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41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从坡体结构、变形破裂特征和地质环境条件,研究该隧道弃渣填方路基,发现其滑坡为圆弧形破坏.对滑坡体稳定性的定量和定性分析预测,天然条件下滑坡体潜在不稳定,地震、暴雨及水库正常蓄水条件下,将失稳破坏.建议补打钢管桩至滑面以下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472.
龙门山形成动力机制的地球化学信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73.
黄陵断隆北部崆岭群变质岩系是扬子地台中部出露的古老结晶基底,为一套基性至酸性火山岩、泥岩、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经中深度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其间有基性-超基性和中酸性岩的侵入,普遍发生了混合岩化作用。前人对此做了大量工作,但其时代归属,一直争论很大,缺乏具有明确地质意义的年代学依据。近几年来,我们综合采用了锆石U-Pb一致曲线法、Pb-Pb全岩等时线法、Rb-Sr全岩等时线法、颗粒锆石直接分层蒸发的~(207)Pb/~(206)Pb法进行了年龄测定。铷、锶本底分别为2.6和3.5纳克,铀、铅本底分别为0.27和3.8纳克。通过系统的年龄测定、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岩矿分析鉴定、锆石晶形研究及原岩恢复  相似文献   
474.
区域发展通常以一个地区的工业化来衡量。正在工业化的地区往往通过增加经济活动而产生更高的区域收益,并且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劳动力,又需要更多的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城市设施和环境建设。增长的地区又可为其自身的成长提供更多和更好的服务。因而,区域发展过程就是产业调整的过程。结构变化的速度和方向是涉及区域发展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475.
476.
477.
1985年11月26日至12月18日在福建省南靖县汤坑热水盆地进行了水压致裂试验。我们在现场使用α-600型自记测氡仪、α-400型测氡仪、CRM-4型自记测氡仪、FD-841氡管仪以及XG-3型测汞仪等几种仪器,对区内的6个钻孔和2个温泉(图1)  相似文献   
478.
王云  马丽  刘毅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2):239-254
本文运用CiteSpace和HistCite文献计量方法,以中文核心期刊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城镇化研究文献为对象,通过对文章数量、研究主题词与团队的分析,总结国内外城镇化研究的总体特征。研究发现:城镇化研究领域发表的期刊文章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并已逐渐成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国际城镇化研究则呈现分散化的特点,主要包括环境科学、城市研究、自然地理、公共管理、区域研究等,各个研究方向之间相对独立,但仍存在相互引证关系;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的城镇化研究虽起步较晚,但由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独特特征与复杂性,中国城镇化研究的问题和内容上更为丰富和细化,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工业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新型城镇化、空间结构等方向。  相似文献   
479.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演进态势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则  杨宇  宋周莺  刘毅 《地理研究》2018,37(8):1528-1540
能源要素作为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组成,其作用随着能源开发利用总量、能源利用结构与经济发展等随之演变。采用弹性脱钩指数和广义LMDI方法,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以及能源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①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GDP增长都呈现指数型增长曲线,且两者的增长态势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且煤炭和石油仍然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②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弹性脱钩状态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前二者之间的关系整体表现为弱脱钩的相对乐观状态。③ 不同类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呈现一定的差异性。近年来伴随着能源消费的清洁化转型,天然气、一次电力和其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为拓张负脱钩或拓张连接状态。④ 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中,能源强度是能源消费量降低的最主要因素;投资拉动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导因素,土地效应是推动能源消费增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贡献率为35.65%。产业结构效应、劳动力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整体贡献在15%左右。  相似文献   
480.
土壤湿度是联系陆地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纽带,是地表最重要的水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气象预报因子。基于风云三号卫星微波资料,采用能量辐射传输模型反演了我国逐日地表土壤湿度(FY-3B),并估算了其系统误差;然后,与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站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Y-3B土壤湿度呈由西北地区向东北和东南地区逐渐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农气站观测资料和两套再分析资料基本一致;其系统误差与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我国西南部植被茂密的地区系统误差较大。FY-3B土壤湿度的季节性变化与农气站观测资料在全国范围有较好的一致性,总体表现为冬季土壤湿度较高,随着春季气温升高蒸散发增加,土壤湿度逐渐降低;夏天雨季来临,土壤湿度回升。然而,FY-3B土壤湿度与ERA-Interim和NCEP再分析资料在东北部分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南呈很强的负相关,这主要是由于季节性干湿变化的不一致性所致;这表明,ERA-Interim和NCEP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在这些地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