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4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69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21.
对于花岗岩的起源曾经是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学家所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是近年来普遍意识到变形作用在大陆地壳中的富硅熔体的分离、运移和就位过程中的本质性作用。已被接受的岩石学模型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置疑,这是因为这些模型的建立需要岩石和岩浆具有不现实的流变行为,或者是因它们不能满意地解释实际的构造数据或地球物理数据。不考虑构造背景,假定流体是连续的,从动力学考虑表明花岗岩浆活动是以小于0.1Ma时间尺度的一上迅速的,动态的过程,远非地质学上所讲的那种缓慢过程。  相似文献   
122.
伸展作用过程中石英变形与重结晶的微观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伸展作用过程中,石英的变形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类型变形石英的出现:SGR-R型以中高温条件下的亚颗粒旋转与动态重结晶为主要特点;GBM-R型以中低温条件下的局部颗粒边界迁移与重结晶过程为主;FC型以低温条件下破裂和碎裂作用为主要特点。三种石英变形类型及其变形机制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区域伸展环境的存在;伸展抬升作用过程中变化的p-T条件;变形岩石中的微量流体的参与。  相似文献   
123.
通过对辽吉朝古元古代褶皱带的构造演化分析,尤其对褶皱带南带内发育的典型构造组合及相应出现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系统构造分析,提出岩浆核杂岩是古元古代褶皱带早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构造型式。岩浆核杂岩主要由3种成分、性质、特点及变质演化不同的构造单元构成,即核部岩浆杂岩、外部的滑覆体壳及其间的幔部顺层韧性剪切带。岩浆核杂岩的构造分析,揭示出它们形成于褶皱带早期阶段演化的伸展作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4.
应用详细的大地构造分析与复杂的放射虫分析进行的地质填图揭示出前苏联远东与东北亚的许多地体具有显著的向北迁移。从记录可以知道某些地体跨越了赤道。  相似文献   
125.
青城子地区早元古宙辽吉岩套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来 《辽宁地质》1991,(2):158-166
  相似文献   
126.
本文讨论了对东欧地台前寒武纪基底中科拉超深钻和其他几个深钻剖面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的结果。科拉钻分别在0~6842m和6842~12064m已揭示出构成Fechenga古裂谷的元古宙变质沉积岩和变质火山岩与下伏太古宙花岗—片麻岩基底。由封闭体系条件下递进变质作用引起的水充裂隙而造成的密度降低带可在上地壳4500~9000m范围内识别出来。截然的岩石结构变化,孔隙度的增加与矿化流体的存在是这些带的特色,它们可能引起了构造变形和变生矿床。在Tatar穹窿剥蚀较强的太古宙基底上的深孔提供的资料用于构造深大25~30Km的下部地壳的岩右—地球化学模式。从建立的下地壳地球他学趋势外推计算出原始大陆壳具有石英二长质—奥长花岗岩质成分。我们提出,下地壳是由于地球的球粒陨石壳初始熔融形成的,并且它仅在前太古时期存在。我们还提供了科拉钻和某些其他钻孔剖面上的温度资料和放射性成因元素的分布资料。提出太古宙地壳的一个生热模式。依照此模式,地壳对热流的贡献是25mw/m~2,或占总热流量的52%,而地幔的贡献为22~24mw/m~2或占总热流量的48%。  相似文献   
127.
128.
位于红河-哀牢山断裂带北延的点苍山杂岩由中部深变质杂岩、西侧中生界浅变质-未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和东部叠加退变质岩带组成.中部深变质杂岩包括类片麻岩-长英质岩类、云母片岩、大理岩类和角闪质岩石.岩石普遍遭受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改造,形成条带状、条纹状、条痕状和角砾状等具有不同构造特点的混合岩.混合岩中有两种不同的脉体物质(花岗质岩脉),它们含有具不同特点的锆石颗粒,即由混合岩化作用改造形成的低Th/U比值锆石颗粒和由岩浆结晶作用形成的高Th/U比值锆石颗粒.对于锆石颗粒采用SHRIMP U-Pb测年,揭示出二者具有相近的年龄值,分别为842.5±9.9Ma与833±9Ma.它们的存在揭示出从混合岩化作用向岩浆作用的转变.混合岩的变形作用、变质作用特点分析,尤其是对于花岗质脉体的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出,点苍山深变质杂岩与扬子地块基底具有显著的相似性.结合扬子地块新元古代整体构造-岩浆活动性规律,揭示出由板块俯冲与消减引起,早于新元古代Rodinia裂解时期地幔柱上涌事件.  相似文献   
129.
大兴安岭北段三道湾子碲化物型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兴安岭北段三道湾子金矿床属于中一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含金石英脉产于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粗面安山岩和粗面安山质角砾岩中。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能谱分析。在矿脉中发现大量金、银碲化物。该矿物组合中Au、Ag、Te的含量统计分别为:Au30.20wt%、Ag34.35wt%和Te35.45wt%。该矿床可以与国际上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Au-Ag-Te矿床对比。  相似文献   
130.
中亚造山带南缘二叠纪火山岩的成因及形成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内蒙古西乌旗罕乌拉地区发育的大石寨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大石寨组火山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熔岩-碎屑岩组合,岩性以流纹岩为主。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2件流纹岩样品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76±0.81Ma(MSWD=1.3)和280±0.76Ma(MSWD=0.69),说明大石寨组流纹岩喷发于早二叠世,反映了早二叠世的构造岩浆作用事件。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石寨组火山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以高硅、富碱为特征,Ti、Mg、Fe、Ca等元素含量较低;微量元素总体含量较高,具有一致的配分曲线,Rb、Th、U、K、LRE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于Nb、Ta、HREE等高场强元素明显富集;稀土元素总量偏高,具一致的右倾"海鸥式"配分型式。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显示明显的Ba、Sr、P、Eu和Ti的负异常。10000Ga/Al平均值3.6。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套火山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属性,类似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高温低压下长英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大石寨组火山岩最可能形成于弧后扩张环境,是早二叠世古亚洲洋闭合前洋壳俯冲消减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