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GPS测量得到的是WGS-84大地坐标系,而实用的定位成果通常使用地方独立坐标系,要求得到地方平面坐标。在GPS实时动态定位中,本文介绍了一种二维高斯平面坐标转换方法。经工程应用表明:该坐标转换方法既适用于静态测量又满足实时动态定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92.
安徽南部头坡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位于安徽南部的头坡断裂的野外调查表明,沿头坡断裂没有明显的水平或垂向错动的地貌现象;在取得的剖面中,上覆第四纪地层均未被断裂断错,表明断裂在中、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对本区地貌、第四纪地层和断裂活动历史的调查分析表明,该断裂在燕山运动晚期(侏罗纪末—早白垩世)和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晚白垩世—古近纪)有过2次强烈活动,前者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后者以拉张活动为特征。新近纪以来全区处于长期隆升剥蚀状态,缺失新近系,第四系厚度不大,残坡积地层广泛发育,构造运动微弱。头坡断裂的活动历史及新活动性与其相邻的郯庐断裂带南段相似,前者可能受后者的控制  相似文献   
93.
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变形场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文林  张晓东 《地震学报》1995,17(2):139-147
本文是笔者等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二.本系列的论文之一,讨论了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环文林等,1994).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断层的变形场特征.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的变形场模型.提出一条完整的走滑断层,并不是整条带上都以水平位移为主,其位错面的各个地段的变形性质是不同的.只有中部主体走滑段表现为走滑性质,而两端则以垂直变形为主要特征;本文第二部分通过近年来我国大陆内部发生的、且调查比较清楚的几次7级以上走滑型大地震发震断层的变形场特征的讨论,进一步证实了,虽然各次地震都具有各自复杂的个性特征,但它们在共性上,这些地震的发震断层都具有上述相似的走滑型发震构造的变形场特征.   相似文献   
94.
云南革档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5.
本文详细论述了革档金矿床的地质特征,从矿床地质、矿石矿物的化学成分、矿物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等不同角度阐明了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革档金矿是构造-热液成因的微细浸染型矿床。  相似文献   
96.
1920年海原8(1/2)级大地震是近代在中国大陆内部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此缘的弧形构造带上,这里是青藏高原隆起与华北地台的交接地带,也是青藏高原构造应力场与华北构造应力场的过渡地区,所以,海原地震的研究对探讨大陆内部大地震的成因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
1920年海原8(1/2)级地震是近代在中国大陆内部发生的一次最大地震。本文概述了作者等人于1982—1984年对这次地震形成的地震断层带进行考察的初步结果。1.海原地震断层全长237公里。共由6段地震断层组成,各段呈有规律的斜列状组合而成,其中右行斜列部位为张性的下陷区,左行斜列部位为挤压性隆起区。显示左旋走滑活动性质。2.地震断层上左旋水平位移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以中部第3段位移量最大,最大水平错距14米,向两端逐渐变小。在同一段地震断层内水平位移也分布不均,中部较高,两端渐小,以致消失。显示出多个峰值的位错特征,这可能与海原地震复杂的破裂过程有关。垂直位移的分布与水平位移相反,较大的垂直位移分布在各段地震断层端部的斜列部位,中部垂直位移量较小。由此表明,海原地震断层是一条以左旋走滑性质为主的地震断层带。3.海原地震的发震断层是在老构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条新的左旋走滑断层,其左旋走滑活动的起始时间大致是晚更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98.
我国目前天然钠(?)土资源较为缺乏,钙(?)土资源则很丰富.钠(?)土不仅用于矿山钻探、海洋石油钻探,还是冶金团矿、铸造和轻化工业的重要原料.因此把钙土人工改性  相似文献   
99.
中国旱灾农业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旱灾是世界上影响面最广、造成农业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类型,世界近一半的国家干旱严重。中国旱灾频繁,每年旱灾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15%以上,随着人口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承灾体脆弱性对灾情的放大也在增加。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和耕地承灾体的区域组合角度,在旱灾频发高值区,选择雨养农业、灌溉农业和水田农业为主要承灾体类型,构建了农业旱灾脆弱性生产压力和生活压力,灾前—灾中易损性和灾中—灾后适应性等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指标体系。提出脆弱性评价的区域模型,即:雨养农业的易损—适应模型(兴和)、灌溉农业的生产—生活压力模型(邢台)和水田农业的需水—灌水模型(鼎城)。基于农业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提出制定适应降水变化的波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区域政策、建立农业生态—生产范式、建立“水银行”管理机制、建立用水效益和开源节流的评估体系以及加强“截水—抽水—控水”为一体的灌溉系统工程建设,提高灌溉应急能力等对策,以期为农业旱灾的防御和区域粮食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
在民族药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全面了解药材的基本状况及其种类、分布特征是至关重要的。整理分布在楚雄州的223种主要彝药植物药用情况、植物特征和市场现状等3方面的资料,建立彝药植物资源库。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的方法,挑选出适合重点开发的药材种类,并运用GIS空间信息处理手段,提取重点开发药材的适宜区分布图。为宏观了解州内的药材状况、合理进行药材生产布局提供指导,并为其他地区药材资源的开发调查工作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