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60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演化及微相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划分为1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按照短期基准面旋回期次分析了该区沉积演化特征,在三工河组沉积期,研究区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及滨浅湖的交替演化过程。不同的演化期,其微相构成具有很大的差别,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由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河道间微相构成,河口砂坝及远砂坝不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有曲流河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河口坝较发育,远砂坝、席状砂次之;滨浅湖沉积微相由砂泥坪及滩坝构成。通过分析认为,在中期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位置,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叠置连通广泛分布,为本区最有利的构造油气藏储集砂体;中期基准面上升和下降的中期,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发育,孤立状分布,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2.
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西部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致密储集层特征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储集层成岩作用特征和储集层致密化成因机制及过程。研究区长8油层组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溶蚀及构造破裂等成岩作用,整体处于中成岩A期晚期。典型成岩序列依次为机械压实、绿泥石黏土膜、早期(泥晶)方解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长石、岩屑溶蚀、自生高岭石胶结、自生石英胶结、中期(含)铁方解石胶结。综合研究认为:(1)近物源伴随湖平面快速上升的沉积环境提供了储集层致密化的物质基础,不同沉积微相储集层物性差别较大,分流河道最好,分流间湾最差;(2)长8油层组原始孔隙度为41.35%,压实作用损孔率为50.67%,造成储集层孔隙度急剧降低,胶结作用损孔率为37.48%,导致孔隙度进一步减小,溶蚀作用仅增加了3.26%的孔隙度,难以有效改善储集层质量;(3)上述沉积与成岩因素共同导致储集层致密,致密化过程可分为压实孔隙骤减阶段、早期胶结减孔阶段、溶蚀作用增孔阶段和晚期胶结致密阶段共4个阶段;(4)油气大量充注期储集层孔隙度远低于10%,长8油层组先致密后成藏。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破坏烃量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演化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特别是晚加里东构造运动造成了志留系油藏的严重破坏.早期成藏规模及后期破坏烃量的大小是关系志留系油气勘探前景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体积法,在确定志留系沥青砂岩有效厚度及原油演化为沥青的恢复系数后,计算了形成志留系沥青砂岩的古油藏破坏烃量(86.30×108t).有效沥青砂岩厚度主要采用岩心观察、物性测定、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及定量颗粒荧光(QGF)指数等方法,通过对沥青砂岩中的"黑砂"与"白砂"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白砂"没有油气进入或进入的油气量很少;在大量志留系不同源原油、沥青物性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假定原油形成沥青过程中非烃和沥青质不变的原则,获得了原油形成沥青的恢复系数.计算结果更科学和接近实际,比前人计算结果量小,预示志留系具有更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运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运用含氮化合物咔唑类探讨塔中、塔北地区在第一期成藏时志留系油气藏的烃类的运移方向, 为建立古油藏成藏模式, 预测原生油气藏分布提供依据.研究表明, 塔中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主要来源于满加尔凹陷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 向西南—南的方向首先进入塔中志留系, 然后沿不整合面或顺储层从北西向南东和从北东向南西2个方向向志留系在塔中地区的尖灭线附近运移.塔北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也主要来自满加尔凹陷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 首先向北西方向进入塔北隆起的志留系, 然后在志留系储层内或不整合面沿上倾方向继续向北西方向运移进入圈闭.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油气地球化学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全面地,概括性地论述了目前中国在石油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理论研究方面的现状和进展,包括非常规油气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和天然气地球化学三个方面,其中,在非常规油气藏部分又分陆相低熟油气地球化学,高-过成熟油气地球化学(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生成)和煤成油气地球化学三个部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复杂地形条件下湍流涡旋的分布特征,提高湍流观测的精度,湍流的各态历经性研究随即成为实验研究的首要问题.文章利用甘肃省平凉市白庙塬地形条件下单点湍流观测的结果,对比分析并揭示了从稳定层结到不稳定层结,除小于10min尺度的湍流易于满足各态历经性外,地形易造成周期性存在的大尺度湍流相干结构.与平坦下垫面湍流相比,塬区10~40min的大尺度湍流定常性更好,也易于满足各态历经性.在极不稳定层结条件下,风速较小,并具有明显的大尺度周期性波动,同时伴随平稳的增温趋势,因此造成大尺度风速湍流和温度湍流都较易于满足各态历经性;但在极稳定层结条件下,湍流间歇性则造成大尺度风速和温度波动的非周期性较强,湍流不易于满足各态历经性.  相似文献   
17.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jor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major oil-gas-bearing basins in China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basins in tectonic setting, age, litholog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feature and potential were also studied. Considering the Lieiliang Mountains-Dalou Mountains as the boundary, source rocks in the East basins a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ree NNE-trend subsiding belts, and those in the West basin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Qilian Mountains. They are mainly NWW trending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basin groups.  相似文献   
18.
大港油田奥陶系原油金刚烷系列化合物的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港油田孔古3井奥陶系原油的研究,首次发现该原油含丰富的金刚烷类化合物并有较高的成熟度指标,表明油藏具有后期奥陶系二次生烃产物的充填。原油中完整的正构烷烃分布也证明了油藏存在后期充填。即孔古3井重油是奥陶系原生油藏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遭受次生改造,再经后期深埋熟化并充填有奥陶系高戏类而形成的多期次充填的复合成因的原油。  相似文献   
19.
大港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支链烷烃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港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含有丰富的支链烷烃化合的,特别是高碳数单甲基高位取代支链烷烃,主要反映了该套酸盐岩的蓝菌类生物质输入。  相似文献   
20.
石油运移研究的新方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石油运移研究的新方法刘洛夫毛东风(石油大学北京昌平102200)关键词咔唑类化合物石油运移石油含氮化合物的研究已从单一的石油化工领域延拓到石油勘探领域,这是石油含氮化合物研究的重大进展。近年来,国外学者〔1〕成功地应用中性吡咯含氮化合物中的咔唑类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