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30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刘传正博士等撰写的《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专著已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概述了国内外地质灾害区域预警预报理论研究和应用服务发展动态,阐述了中国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分布特点,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隐式统计预警、显式统计预警和动力预警原理,简单总结了采用临界降雨判据方法(隐式统计)建立的第一代中国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系统2003~2007年期间的应用经验及其局限性。通过建立包括  相似文献   
42.
2010年8月8日0时12分,甘肃省舟曲县城区及上游村庄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467人遇难和298人失踪。三眼峪、罗家峪2条山洪泥石流沟共冲出固体堆积物181×104m3。三眼峪山洪泥石流前锋从出山口到达县城的运动时间约为2.1min,罗家峪山洪泥石流前锋从出山口到达县城的运动时间约为4.3min。二者自出山口距离县城均约2km。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因素包括:该地历史上就是山洪泥石流灾害多发地,山高沟深具备强大冲击的重力势能条件,沟域崩塌滑坡堆积提供了物源,历史地震导致山体松动破碎,2010年以来区域持续干旱造成雨水更易渗入岩土体,8月7日的局地过程降水量远超过历史记载,山洪泥石流暴发的突然性、毁灭性,舟曲县城部分建筑占用了山洪泥石流进入白龙江的通道等。  相似文献   
43.
基于斋藤曲线的滑坡时间预报是滑坡一定会发生的情况,而实际滑坡的孕育发展具有显然的多样性和阶段性。为了走出斋藤曲线的束缚或局限,根据诸多滑坡累积变形-时间曲线的归纳分析,作者把滑坡累积变形划分为缓变趋稳型、阶跃演进型和失稳突发型3种。缓变、阶跃和突发型滑坡变形动态可以顺次转化,且前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但一般情况下突发型不可以反向转化,并分别举例进行了说明。滑坡处于开放的地质环境系统中,滑坡孕育发展与其边界条件、成分结构、初始状态和激发因素等作用及其时空变化密切相关。滑坡的物理本质起源于斜坡岩土体内部应力作用的失衡,最主要的动力来源是重力作用失衡。突发型滑坡意味着滑坡必然发生,可认为滑坡进入“自动态”。阶跃型滑坡对外界因素作用敏感,可认为滑坡处于应激反应的“他动态”。趋稳型滑坡除非遭遇超常的外界激发因素作用,滑坡处于向整体稳定发展但局部存在变形调整的“微动态”。由于滑坡内外环境处于持续变化过程中,追求滑坡的“精准”预报既无可能也无必要,问题的关键是提高服务防灾减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4.
正内容提要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递进分析方法与应用。二是中尺度范围,即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的成  相似文献   
45.
2012年人汛以来,我国各地因区域或局地强烈降雨引起的山洪泥石流或城市内涝灾害等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已达数百人,特别是甘肃省岷县“5.10”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59人死亡失踪,受伤114人,转移安置6404人。四川宁南县白鹤滩镇“6.28”矮子沟泥石流灾害摧毁并掩埋了位于沟道出口右侧的金沙江白鹤滩电站前期工程施工人员租用的一栋三层民房,造成楼房内施工人员及家属共计40人死亡失踪。北京“7.21”暴雨洪涝灾害造成77人死亡,  相似文献   
46.
本书由刘传正博士编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包括上下两篇。上篇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论证与设计、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防灾减灾公共管理等。在理论上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评价研究的"发育度"、"潜势度"、  相似文献   
47.
刘传正  梁宽  王秀英 《地质论评》2024,70(2):2024020019-2024020019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 6.2级地震,最大地面加速度达到1.0 g。距震中20 km的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大沙沟上游台地出现约15×104m2液化陷落,活动水土体积约60×104m3,约45×104m3侧流进入沟道,自北向南顺沟冲击形成灾害链,在草滩—金田村堆积约30×104m3,造成20人遇难。作者采用现场调查访问、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图像解译、含水量测定、分析描述和量化计算等方法,对泥土流灾害链的形成因素、动力学机理和运动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大沙沟泥土流灾害链分布长度约3. 1 km,可以划分为土体液化流失区、泥土流壅堵回淤区、路基堵溃冲击区、泥土堆积压埋区和泥水漫流区五部分,从上游到下游依次造成耕地损毁、电塔倒塌、灌渠破坏、摧毁村路、埋压乡道、压埋人员房屋和淤埋黄河引水灌渠等。泥土流具有过渡性三元分层结构,包括底部的冰水层、中间泥流层和上部的湿土层。液化土体从启动进入沟道到金田村被埋压的运动时间不足10 min,泥土流启动到美一村路基堵溃的时间约为4. 38 min,到达到草滩村牌坊的时间约为6. 15 min,在随后的3. 50 min内酿成了草滩—金田村灾难。泥土流灾害链的形成是地质、水源、动力、地形和承灾体等诸多因素遭遇叠加的结果,包括厚层粉砂土、高位地下水、强烈的地震动、平缓地形倾向沟谷出口、路基阻挡蓄能溃决和沿途遭遇多处承灾体等要素。泥土流在平缓沟道实现远程运动的动力学效应包括启动区土体液化、入沟“闸门”束流、跨沟路基堵溃、沟道冰水润滑、水土“列车”接续入村堆积和灾民地震应激惊恐等多种效应的接续传递、叠加耦合。农村社区建于大沙沟冲积滩地上,无形中增大了成灾风险和自主防范的难度。笔者等提出的防范对策包括开展防灾减灾培训、农田灌溉改为渗灌滴灌、民居选址建设避开河沟洪泛冲积滩地、疏浚河道拓宽过流断面和上游开展水土保持等。  相似文献   
48.
论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科技支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国内外紧急应对地质灾难事件的经验与教训中不难看出,地质灾难事件虽然存在着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但防灾减灾管理意识薄弱、科学技术主动支撑不足,以致未能及时减轻、缩小和阻止灾难发生等问题依然存在.如技术专家工作不深入,风险判别意识缺乏;原住民防灾避灾意识不足,发现险情但熟视无睹;及时应急但未预测远程风险;事前发现但公共管理缺位;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不当,防灾责任主体认识模糊,应急技术方案追求复杂新颖;监测到急剧变形但未预警应急;处于泥石流多发环境但灾害风险管理缺乏,事前原住民发现并提醒但未引起行政管理部门注意等.  相似文献   
49.
雅鲁藏布江色东普沟崩滑-碎屑流堵江灾害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8年10月17日5时许,西藏林芝市雅鲁藏布江左岸色东普沟上游发生冰崩岩崩,冲击下部的早期崩坡积物和冰碛物,形成滑坡-碎屑流进入雅鲁藏布江,堵江堰塞约56 h后自然漫顶泄流,整个过程形成崩滑-碎屑流-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采用多年气温降水数据分析、多时相卫星遥感解译冰川退缩、直升机抵近观察堰塞坝、Scheidegger公式计算崩滑-碎屑流运动速度、Gutenberg-Richter公式计算地震活动序列b值和多因素赋值统计研判未来冰崩地点规模,得到堰塞坝体积约为3100×10~4m~3(含以往多次崩滑堵江残留堆积),滑坡-碎屑流运动距离超过8 km,平均运动速度约20 m/s,整个运动过程历时6.7 min,具有高速远程性质。色东普沟域崩滑-碎屑流是在地貌高陡、岩体破碎、气候变暖、局地降水、冰川退缩、断裂活动和地震效应(b值在0.7左右)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多次发生。初步预测,当局地平均气温超过13℃、1 h降雨量超过5 mm或24 h降雨量超过10 mm,或地震PGA大于0.18 g,可能引发新的崩滑-碎屑流事件,造成雅鲁藏布江再次壅堵。针对该区域山高谷深,人烟稀少,交通困难的实际,提出了适应自然、全面避让和适当疏导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50.
正"关键块体"是指在地下工程岩体稳定、边坡工程岩体稳定和地基工程岩体稳定中起关键抗滑阻挡作用,一旦失稳将引起整个工程岩体结构系统破坏,造成地下工程围岩垮塌、岩质边坡开裂滑移乃至发生滑坡或地(坝)基岩体楔形剪出的层状或块状岩体。简言之,"关键块体"即岩体结构体系中对整体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的地质块体。岩体是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质体,由各种成因的地质界面(岩层面、节理、裂隙或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