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14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8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北大巴山地区岚皋-镇坪一带的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及其与早古生代碱基性火山杂岩的成岩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本区曾经历了裂陷-愈合-再裂陷-愈合的地质发展和演化。早古生代时期本区是一个在已固结愈合的中-晚元古代的裂陷的扬子地台北缘构造软弱带的基础上重新活化的大陆边缘陆内断陷构造带。它不仅控制了区内该时期碱基性火山杂岩的产出位置、岩浆脉动活动特征,而且还影响到岩浆物质来源的深度。在此基础上,笔者探讨了与  相似文献   
82.
基于DEM的青海贵德地区地形起伏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贵德地区1:5万地形图等高线数据内插生成的DEM数据,在ArcMap软件空间分析支持及Spss软件拟合曲线统计下,得到该地区地形起伏度提取的最佳窗口为400m×400m;基于400×400m2的分析窗口,提取贵德地区的地形起伏度,完成地形起伏度的专题图,统计分析高程与起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3.
燕山地区中生代典型盆地充填序列可以划归为4个阶段, 反映了岩石圈从挠曲(T3)、挠曲并伴随弱的裂陷(J1+2)、构造转换(J3)到裂陷(K)为主的区域构造演化. 除第一阶段外, 其他3个阶段均是以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的发育开始, 以厚层粗碎屑岩或砾岩的产出结束, 反映了盆地构造演化的旋回性, 各阶段盆地应力体制具有较为规律的从张性到压性的变化, 但并非单一的裂陷(谷)旋回机制所能解释. 根据充填序列、古流配置和沉积体系重塑原型盆地, 结果表明在晚侏罗世燕山地区主要盆地走向和控盆构造线方向已发生了从EW向到NE向的明显变化, 但盆地群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特征, 直到早白垩世区域控盆构造线方向才转为NNE向.  相似文献   
84.
Terra卫星ASTER数据的特点与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ASTER是搭裁在Terra上的一种多光谱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源,它包含从可见光到热红外范围的14个波段,分辨率从15m到90m,具有多种用途,如环境监测、地表度盖变化、短期气候顿测、自然灾害监测等。了解它的数据特点及应用,对于我们了解地球、观测地球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85.
宗务隆构造带位于柴北缘构造带与南祁连构造带之间,总体呈北西西向展布。构造带东段丰富的岩浆活动记录了该构造带晚古生代—中生代期间的裂解和闭合过程,而西段岩浆活动的记录较为稀少,对于其东、西段是否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尚不清晰。通过分析构造带西段三叠系隆务河组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碎屑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认为隆务河组的碎屑沉积物的源区古风化程度轻微,不具备沉积再循环的特征,原岩主要为长英质岩石,南祁连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和早古生代大陆弧型花岗岩为隆务河组碎屑岩的主要物源;碎屑岩可能沉积于早中三叠世挠曲型盆地中;锆石U-Pb年龄分析表明宗务隆构造带东西段构造演化具有不同的历程,东段发育有限洋盆,而西段并未出现,转换地带可能位于生格至罗根郭勒之间。  相似文献   
86.
基于青藏高原及邻区的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讨论2008年于田MS7.3级地震与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之间的关系,并研究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的发生造成周围断层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初步结果表明:1)2008年于田MS7.3级地震在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震中滑动方向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高于地震触发的阈值0.01 MPa,存在明显的触发作用。在视摩擦系数分别取0.4和0.6时,震源区同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0.0167 MPa和0.0170 MPa;而考虑粘弹性松弛作用时产生的库仑应力增加量分别为0.0187 MPa和0.0194 MPa。结合断裂带构造应力年累计速率的结果,2008年于田地震的发生造成2014年于田地震提前21.4~24.9 a;2)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对于距离相近的两次地震之间,同震产生的应力变化远大于粘弹性松弛效应产生的变化;3)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的发生造成阿尔金断裂中北段、玛尼—玉树断裂中段、东昆仑断裂西段、柴达木北缘断裂东段、西秦岭北缘断裂西段等不同程度的加载效应,地震危险性有所增强。其中阿尔金断裂中段库仑应力增加最为明显,最大达2.8×10–3 MPa;玛尼—玉树断裂中段次之,应力增加量最大达5.6×10–4 MPa;东昆仑断裂西段应力增加量最大达4.75×10–4 MPa。而玛尼—玉树断裂西段库仑破裂应力最大卸载量达3.6×10–3 MPa。  相似文献   
87.
为了探究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沉降过程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的对应关系,作者收集整理27口钻孔和1条地震地质 剖面数据,并运用回剥技术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模拟出渤海湾盆地中北部裂陷期地壳应变速率变化,分离出裂后期异常 沉降。模拟获得裂陷期地壳应变速率曲线具有明显的三次大的波动,可指示三次构造沉降事件:裂陷Ⅰ幕(60~42 Ma),对 应于渤海湾盆地孔店组-沙四段沉积过程,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4.6 m/Ma;裂陷Ⅱ幕(42~36 Ma),对应沙三段-沙二段沉 积过程,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5.5~30.5 m/Ma;裂陷Ⅲ幕(36~24.6 Ma),对应于沙一段-东营组沉积过程,平均构造沉降速 率为14.7~54.7 m/Ma。研究区内裂后期观测构造沉降与模拟的理论值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存在异常沉降。盆地北部异常沉 降值在100~200 m,中部渤海海域异常沉降值在500~700 m,裂后期异常沉降向海域增大。作者推测渤海湾盆地裂后异常沉 降主要是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发的深部地幔物质流动导致向下拖拽力引起的。因此,渤海湾盆地中异常沉降可能是一种动力 沉降。  相似文献   
88.
近些年来,数字高程模型(DEM)空间分析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古地形(Paleo-surface)恢复重建,如美国西部洛基山脉的新生代古地形重建[1],瑞典西南部地区的前寒武系基岩基底的古地形模拟[2],以及比利牛斯山脉中部EstibèreW atershed地区的古数字高程模型(Paleo-DEM)的恢复[3]等等  相似文献   
89.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构造地质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促进学科发展,让构造地质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会。本文为该研讨会成果的简要总结,内容包括:(1)构造地质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部分问题;(2)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3)构造地质学未来发展方向;(4)走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供有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0.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1∶5万重磁资料的处理分析,使用离散的二维小波变换、相关滤波、异常剥离以及常规的重磁位场分离方法来揭示盆地基底及构造特征,结合地质、地震和钻孔资料,对十屋断陷基底断裂进行了综合预测。在十屋断陷基底内部确定了21条主要断裂,主要分为4组,即F1桑树台断裂、F2八屋断裂带、F3金山断裂、F4大榆树断裂。十屋断陷基底主干断裂系统主要由盆地西侧桑树台断裂和盆地内部一系列NE走向的断裂组成。桑树台断裂北部为NE走向,中部近SN走向,南部为NW走向,总体平面形态为弧形。盆地内部具有3组NE向正断层,这些正断层走向与桑树台断裂北段一致,应该和桑树台断裂形成于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研究结果为十屋断陷基底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