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质学   2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新疆塔里木板块台地和斜坡相区,如柯坪、巴楚和塔中井下奥陶系牙形刺序列由下而上可综合为:特马豆克阶的Variabiloconus aff.bassleri生物带,Cordylodus angulatus生物带,Chosonodina herfurthi-Rossodus manitouensis生物带,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生物带和Tripodus proteus生物带;弗洛阶的Serratognathus diversus生物带和Serratognathoides chuxianensis-Erraticodon tarimensis生物带;达瑞威尔阶的Lenodus variabilis生物带,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生物带,Dzikodus tablepointensis生物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生物带和Pygodus serra生物带;桑比阶的P.anserinus-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Baltoniodus variabilis生物带和B.alobatus生物带下部,以及凯迪阶的Belodina confluens生物带,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生物带,Y.yaoxianensis生物带和Aphelognathus pyramidalis生物带。台地和斜坡相区普遍缺失奥陶系大坪阶的牙形刺生物带,在弗洛阶与达瑞威尔阶之间可能由于海平面的下降事件而未接受沉积。柯坪大湾沟和巴楚一间房剖面仅发育Baltoniodus alobatus生物带下部,在B.alobatus生物带与Belodina confluens生物带之间可能也有间断。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新疆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巴楚地区11口探井123块石炭系孢粉样品的鉴定结果系统分析,建立了该区Rugosporaminuta-Verrucosisporitessimilis、Lycosporapusilla-Verrucosisporitesmicrotubercosus和Calamosporaliquida-Schopfipollenitesellipsoids孢粉组合3个,从而为该区石炭纪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依据。该区早石炭世早期孢粉组合中石松植物的孢子占优势(约占总含量的80%),古蕨类植物和芦木植物的孢子含量次之,在个别样品中出现少量疑源类和虫颚化石。早石炭世晚期孢粉组合中三缝孢子占优势,并以鳞木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含量很高为特征。晚石炭世孢粉组合中三缝孢子占有绝对的优势,鳞木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的含量最高(占总含量的33.4%)。  相似文献   
13.
14.
塔里木盆地寒武纪构造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纪早、中、晚3个时期的古水深、沉积速率、构造沉降速率和拉伸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在早寒武世为深度裂陷阶段,中寒武世为裂陷迁移阶段,晚寒武世为台内裂陷阶段,早寒武世与中-晚寒武世的构造差异性十分明显。早寒武世伸展引起的裂陷作用发生在塔东地区,伸展促使该区构造沉降速率远远大于台地相区,形成半深海盆地相环境。中-晚寒武世伸展向台地内部迁移,使台地内部的构造沉降速率远大于盆地相区,而台地内部较高构造沉降速率被更高的沉积速率所补偿,使得这里始终未能出现地貌上的凹地。  相似文献   
15.
对塔里木板块中央隆起区3口钻井及巴楚露头区南一沟剖面采集的139个碳同位素样品进行分析对比,查明中上奥陶统碳同位素组成及演化特征。鹰山组δ13 CPDB值均0,分布范围在-2.50‰~-0.5‰之间,平均值约-1.5‰;一间房组δ13 CPDB值均接近0‰,分布范围在-0.40‰~0.6‰之间,平均值约为0;恰尔巴克组—良里塔格组δ13 CPDB值均0,分布范围在0.40‰~2.9‰之间,一般在1‰上下,平均值不低于1.2‰。三者δ13 CPDB值差异明显,可作为该区地层划分对比依据。中央隆起区中上奥陶世发生过2次大的δ13 C正漂移,第一次正漂移发生于中奥陶世大坪期(O12)末到达瑞威尔期(O22)初期,δ13 CPDB变化幅度在1‰以上;第二次正漂移发生于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O22)末到晚奥陶世桑比期(O13)初期,δ13 CPDB变化幅度接近2‰。2次正漂移导致鹰山组、一间房组、恰尔巴克组以及良里塔格组碳同位素值出现明显差异,这一变化特征与达坂塔格一间房露头区相应层位一致,与贵州桐梓红花园剖面也很相似,与柯坪露头区大致相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青山口组—嫩江组一段介形类壳饰?壳形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对研究层位12 种壳饰类型与9 种壳形类型的介形类可能生活的环境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刺状壳饰的介形类生活的最佳环境为深湖—半深湖相环境;瘤状壳饰的介形类适宜生活于水质清?矿化度较高?pH值也较高的浅湖—半深湖相环境;深蜂孔?饰边?长瘤或隆脊壳饰的介形类生活于深湖—半深湖相环境;浅蜂孔?网状?细纹?细脊壳饰的介形类主要生活于滨浅湖相环境?三角形?长方形壳形的介形类生活于深湖—半深湖相环境;低梯形?五边形壳形的介形类部分种类生活的环境为深湖相环境,另外一些种类生活于半深湖—浅湖相环境;高梯形壳形的介形类一般适宜的环境为浅湖相环境;椭圆形壳形的介形类基本生活于滨浅湖相环境;肾形壳形的介形类一般生活于浅湖—半深湖相环境?青山口组一段的介形类群以适应深湖—半深湖相的具饰边壳饰?低五边形壳形的介形类为主;青山口组二?三段介形类的壳饰与壳形类型虽然丰富多样,但与湖泊沉积环境变化也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姚家组介形类的壳饰均以适应浅水相环境的浅蜂孔?细脊壳饰为主,壳形以椭圆形占绝对优势为特征,后期随着湖泊水深增大,出现了少量反映较深水相环境的深蜂孔壳饰与三角形和长方形壳形类型;嫩江组一段介形类的壳饰类型较少,以深蜂孔与浅蜂孔类型为主,壳形类型相对较多,椭圆形?长肾形?长方形?三角形?低梯形类型均有一定含量?  相似文献   
17.
礁滩复合体油气成藏分析涉及到层序单元识别、生烃过程、孔隙类型和盖层圈闭这几个要素.这些因子受控于海平面变化、沉积占地理、成岩作用和构造演化史.塔中隆起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大型礁滩体油气藏的构成是这些因素优化组合的结果,塔中北台缘I号波折带临近满加尔凹陷的烃源岩区,,浅水台地边缘形成数期生物礁和高能滩复合体,也是良里塔...  相似文献   
18.
东南沿海地区新生代火山作用和地幔柱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 ,东南沿海地区从沿海→内陆 (牛头山→闽清→明溪 )新生代玄武岩的年龄逐渐变小 ,具有火山链的特征 ;微量元素和 Sr- Nd同位素特征与洋岛玄武岩 (OIB)类似 ;上地幔具有过热状态和扰动的热结构 ;地球物理具有低的 Vs 异常及提供了在该区下面具有地幔柱的 CT模式 ;火山岩具有较高的 3He/4He同位素比值 ,因此提出了研究区下面存在地幔柱。进一步根据火山岩的热动力学参数 ,从沿海→内陆 ,随火山岩年龄变小 ,火山岩的碱性程度逐渐增加 ,岩浆起源的深度逐渐变深 ,局部熔融程度逐渐变小等特征 ,提出了地幔柱的形成是由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发 ,地幔柱位于俯冲带上面 ,南海的扩张和新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是地幔柱作用的结果 ,并提出地幔柱成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笔者较系统地对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以下简称扶、杨油层)介形类的组合特征、分布范围以及古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扶、杨油层沉积时期的介形类自初期少量出现,之后发展并繁盛,末期全部绝灭。这种变化不仅表现为介形类动物群的属和种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其壳饰类型、分布范围与壳体保存状况也发生了规律性变化,但总体上仍为壳饰简单、属种类型较多、大小个体混生并生活于浅水湖泊环境的介形类群体。对介形类的埋葬环境与分布范围的分析表明,仅含有少量介形类化石碎片的杨五组、杨四组的沉积环境为冲积平原环境,而含有较丰富介形类化石的杨三组—扶上组的沉积环境则以浅湖环境为主,并自杨三组沉积时期在该区中部出现大范围的浅水湖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分布范围与水深在缓慢的扩大或增加,至扶下组沉积时期该湖泊向西已扩大至大庆长垣以西,从而与齐家—古龙地区的湖泊连为一体,组成统一的松辽古湖泊。湖泊水体浅、气候干燥、氧化作用强,可能是造成该时期湖相砂、泥沉积物呈现红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是重要的烃源岩和储集层,建立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鹰山组、一间房组及恰尔巴克组等时地层格架是开展地质研究和发现油气资源的基础。本文基于岩电特征,建立碳同位素对比标准,完善了奥陶系台地到斜坡相区牙形石化石带,确立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鹰山组—恰尔巴克组划分对比格架,并阐明鹰山组—恰尔巴克组特征及展布规律。研究表明,在完善牙形石化石带序列的基础上,指出鹰山组、一间房组及恰尔巴克组边界处碳同位素变化明显,地层序列发育齐全。鹰山组沉积时期是塔里木盆地台地发育的鼎盛时期,沉积环境稳定,水深基本一致,碳酸盐沉积速率虽较大但却相近。鹰山组厚度大且分布较稳定,一般在700 m左右,可细划分为4段,各段厚度为130~150 m。一间房组沉积时期,顺托果勒地区的沉积环境为一个碳酸盐缓坡环境,碳酸盐沉积速率相对较小。一间房组厚度在100~250 m不等,在顺南地区厚度最大,一般超过了200 m,最大可达250 m;古隆地区与顺北地区次之,厚度一般为130~150 m;跃进地区厚度最小,只有100 m。一间房组可细分为上下2段:上段厚度一般为60~70 m;下段为70~80 m左右。恰尔巴克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处于一个较深水斜坡环境,沉积速率小,沉积环境稳定,全区厚度相近,而且厚度较小,一般为30~4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