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198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41.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过程与机理探讨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自1971年FAO提出“土壤退化”的概念并出版Land Degradation以来,土壤退化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土壤退化及土壤质量下降对全球食物安全、环境质量及人畜健康影响的日益凸显,土壤退化的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土壤退化的发生过程、机理和演变动态是目前土壤退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位于世界三大连片喀斯特发育区之一的东亚片区中心,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地形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土壤侵蚀退化严重。结合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地质地理背景、生态环境特性从生物、化学、物理等角度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的过程与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环境脆弱性只是土壤严重侵蚀退化的前提或内因,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导致的植被破坏和退化才是喀斯特土壤侵蚀退化的关键驱动力。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退化的过程即是土壤结构劣化、土壤质地和孔隙性变差、土壤水分性能退化、土壤贫瘠化的过程,以上各退化要素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催化的正反馈循环,加剧土壤的迅速退化。其中,土壤水分和土壤肥力尤其是土壤水分是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关键退化因子。  相似文献   
542.
环向空间预应力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某新建国际网球赛馆为大型空间预应力混合结构。其主赛馆看台为倒锥形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屋盖为开闭式钢结构。对该结构进行了缩尺模型的振动台试验,根据几何相似和预应力等效的原则,研究解决了小比例振动台模型中预应力筋配置和预应力施工的技术课题,探索了该类旋转对称、高宽比较小的空间结构不同于普通高层结构的振动测试布置方法。试验验证了这一结构以扭转为主的振型特点,揭示了环向预应力在保证结构维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整体性上的重要作用,并对工程作出了抗震性能评价。  相似文献   
543.
受多重构造作用影响,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形成了复杂的内部构造,准确识别不同期次构造发育特征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运用高精度三维地震、钻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乌石凹陷东区断裂类型、组合样式、形成演化规律及其动力学成因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在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伸展-走滑-弱挤压联合叠加区域应力影...  相似文献   
544.
为解决目前配电房配网规划改造设计中缺乏配电房结构及内部设备精确三维空间数据的快速获取装备与方法的问题,该文设计研发了配电房遥控移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履带车编码器的配电房多站点云自动拼接方法,该系统将激光扫描仪安置于遥控履带式移动平台上,作业人员可在配电房外,遥控扫描系统移动到合适的测站位置,实现配电房内部的多站扫描,该方法能快速实现不同站点间的点云数据的粗拼接,再利用广义迭代最近点(GICP)算法迭代实现精配准,获得完整统一的精确配电房三维点云数据。该文研发的配电房移动扫描系统避免了操作人员进入带电的配电房作业,可在符合配电房安全管理规范的前提下,完成配电房扫描数据采集,提出的基于编码器的多站点云自动拼接方法可降低扫描仪的配置要求,降低系统成本。  相似文献   
545.
SZF型方位传感器方位定标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简要介绍了SZF型方位传感器的主要组成及工作原理,针对方位传感器在实验室内如何定标与测试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计算机自差校正方案及实施方法,经过了大量的实际应用,该方法已经成为SZF型传感器的定标测试过程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546.
利用江苏南京长三角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SORPES)的多要素集成观测数据,分析了2018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期间在远距离沙尘输送和本地人为排放的综合影响下,大气混合污染对该地区地表微气象要素及能量平衡特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合成分析对比了南京地区秋冬季不同污染状况下地表气象要素和能量分配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污染天的日间气温比清洁天下降约1℃,而夜间气温升高达2℃。污染天向下/向上短波辐射通量减少的幅度高达清洁天同比的48.8%和55.2%,而夜间向下/向上长波辐射通量增幅则达到清洁天的15%和5.1%。清洁天日间净辐射较污染天高出45.6%,日间地表感热通量较污染天高出75.5%,而地表潜热通量的差异相对较小。污染天夜间平均波文比大于清洁天,表明夜间感热交换更强烈。该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长三角城市群区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大气污染物对地表能量平衡和局地气象要素的影响过程和机制,为城市群区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相互作用以及空气质量预报和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7.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哲罗鱼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光镜观察,描述了其消化器官发育过程中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实验水温为7—12℃时,初始孵化仔鱼消化道细而直,两端封闭,位于卵黄囊背,随着仔鱼发育消化系统结构逐渐完善。破膜后16d消化系统完全贯通,破膜34d食道发育与成鱼基本相同,明显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出现3—4个粘膜褶皱;破膜2d在消化管道前端,胃开始分化,管壁较厚,可见明显的两层,胃原基细胞形成胃腔,破膜24d胃组织结构发育得较完整,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构成,出现胃腺;破膜后46d肠的组织结构与成鱼相同,粘膜层大量分布Ⅰ型、Ⅱ型和Ⅲ型粘液细胞;初孵仔鱼在肠背侧出现,与肝脏相互分开的一个独立的器官为胰腺组织。哲罗鱼破膜后26d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前肠、直肠以及肝脏和胰脏,破膜后36d出现幽门盲囊原基。本实验得出哲罗鱼仔鱼最佳初次投喂时间应在破膜后24—26d,即上浮后3—5d,由于破膜后46d幽门盲囊组织结构发育基本完善,可适当增加投喂量。  相似文献   
548.
SZF型波浪浮标是"九五"期间863计划的成果,并在"十五"期间得到了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成果标准化工程的定型.介绍了定型的过程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浮标定型中的检测与试验.最后,简要介绍了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49.
岩体力学参数变异性及取值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结构和赋存环境的制约,岩体力学性质及其力学参数具有显著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岩体力学参数和岩体质量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岩体力学性质,两者具有必然的关联性,故可用相对简单的岩体质量评价来选取岩体力学参数:按地质条件将岩体空间离散为若干连续微元体单元;采用Q、RMR和BQ等方法逐一对各单元开展岩体质量评价,并利用岩体质量与岩体力学参数间的关系(如Hoek-Brown经验准则)计算其力学参数;综合各单元的计算结果确定反映连续岩体空间内空间变异特征的力学参数.以某水电站地下洞室群为例,实现了工程区围岩力学参数的不连续取值.  相似文献   
550.
针对配电房内部设施改造规划设计的需求,该文基于三维点云、三维模型、全景影像等数据,采用C/S、B/S混合架构,设计研发了具有三维建模与浏览、网络数据管理与调度、配网规划与设计等功能的配网规划系统。规划人员进行改造设计时,可快速获取配电房的三维空间信息,在可量测的精确实景三维可视化场景中布设配电设备,并根据设备安全距离的规范要求自动调整设备位置,生成和输出二维设计图件。测试表明,系统运行流畅、三维实景效果逼真、功能满足设计需要。系统将精细级别实景三维模型应用于配电房配网规划设计,提升了配电房配网规划设计及管理的数字化与信息化水平,延伸了实景三维中国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