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太湖流域东沈、西沈近百年汞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太湖流域的东沈、西沈沉积岩芯中汞(Hg)等金属元素的分析,研究了Hg的富集特征;在精确定年的基础上,计算了近百年来Hg的累积通量、人类活动导致的增量及累积通量变化,揭示了人类活动与降水等自然因素对东沈、西沈沉积物中Hg含量变化的贡献量.结果表明,近百年来,东、讥、西沈沉积物中Hg浓度呈持续上升趋势,人为贡献量占到沉积物中Hg浓度的2/3左右.20世纪早期,沉积物中Hg浓度的增加主要与邻近地区城市发展、化石燃料使用和西方工业革命导致的全球Hg的释放通量增加有关;20世纪30年代以来,沉积物中Hg的人为贡献量随着流域工业规模阶段性的变化而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沉积物中Hg的人为污染程度最高;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流域内重污染工业规模的压缩,沉积物中Hg的含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2.
近150年来湖北太白湖摇蚊记录与湖泊营养演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太白湖北部湖区沉积岩芯中摇蚊亚化石分析,结合210Pb和137Cs年代测定和降趋势对应分析(DCA),研究了太白湖近150年来摇蚊种属组合变化和湖泊营养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中期(1950年左右),摇蚊种群中与大型水生植物关系密切的Paratanytarsus,Paratanytarsus penicillatus-type,Polypedilum nubeculosum-type和Dicrotendipes nervosus-type等属种迅速减少或消失,而耐营养的属种Chironomus plumosus-type,Microchironomus tabarui,Procladius,Propsilocerus akamusi和Tanypus增多,表明大型水生植物减少,湖泊富营养化开始.20世纪90年代以来,Chironomus plumosus-type和Microchironomus tabarui等富营养种的比例增加反映了营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并呈现加重趋势.摇蚊组合变化反映的太白湖营养水平的增加与流域人类活动影响密切相关,早期湖泊富营养化响应流域土壤侵蚀及湖泊水产养殖,而1990年以来湖泊富营养化的加重则与化肥的大量使用、人类活动的进一步加强及流域内工业废水污染物的开始排放有关.  相似文献   
43.
湖北太白湖400多年来沉积硅藻记录及湖水总磷的定量重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依据沉积物钻孔的高分辨率硅藻研究,利用长江中下游现代湖泊硅藻与总磷转换函数结果,定量重建了太白湖400余年来占湖水总磷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约1630 AD前和1 800-1924 AD期间,湖水总磷浓度较低,在50-68μg/L之间;1630-1800 AD,总磷浓度偏高,总体上在50-160μg/L之间变化,变幅较大.1800-1924AD,总磷浓度明显下降为谷值段,且变化相对稳定(50μg/L左右);1924-1953AD,总磷浓度仍较低,但有增加趋势(50-63μg/L);20世纪50年代开始,总磷浓度出现快速增加;至1970年后,总磷浓度超过120μg/L左右.利用样品相似对比的方法发现约80%的样品具有较好的重建效果.古湖水总磷浓度值的变化揭示了该湖两次明显的富营养化过程,初步探讨了其驱动机制.根据重建结果提出:太白湖自然营养本底总磷值约为50μg/L左右,可作为该湖治理时的参考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