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31.
花椒品种抗冻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有科  刘冰  郭凤霞 《中国沙漠》2006,26(6):1041-1045
秦安1号、油椒和大红袍是甘肃省花椒主产区的主要栽培品种。对其一年生休眠枝在不同低温(0~-40℃)处理不同时间(24~72 h),通过测定相对电导率、超氧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对花椒品种休眠枝的抗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休眠枝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从低到高均依次为:秦安1号<油椒<大红袍,品种间差异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SOD活性秦安1号略高于油椒,二者差异性虽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均显著高于大红袍(P<0.01);相同温度下,3品种休眠枝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均随低温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大红袍休眠枝上升更加明显。SOD活性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引起各花椒品种休眠枝低温伤害的临界温度范围为-15~-20℃。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变化综合分析,供试的3个花椒品种中,秦安1号的抗冻性最强,油椒次之,大红袍抗冻性最弱。  相似文献   
32.
用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的周期关系做多雨时段的预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赵改英  刘冰  齐收金 《高原气象》2000,19(2):172-178
对100hPa南亚高压的振荡指数及500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指数、西进指数进行了谱分析,着重考察了5天到一个月的振荡周期。通过分析得出,南亚高压的显著周期主要是准两周周期,西太平洋副高的显著周期主要是准一周周期,其次是准 两周周期;在多数情况下,南亚高压东进比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加强提前1 ̄2天;南亚高压的显著周期与西太平洋副高的显著周期叠加时,陕西地区可出现多雨时段。  相似文献   
33.
为实现多光谱数据对煤矿区水体信息提取,以萍乡市芦新岭及周边煤矿为试验区,在国内外学者对水体指数法提取水体信息和应用的启发下,对试验区不同地物的波谱特征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建立一种ASTER数据综合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模型SWI ASTERxy,然后利用这一模型对试验区进行水体信息提取。试验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提取矿区各类水体,还可以运用在ASTER数据(或其他多光谱数据)对不同区域不同地物的提取,在遥感地物定量提取上具有很好的效果和潜力,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4.
孟阳阳  刘冰  刘婵 《中国沙漠》2019,39(1):149-160
以甘肃临泽荒漠绿洲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温度、含水量、电导率及蒸散量的野外观测,在植物生长期和冻融期分别深入分析水热盐耦合运移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水热梯度对盐分运移及其分布格局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整体呈现出春夏季逐渐升高、秋冬季降低趋势。在冻结期,土壤表现为脱盐状态,表层电导率由2.8 mS·cm-1降到1.2 mS·cm-1;而在消融期为积盐状态,表层电导率由1.2 mS·cm-1升到3.7 mS·cm-1。在生长期,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波动较为剧烈,表层含水量27%~43%,表层电导率3~5.5 mS·cm-1,土壤脱盐、积盐反复出现。全年蒸散量总体呈单峰变化趋势,年蒸散量507 mm;土壤电导率与蒸散量呈正比关系,与地下水位呈负相关关系;蒸散发作用是土壤表层积盐的主要驱动力,而地下水波动影响着湿地脱盐、洗盐过程。因此,荒漠绿洲湿地土壤盐分累积过程是水分运移和热量传输过程发生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5.
粒度特征揭示的中全新世以来毛乌素沙地演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现代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和流动沙丘的粒度特征分析,发现研究区沙地变化敏感粒度是>245 μm的沉积物粒度组分,尝试性地将其用于地质时期沙地演化研究。结合区域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剖面的沉积相特征,探讨了中晚全新世以来毛乌素沙地的时间演化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中全新世以来毛乌素沙地存在多次活化扩张和固定萎缩事件,除7.5 ka BP前为流动沙地占优势以外,其余阶段多在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之间频繁转换,即使在全新世适宜期古土壤大规模发育期间仍存在局地短时间的沙地活化事件。  相似文献   
36.
刘婵  赵文智  刘冰  孟阳阳 《中国沙漠》2019,39(4):92-102
荒漠植被在减缓沙漠扩张、阻挡风沙入侵绿洲、维护绿洲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获取地面样地高分辨率NDVI数据以计算植被覆盖度,结合MODIS-NDVI数据,分析了MODIS-NDVI与无人机获取NDVI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进而建立MODIS-NDVI数据与样方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反演模型,以研究巴丹吉林沙漠植被分布特征、动态变化及其对气温、降水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大样方植被覆盖度和MODIS-NDVI数据构建的植被覆盖度反演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2)研究区总体植被覆盖度较低,空间上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3)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沙漠边缘的增速较沙漠内部更为明显,其中沙漠边缘增长率达1.53%/10a,而沙漠内部为0.84%/10a。沙漠边缘57.12%植被出现改善,而沙漠内部植被改善的面积约为21.26%。(4)植被生长主要受制于生长季降水量并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此外植被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37.
鲁东南新石器遗址时空格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琪  刘冰  刘欢 《测绘科学》2019,44(7):88-95,104
针对史前文化遗址的时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以进一步分析环境变化对人类聚居地带来的影响,对发现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鲁东南地区史前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地形地貌等条件分析遗址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高程50~200m、坡度0~6°、坡向朝南且距离河流200~2100m的范围内;且遗址点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聚集性,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聚集中心存在迁移现象。由此得出古代人类倾向于选择海拔高度低,坡度小,向阳且靠近水源的地方聚居,且不同时期农业经济类型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一定程度的影响了人类活动中心的位置分布。探究了鲁东南地区3个时期遗址时空分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中心的聚散特征。  相似文献   
38.
为进一步提高高光谱影像分类精度,通过引入Network In Network网络结构,构建了一种新的网络模型。该网络模型能够对局部感受野内的数据进行更加抽象的建模,从而能够对影像中的空谱联合特征进行更为抽象的表达。通过在Pavia University和Indian Pines两个数据集上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网络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分类精度,在减少训练样本的条件下仍具有较好的分类性能。  相似文献   
39.
庞波  朱彪  赖辉煌  林彬彬  刘冰 《高原气象》2023,(6):1604-1614
为研究雷电资料延续性及其气候演变特征,建立了基于闪电监测资料的台站雷电日计算模型。分别选取时段为1982-2013年的人工观测雷暴日和2011-2021年的闪电定位仪监测雷电日资料,结合T检验和F检验结果判断出与人工观测最优匹配的闪电定位仪监测半径范围,在此基础上,采用惩罚最大F检验(PMFT)法对福建省66个台站雷暴日资料做连续性检验且对比不同监测半径下PMFT检验值的通过率和观测与监测的均方差进而得到闪电定位仪的最优匹配监测半径。以最优匹配监测半径为基准采用EOF经验正交函数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和9点平滑系数分析福建省1982-2021年近40年雷电日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雷暴活动因素。结果表明:(1)基于闪电监测资料的台站雷电日与人工观测雷暴日相匹配监测半径范围为12~20 km内,全省66个台站雷电日连续性检验通过率(未通过率)为80.30%(19.70%);(2)福建省近40年雷电日空间分布不均匀,呈现西南部雷暴活动强而东部沿海岸雷暴活动弱特征,EOF前三个模态的空间型分别为“全省反相位”、“东北-西南地区反相位”、“内陆沿海...  相似文献   
40.
提出一种结合变分水平集分割与变分光流的运动分割方法。该方法将光流能量函数与水平集分割能量函数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运动分割能量函数,并采用变分方法进行优化。采用无人机序列影像对该运动分割方法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目标运动位移过大时,既能准确地估计出运动矢量,又能精确地分割出目标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