产环境减灾卫星CCD数据作为主要遥感数据源,提取研究区5月上旬与8月上旬两期NDVI数据及其比值,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研究得到区域30 m空间分辨率植被分类结果。经实地验证,一级类型总体分类精度为83.64%,二级类型为70.91%,其中乔木林的分类精度最高,然后是农田与草地,灌丛的分类精度相对最低。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据提取植被分类信息,为国产环境减灾卫星CCD数据的广泛深入应用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4.
TOGA型海-气耦合模式直接模拟的SST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一个TOGA(热带太平洋和全球大气)型耦合环流模式直接耦合30 a(1980—2009年)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模拟的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存在严重的"气候漂移"现象。通过对模式海表温度控制方程中加热和冷却项的分析,特别是对海表热通量和风应力的分析,指出了两者的误差在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的"气候漂移"现象中扮演的角色。为了进一步证实分析的结果,通过4个敏感性试验分析热通量和风应力对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布的作用,特别是热通量对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而风应力对东太平洋冷舌的形成均有重要的作用以及纬向风应力和经向风应力对冷舌形成的相对贡献。  相似文献   
35.
一次海南大暴雨过程的能量及螺旋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C卫星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0月12-14日发生在海南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雨过程是由热带低压带来的暖湿气流与大陆冷高压带来的干冷空气共同作用产生的,副热带高压的进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假相当位温及地面总能量的分布很好地反映了此次大暴雨过程中的强对流不...  相似文献   
36.
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双星4部CCD传感器具备大范围、全天时环境与灾害监测等方面的能力,在空间覆盖与重复观测频率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结合美国陆地卫星TM数据,从几何精度、辐射质量2个方面定量分析了该卫星CCD传感器的数据质量。结果表明:①环境减灾卫星CCD数据无波段错位现象,有极小的畸变与扭曲(0.05%),然...  相似文献   
37.
针对罗兰-C无线电导航信号接收需求,研究一种高性能的罗兰-C小型有源接收天线,可以减小天线体积和安装难度,方便罗兰-C导航接收机的使用,具有较高的实用意义. 天线主体采用磁棒线圈天线接收长波频段罗兰-C信号,在天线内设计了包含放大电路、带通滤波电路、差分输出电路和供电电路在内的前端信号调理电路,从而增大信号灵敏度,提高信噪比;设计了一体化的天线结构,以便工程化应用. 通过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该天线在工作频带内,可以全向高效接收罗兰-C信号,而且对接收到的微弱罗兰-C信号进行放大并滤除带外噪声,信号强度和信噪比满足使用要求. 该天线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使用方便的特点,可应用于罗兰-C无线电导航,组合导航、附加二次相位时延计算等场景.   相似文献   
38.
叶如藏布流域冰川和冰湖众多,冰川融水是当地重要的淡水资源,是冰湖扩张的重要补给,冰湖溃决是当地潜在的自然灾害,因此分析该区域冰川和冰湖的现状与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分析1990—2020年叶如藏布流域冰川和冰湖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近30 a来叶如藏布流域冰川面积整体呈退缩趋势,由1990年167.80 km2退缩到2020年128.92 km2,共退缩38.88 km2,年均退缩率为0.77%·a-1,且研究区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5800~6400 m之间,集中分布在5°~20°的坡度上。(2) 与冰川变化趋势相反,研究时段冰湖整体表现为扩张趋势,由1990年5.72 km2增加到2020年8.81 km2,30 a共增加3.09 km2,年均增长率为1.80%·a-1。(3) 冰湖主要分布在海拔5000~5600 m范围内,坡度在0~10°分布面积较多,表碛覆盖型冰川与非表碛覆盖型冰川对冰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4) 1990—2017年叶如藏布流域温度与降水波动较大,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则波动下降,导致叶如藏布流域的冰川消融,冰湖扩张。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叶如藏布流域地区提供详细的冰川和冰湖面积分布与变化特征基础数据,为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支撑。  相似文献   
39.
镍基粉末中碳含量的分析质量直接影响材料的性能,但由于碳含量范围较宽,且测定干扰不同,最佳测量条件不一致,更无国家标准方法。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已广泛用于新型材料(如复合碳硅锰铁)中碳和硫的分析,本文基于前期测定镍基钎料以及镍基自熔合金的研究,采用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镍铝粉末中的碳,实验中选择纯铁与钨锡作助熔剂,高温燃烧分解样品,通过优化助熔剂用量及其添加顺序、样品称样量等测定条件,获得了较为准确的结果。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中碳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2%(RSD,n=11),加标回收率为98.0%~105.0%。本方法采用的助熔剂解决了样品导磁性差、燃烧易飞溅等问题,并且针对新型材料缺少标准样品,根据待测样品含量配制相应浓度的基准物质碳酸钠绘制校准曲线,消除了无标准校正的影响,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该方法可分析镍铝粉末中含量在0.005%~0.60%范围的碳,也可为制定镍基粉末中碳的标准分析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0.
垂向输导体系主控下的热流体活动是莺歌海盆地重要的地质特征之一, 决定了盆内独特的油气成藏过程.依据地震剖面综合解释、三维地震属性提取和岩石薄片观察, 分析了流体垂向输导体系的构成要素, 并利用PetroMod v11进行2D盆地数值模拟, 定量化计算了自源超压和传导超压的大小, 获得以下主要认识: (1)底辟伴生断裂和水力破裂是东方区最主要的2种垂向输导要素, 且在垂向上存在分异性, 深部流体输导以水力破裂为主, 浅层输导以底辟伴生断裂为主; (2)流体的垂向输导刺穿了超压封存箱并导致自源超压面在盆地中央抬升近2 000 m, 现今盆地东方区3 000 m左右黄流组油气藏中剩余压力的90%来自传导型超压; (3)盆内存在2个有利天然气聚集带: 箱顶传导常压带和箱内自源-传导超压带, 其中后者天然气藏受水力破裂输导控制, 具有流体输导高效且距离烃源灶近的优势, 是盆地内最有勘探潜力的天然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