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41.
闽南及闽中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晓春  丘书院 《海洋学报》2001,23(2):100-108
闽南及闽中近海鲨鳐类肝油的脂肪酸组成相似,主要的脂肪酸包括16:0(14.9%~23.7%),18:0(5.3%~10.4%),18:1ω9(8.6%~16.9%),16:1(3.4%~7.5%),20:4ω6(3.8%~14.7%)和22:6ω3(10.7%~36.9%).22:6ω3在分析的所有种类(基齿鲨Hypoprion sp除外)均是含量最高的脂肪酸成分.可见,闽南及闽中近海鲨鳐类肝油是22:6ω3良好的来源.底层生活习性种类肝油ω6PUFA的含量高于中上层种类,而中上层生活习性种类肝油22:6ω3的含量以及ω3PUFA与ω6PUFA的比值则相对地高于底层种类,这种现象可能与它们各自的摄食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2.
The ductile shear zone-type gold deposit is a kind that both the ore-forming mechanism and ore-controlling facto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uctile shear zone and its evolution. Ductile shear zone develops in Beishan area, Gansu of Northwest China, and develops especially well in the south belt. The controls of the ductile shear zone on gold deposits are as follows. (1)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gold deposits (and gold spots) is controlled by the ductile shear zone. (2) The ductile-brittle shear zone is formed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ductile shear zone and both are only ore-bearing structures and con- trol the shape, attitude, scale, and distribution of mineralization zones and ore-bodies. (3) Com- presso-shear ductile deformation results in that the main kind of gold mineralization is altered mylonite type and the main alteralization is metasomatic. (4) Ore-bearing fracture systems are mainly P-type ones, some D-type and R-type ones, but only individual R’-type and T-type ones. (5) Dynamic differen- tiation and dynamic metamorphic hydrothermal solution resulting from ductile deformation is one of the sources of ore-forming fluid of gold mineralization, and this is identical with that ore-forming ma- terials are mainly from metamorphic rocks, and ore-forming fluid is mainly composed of metamorphic water, and with the fluid inclusion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posit. (6) There is a nega- 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old abundance and susceptibility anisotropy (P) of the altered mylonite samples from the deposit, which shows that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is slightly later than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ll above further expound the ore-forming model of the ductile shear zone type of gold deposits.  相似文献   
143.
1IntroductionMostgeologistshaveacceptedthattheQinling Dabieorogenicbeltistheproductofcontinentaldeepsubduction (Okayetal.,1993;Cong ,B .etal.,1995 ;Hackeretal.,1995 ;DongShuwenetal.,1993) .Butasthebiggest scaleUHPmetamorphicbeltintheworld ,thereactionbetweenthecrustandthemantleatthepost orogenicstageandtheexhumation ,upliftinganddenudationoftheorogenicbeltarethecomplexdynamicprocesses .ItwasreportedpreviouslythatsomeCretaceousvolcanicrocksexistinthemiddleoftheDabieMountains (GuanYuncaiet…  相似文献   
144.
发育在大别造山带东部的假玄武玻璃是区域内NE-SW向断裂带快速滑移形成的构造岩。地质产状、显微构造及岩石化学研究表明,这些假玄武玻璃主要由超碎裂岩化作用所形成。假玄武玻璃及围岩的全岩(包括部分单矿物)K-Ar年龄测定表明,大别造山带的假玄武玻璃形成于81~93Ma之间。本文同时测定了叠加在假玄武玻璃基质之上的多硅白云母的激光^40Ar/^39Ar年龄为78.9Ma。显微构造及所获得的年龄数据显示,这些沿NE-SW向断裂发育的假玄武玻璃是在晚白垩世(80~90Ma)时期伴随着大别造山带整体隆升过程形成的,而与早期板块俯冲过程无关。同时,不同定年方法在数据上的一致性还表明,全岩K-Ar方法在确定某些假玄武玻璃及含假玄武玻璃的断裂构造年代时,可能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5.
东南极格罗夫山地质特征——冈瓦纳最终缝合带的新证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格罗夫山主要出露高角闪-麻粒岩相深变质岩, 包括长英质麻粒岩和花岗质片麻岩、镁铁质麻粒岩透镜体、紫苏花岗岩、后造山期的片麻状花岗岩、及造山期后细晶岩脉. 岩石化学特征显示紫苏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和花岗岩属铝质A型深成岩系列, 而长英质和镁铁质麻粒岩则来自岛弧、洋岛和洋中脊环境的表壳岩系列. 测区以低角度面理构造为主, 局部出现强剪切变形带. 韧性变形可分为3个阶段: D1与前泛非期的构造事件有关, D2相应于区域性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D3则可能反映泛非期造山作用后期的伸展作用. 变质反应结构多显示为简单的区域性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但镁铁质麻粒岩可鉴别出3个阶段:M1的温压条件为 800℃, 9.3×105 Pa; M2为800~810℃, 6.4×105 Pa; M3仅650℃. 代表性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U-Pb的离子探针分析显示峰期变质年龄集中于(529±14) Ma, 花岗岩侵位年龄(534±5) Ma, 细晶岩脉年龄(501±7) Ma, 属于“泛非”期构造热事件. 这些地质新证据显示在东南极内陆存在着一条从普里兹湾、格罗夫山到南查尔斯王子山的巨大“泛非”期造山带, 应当是冈瓦纳最后拼合的缝合带.  相似文献   
146.
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露出扬子陆块深俯冲过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对莫霍面变化的观测 ,强有力地说明大陆莫霍面的复杂特征记录了岩石圈的构造历史。横过大别山造山带前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 1 4 0km ,记录时间达 3 0s ,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精细结构、清晰的莫霍面及其变化特征。作为相关解释的第一步 ,我们将探测到的莫霍面变化特征与其他特殊反映不同地质年代和岩石圈构造历史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对比 ,以追索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的岩石圈构造过程。总体北倾的莫霍面和同样北倾的下地壳结构记录了中生代扬子陆块的向北俯冲。北倾的莫霍面错断、叠置现象描述出扬子陆块的俯冲过程。大别山前向北和向南倾斜的交叉反射图像 ,反映了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岩石圈尺度的碰撞关系  相似文献   
147.
大别造山带前陆阳新盆地古近纪玄武岩的成分从石英拉斑玄武质到橄榄拉斑玄武质,以相对较高的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Th、U等)丰度和弱到中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和Ta)为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的总体特征类似于初始裂谷的拉斑玄武岩,而与大陆拉斑玄武岩所表现出的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和Ta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该拉斑玄武质岩浆喷发前曾经历过较小程度(约4.5%)的以橄榄石为主的矿物分离结晶,玄武岩的母岩浆则是源区物质经过约15%的部分熔融形成的,源区物质可能包含了来自下地幔的FOZO和富集型大陆岩石圈地幔两种组分。大别造山带内及前、后陆地区古近纪拉斑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可比性,意味着随着大别造山带山根的拆沉,来自下地幔的FOZO岩浆(可能以地幔柱的形式)上涌,对大陆岩石圈的地幔部分发生了大规模的改造,使得原性质明显不同的两大岩石圈地幔在会聚带附近其地球化学分区性变得模糊。所形成的玄武岩总体具有较多的FOZO特征,但(除造山带内部)也不同程度地保留有岩石圈地幔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8.
本文通过几何学与运动学等构造变形分析, 勾勒出南秦岭佛坪地区龙草坪混合岩化片麻岩穹隆、佛坪县城片麻岩穹隆以及秧田坝—十里铺走滑剪切带的基本形态。同时, 对该区混合岩、麻粒岩以及变形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与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 混合岩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 其中中色体年龄集中在(211.8±1.9) Ma, 浅色体中锆石边部年龄为(203.7±1.6) Ma, 而继承核部则显示了与本地区泥盆纪变质沉积岩中碎屑锆石一致的年龄谱系。麻粒岩的锆石也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 核与边分别得到(201.5±7.0) Ma和(188.1±1.5) Ma的加权平均年龄。伟晶岩和细粒花岗岩样年龄分别为(200.4±2.0) Ma和(201.1±1.5) Ma, 误差范围内一致。穹隆一带的副片麻岩和走滑剪切带南侧变质沉积岩分别得到(198.1±2.2) Ma和(196.1±2.1) Ma的变质年龄。佛坪县城片麻岩穹隆一带的变形花岗岩年龄为(205.5±3.0) Ma。综合以上构造变形与变质-深熔-岩浆作用的研究, 我们构建了佛坪地区早中生代构造演化序列, 并提出片麻岩穹隆侵位过程中得到了作为勉略带东侧部分的秧田坝—十里铺韧性走滑剪切带活动的促进。并认为南秦岭构造带至少在217~212 Ma之前仍处于俯冲环境, 于211~201 Ma进入同碰撞背景, 并于200~190 Ma完成同碰撞向伸展体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9.
陕西西乡县广泛出露的晋宁期岩浆岩是研究和理解扬子克拉通基底地质演化的一个窗口。通过对西乡县龙王塘地区的辉长岩体、花岗岩脉和钠长斑岩脉进行锆石U-Pb定年和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确定了岩浆侵位时代,揭示了岩浆源区特征。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辉长岩体和花岗岩脉的侵位时间分别为(863.6±4.4)Ma和(863.6±3.8)Ma,是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的产物。在两条钠长斑岩脉中识别出(905.2±8.2)Ma、(807.0±8.9)Ma和(762.5±4.2)Ma三组锆石年龄,第一组为继承锆石的年龄,后两组年龄分别代表两条岩脉的侵位时代。综上可知,龙王塘地区存在~864 Ma、~807 Ma和~763 Ma三期岩浆作用,以及早期(~905 Ma)构造热事件,岩浆作用具有长期性和多阶段性特征。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辉长岩体和脉岩的εHf(t)平均值介于+7.1~+10.0之间。对已有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汉南地区的绝大多数新元古代岩体的εHf(t)为正值,具有随时间偏离亏损地幔线,接近球粒陨石线的基本演化趋势。上述锆石U-Pb年龄和原位Lu-Hf同位素结果表明,龙王塘地区出露的新元古代岩浆岩起源于亏损地幔或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活动型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150.
海南岛发现榴辉岩-高压麻粒岩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蒙蒙  胡娟  胡道功  刘晓春 《地质通报》2019,38(10):1591-1594
在海南木栏头地区首次发现了一套榴辉岩-高压麻粒岩组合。该岩石产出于沿海潮间带中,主要由石榴子石、绿辉石、角闪石、石英和金红石组成,含或不含黝帘石和(或)斜长石。由传统的地质温压计计算获得岩石峰期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约为800~850℃、1.5GPa,锆石U-Pb定年得到的变质时代为340~300Ma。榴辉岩-高压麻粒岩组合的发现对于深入理解海南岛构造属性、古特提斯洋东域构造演化过程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