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70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基于钻井、测井资料,应用旋回地层学、地球化学等方法,探讨天文轨道周期驱动下的海平面变化对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聚集的影响.应用川南地区Y8井GR数据序列,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开展旋回地层学研究,识别了记录在沉积物中的斜率长周期(1.2 Ma)、长偏心率周期(405 ka)及短偏心率周期(100...  相似文献   
62.
贵州省赤水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的沉积相属于陆表海碳酸盐台地沉积,本文结合野外露头及井下钻遇情况,划分出了多种沉积相类型,指出滩亚相及云坪微相是本区有利于嘉二1-嘉一和嘉五1 层段油气储层发育的沉积相带,并以"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为参考,得出嘉二1层段的分岩类厚度百分含量分布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嘉二1-嘉一和嘉五1层段等储层有利层段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除去宝元构造东南部、五南构造、太9井区及雪1井区外,区内大部分地区嘉二1-嘉一层段都发育较为储层有利的云坪微相,部分地区同时发育嘉一段顶部的滩亚相.嘉五1云坪微相的发育情况显示出南东方向较北西方向为好,其中宝元构造中南部最好,旺隆构造次之,雪柏坪构造推测应较好,太和、五南构造较差.台内滩沉积则仅局限于旺隆构造的旺12、旺6井附近.  相似文献   
63.
在赤水地区嘉陵江组中共发现遗迹化石4个属8个种,其中有3个未定种,即Palaeophycus tubularis(管状古藻迹),Palaeophycus curvatus(弯曲古藻迹),Palaeophycusisp.A(古藻迹未定种A),Palaeophycus isp.B(古藻迹未定种B),Planolites octichnus(八曲漫游迹),Helminithopsis abeli(阿伯尔拟蠕形迹),Helminithopsis isp(似蠕虫迹未定种),Phycodes pedum(足状拟藻迹)。这些遗迹化石主要为无脊椎动物的觅食迹和进食迹,其中多数为下浮雕保存,其次为上浮雕保存,少数为全浮雕保存。根据遗迹相组合特征,结合沉积相分析,可划分出两个遗迹组合:Palaeophycus遗迹组合,代表的是水体较浅、受短期海平面变化影响较大的灰岩坪沉积环境;Planolites-Helminithopsis遗迹组合,代表的是与Palaeophycus遗迹组合相比水体较深、能量较低的开阔海台地的台内洼地环境。  相似文献   
64.
四川盆地古生代生物礁滩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古生代,生物礁从老到新主要发育在早寒武世、早志留世及晚二叠世地层中。地理分布上,它们分别产于四川盆地北、东北缘大巴山、米仓山地区(早寒武世礁)、四川盆地南北缘(早志留世礁)以及鄂西渝东、川东北地区(晚二叠世礁)。早寒武世礁滩组合包括古杯礁、灰泥丘及鲕粒滩,造礁生物为古杯、蓝藻类微生物,附礁生物有三叶虫、腕足类、海百合及海绵等。由于受海平面波动的控制,生物礁具有旋回性,并从西向东,层位逐渐抬升。早志留世礁有点礁、灰泥丘及层状礁等,其分布受古陆影响的陆源碎屑-碳酸盐缓坡的控制,也与海平面波动有关。晚二叠世生物礁有点礁、台缘礁及灰泥丘,其分布也受古地貌格局和海平面波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65.
都汶公路沿线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波动效应等问题,该文以都汶公路沿线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省情普查及监测数据,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内部各动力要素间的协同耦合机制。通过对公路沿线生态地质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索并构建了宏观—中观—微观联动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本底库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揭示都汶公路沿线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变化的影响因素、机制和规律,界定都汶公路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阈值。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考虑了西南地区的"震后效应",适合于开展山区地质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研究。  相似文献   
66.
从四川盆地南北缘近古陆的下志留统中所获干酪根显示,主要以Ⅲ型为主,其中含有管胞、木质素、纤维素等维管植物成分,而在盆地内的远离古陆地区干酪根则表现出以Ⅰ型为主。据此不仅说明在早志留世早期本区古陆上已出现有维管植物,而且进一步证实环境因素对植物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7.
目前研究表明,深水环境缺氧团向浅水扩散是导致二叠纪末生物危机事件的重要诱因,然而其作用过程仍存在较大争议。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长兴期主要为台地环境,通过对研究区内卧龙河构造连续沉积的井剖面对比研究发现,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界线之前的碳酸盐岩地层中自然伽马值整体出现异常正偏。当碳酸盐岩地层中泥质含量、钍和钾的含量相对较少时,自然伽马主要反映铀含量变化,进而指示海水氧化还原条件。长兴晚期区内台地环境显现出不同程度的缺氧效应,并持续发展直至生物大灭绝的来临。区内长兴组自然伽马值异常记录了长兴晚期海洋氧化还原过程,同时也见证了重大地质转折期将至时环境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68.
南鄱阳坳陷海相烃源岩晚期生烃论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鄱阳坳陷为一“上张下压”双层结构的叠合盆地,存在海相—海陆过渡相的上二叠统茅口组和龙潭组以及上三叠统安源组三套烃源岩。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随上覆白垩纪—古近纪区域盖层厚度成正比增加,中燕山期不整合面附近不存在Ro值“上低下高”的跳跃式变化,白垩系沉积期末,二叠系、上三叠统烃源岩达到了地质历史上的最大埋藏深度,表明晚期叠置的白垩纪—古近纪伸展沉积盖层是导致这些烃源岩达到现今热演化程度并出现晚期生烃的根本原因。中燕山期不整合面附近存在活跃的油气显示,这些原油从地化特征上可分为两大类型。产自LT1井周家店组底部的原油是由龙潭组树皮煤(Ⅱ型干酪根)形成的典型煤成油,且以轻质油为主,未遭受过地表水氧化与生物降解改造,从而证明中燕山期以后确实存在海相烃源岩的晚期生烃。盆地模拟分析表明,坳陷内海相烃源岩晚期生烃现象普遍,生烃强度可达油(150~280)×104t/km2,气(35.5~52.4)×108m3/km2,预示着该叠合盆地晚期成藏具备烃源基础。  相似文献   
69.
70.
滇黔北坳陷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页岩岩相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黔北坳陷为南方海相地层的有利研究区域,发育多套海相页岩。上奥陶统五峰组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地层,尤其是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页岩作为优质烃源岩而备受重视。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判识,对其进行页岩岩相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结果显示:滇黔北坳陷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地层共划分出六种页岩岩相:硅质页岩、黏土质页岩、钙质页岩、黏土质硅质混合页岩、黏土质钙质混合页岩、钙质硅质混合页岩,其中硅质页岩和黏土质页岩的TOC含量明显高于其余四种岩相。V/(V+Ni)、V/Cr、Ni/Co和U/Th指标指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总体处于低能、滞留、局限条件,与深水陆棚环境匹配,Mo元素含量与四川盆地均值相当。五峰早期与龙马溪早期海侵的发生形成了以深水陆棚占主导的沉积格局,低能、滞留、局限的厌氧环境与快速海侵是有机质富集与保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