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南海沿岸登陆热带气旋的基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2.
33.
The northern area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located in the offshore region of China, resulted from the continental-continental collision orogeny during the Mesozoic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n terms of tectonic evolution: (1) pre-orogenic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stage (Z-T2); (2) foreland basin stage corresponding with the late phase of the Sulu (苏鲁) orogeny (J3-K); (3) post-orogenic intracontinental rifted basin stage (K2t-E); and (4) regional subsidence and coverage stage (N-Q). Based on deta...  相似文献   
34.
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影响城乡发展模式,带来城市和农村人口新的分布格局.本文基于IPCC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框架,采用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综合考虑中国人口政策和迁移规律,对人口-发展-环境分析模型(PDE)中的生育率、死亡率和迁移率参数进行本地化处理,开展5种SSPs路径下的中国及分省(区、市)城乡人口预估研究,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5种SSPs路径下中国城市人口均有所增加,2015-2050年增长3.4(2.2~3.7)亿人;农村人口持续降低,减少约3.0(1.1~4.0)亿人;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9%(67%~86%).2)未来中国大部分省份城市人口都将较2015年有所增加,西部省份的增长速度高于东部省份;所有省份农村人口都将明显减少,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减少幅度高于西部地区.相比2015年,2050年西藏、新疆等地城市人口最多可增加两倍以上;大部分省(区、市)农村人口可减少60%以上.3)未来大部分路径下自然变动对城市和农村人口均由正的影响逐渐变为负影响;机械变动对城市人口影响为正,对农村人口影响为负,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人口自然变动在东西部省份的差异是导致东西部城乡人口不同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5.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是在河流-浅水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低渗透-致密型砂岩储层,以岩性油藏和致密型油藏为主,青山口组一段深湖相泥岩既是其烃源岩又是良好的区域盖层,为典型的大面积分布的"上生下储"型油藏.基于大量探井和已开发油田资料研究,发现青一段烃源岩下伏的扶杨油层存在一个宏观包络面,包络面内有效储层普遍含油,包络面以下主要为水层.包络面到烃源岩底部的距离一般在100~350m,最大达到550m.通过研究烃源岩层上下地层中砂体的空间展布关系和储层物性等因素,揭示出:1)包络面为油气超压运移所波及的空间范围;2)泄压层的空间分布控制了油气超压运移的方向及距离;3)包络面内以形成致密型和透镜体油气藏为主,包络面外的泄压层中油气经历浮力运移形成常规油气藏."油气超压运移包络面"的发现以及"油气超压运移"和"浮力运移"概念的提出,完整构建了油气运移、成藏过程以及形成的油气藏三者之间的成因联系.研究结果改变了松辽盆地以往扶杨油层的油气沿断裂向下运移和沿断裂带分布的认识,解释了原油长距离(数百米)向下运移的现象,拓展了扶杨油层的勘探空间,为负向构造带油气勘探实践提供了理性指导.  相似文献   
36.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沉积层序构成及充填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长垣是松辽盆地北部最重要的含油气构造,扶余油层是其主要含油层位之一。根据岩心、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等基础地质资料,将扶余油层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7个四级层序。其储层砂体为冲积-河流环境的网状河道和曲流河道沉积,砂体厚度横向变化快,河道砂体不易预测和识别。在沉积演化上,河道发育经历了曲流河道-网状河道-分支河道的变化过程;决口扇在F2.2-F1.3时面积扩张,随着湖侵加剧,决口扇范围缩小至消亡;洪泛平原也随着基准面的上升、湖泊的发展,颜色由红色逐渐过渡到灰绿色和灰白色,分布面积也逐步缩小;湖相由早期的孤立河间湖发展到后期连片分布的稳定湖。层序构成和沉积响应过程受松辽盆地裂后热沉降构造背景控制,同时受气候和物源条件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37.
大兴安岭北段伸展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七卡地区发育的大型区域伸展滑脱构造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并系统地总结讨论了大兴安岭地区伸展构造及其与大兴安岭隆升的成因联系。查明七卡伸展构造带总体走向NE,滑脱面倾向NW,变形为具有减薄特征的简单剪切应变,发育SL构造岩,运动指向标志J显示向NW的伸展滑脱。结合区域上嫩江科洛伸展构造、嘎啦山伸展构造和磋岗伸展构造的对比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地区的伸展构造应该是区域伸展作用的产物,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随着大规模区域伸展作用,大兴安岭地区发生强烈的岩浆底侵,导致大兴安岭快速隆升,从而使其形成东侧向SE和西侧向NW方向滑脱的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38.
中山市新气象观测站人工站与自动站气象要素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图表的形式,对广东省中山市气象局2007年人工站与自动站的各项气象要素观测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人工站与自动站各气象要素数据之间存有差异,但是这些差异都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初步阐述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9.
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隆起是佳木斯地块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多期板块碰撞闭合事件的影响,对其隆升剥露历史的热年代学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东北各地块的碰撞拼贴历史以及古亚洲洋东端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隆起老平岗花岗岩岩体中的锆石LA-ICP-MS、独居石Th-U-Pb化学法(CHIME)以及(钾长石、黑云母)~(40)Ar-~(39)Ar法同位素年龄的测定,恢复了佳木斯隆起多期隆升剥露的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佳木斯隆起晚三叠世之前主要存在三个隆升阶段,分别为早古生代早期(511~494Ma)和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早期(260~240Ma)的快速隆升阶段以及期间的相对慢速隆升阶段。511~494Ma快速隆升阶段,冷却速率为11.76℃/Myr,隆升速率为0.294mm/a,17Myr隆升总幅度达5.00km,代表了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的碰撞拼贴事件;494~260Ma相对慢速隆升阶段,冷却速率为1.51℃/Myr,隆升速率为0.038mm/a,234Myr隆升总幅度仅有8.80km;260~240Ma快速隆升阶段,冷却速率平均为8.44℃/Myr,隆升速度平均为0.211mm/a,20Myr隆升幅度平均达4.22km,该事件应与佳木斯地块与华北板块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的碰撞拼接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40.
东北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拼贴演化历史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而早古生代岩浆记录的发现无疑对该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黑龙江省嫩江依克特地区识别出了早古生代闪长岩体,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35.3±1.1)Ma,该闪长岩体的SiO_2质量分数为55.01%~61.82%,全碱(Na_2O+K_2O)质量分数为4.55%~6.94%,Na_2O/K_2O值变化(2.01~48.60)较大,Al_2O_3质量分数为14.97%~16.67%,具有中等程度的K_2O(0.10%~2.12%)、TiO_2(0.99%~1.42%)和P_2O_5(0.33%~0.49%)以及低的TFeO/MgO(0.51~0.96)值,属于中钾钙碱性系列。其A/CNK值为0.78~1.35,A/NK值为1.63~2.21,大体符合I型花岗岩特点。依克特闪长岩的稀土总量较高(w(ΣREE)=227.02×10-6~289.17×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_N=9.86~13.93],并具有弱的铕异常(Eu/Eu*=0.88~1.02);具有明显高场强元素(Nb和Ti)亏损的特征。上述特征表明,岩浆源区为受俯冲流体交代地幔楔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资料,本文认为依克特闪长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与嫩江-黑河洋的洋壳持续俯冲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