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太原盆地洪山第四纪剖面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山剖面是太原盆地东南边缘一湖积台地上的第四纪中晚期沉积剖面 ,该剖面中的湖相层典型特征是 :质地均一的灰绿、黄绿色粉砂粘土层与含碳酸钙结晶体的沉积层呈互层分布。利用地层连续追踪及铀系测年法分析 ,剖面中的湖相层是在 S5古土壤发育晚期至 S1 古土壤发育早期这一时间段内沉积而成的 ,剖面当时所处的位置正位于太原古湖盆的湖岸地带 ,沉积环境受着气候干湿变化的强烈影响。当气候湿润时 ,湖面升高 ,湖盆扩大 ,剖面点被湖水淹没 ,接受着湖相粉砂粘土层的沉积 ;干旱时 ,湖盆变化则相反 ,剖面点出露气下 ,并因地下水毛管作用的结果在沉积层表面产生碳酸钙结晶体。该剖面的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 :由第四纪气候的干湿变化对太原盆地这样大的湖盆 ,只能产生数米的湖面升降波动 ;与构造因素引起的湖盆变化相比 ,这种波动是小幅度的  相似文献   
12.
汾河流域地貌发育对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中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由于构造运动及气候变化,在汾河流域系列盆地中无论是地貌还是沉积都出现了相应的变化。根据对系列盆地中普遍发育的三级冲湖积台地的成因分析,发现发生于0.76MaBP,0.55MaBP及0.13MaBP的3次大幅度区域构造抬升是导致古湖盆湖退,三级台地形成的根源,根据对太原盆地东南边缘的一台地-洪山台地湖积层的分析,发现在相邻两次构造抬升之间的构造相对稳定期,气候变化完全控制着湖盆的演化,由第四纪气候的干湿变化对象太原盆地这样大的湖盆,一般只引起不大于4.5m的湖面升降,与构造抬升引起的湖面变动相差甚大,作为影响河湖地貌发育的2个主导因素,构造运动是主要的,气候变化只是在构造稳定期才突出地显示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地质特征与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发育了完整的晚新生代湖相、黄土、红土和冰川沉积系列,不同成因的沉积物记录了晚新生代以来古环境时空变迁的信息。上新世昔格达湖相沉积发育于4.2~2.6MaBP,具有9个冷—暖气候环境变化阶段。川西风尘堆积始于1.15MaBP,连续记录了14个古季风变化旋回,成都平原红土记录了1.13Ma来的5个古环境演化阶段。青藏高原东缘发育了约4.3MaBP的老冰期,第四纪时期出现了5次极端古气候事件,对应为5期冰期。  相似文献   
14.
关于黄河贯通三门峡的时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河的发育是晚新生代东亚构造地貌演化和环境变迁的重大事件.从整体上看,黄河只有贯通晋豫间的三门峡,东流入海,才称得上黄河干流的最终形成.三门峡是研究和探讨黄河形成、演化的关键部位之一.根据古三门湖消亡与邙山晚更新世黄土沉积速率突然增大揭示的重大环境突变事件,黄河大约于150 kaB.P.前后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现代黄河水系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5.
滇西南腾冲地块新构造运动阶段初步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滇西南腾冲地块中部的梁河盆地地层出露较好,阶梯状地貌发育,并有多期火山活动,是开展新构造研究的良好地点。综合地表调查与年代学研究结果发现,该盆地主要发育新近纪南林组与芒棒组和第四纪地层,各时代地层的沉积及变形特征都明显不同,其中最早的盆地沉积南林组地层的固结及变形程度高;芒棒组的固结及变形程度则稍差;第四纪地层没有固结或弱固结,且基本无变形。该区在地貌上共发育7级阶(台)地,各级地貌面主要形成于早更新世以来。该区的火山活动至少包括3.5~5.0Ma、2.3~2.9Ma、1.0~1.5Ma及0.5~0.7Ma四期。综合梁河盆地中地层、地貌、火山等方面的新构造运动标志,将腾冲地块的新构造运动初步划分为3个阶段:15Ma之前,盆地开始断陷,南林组沉积及掀斜变形;25~2Ma,盆地进一步扩张,芒棒组沉积及掀斜变形,并伴随火山活动;32Ma以来,盆地萎缩抬升,形成多级台地及阶地,并伴随多期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技术研究贺兰山、罗山洪积扇特征与山脉抬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是我国洪积扇发育的典型区域,特别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洪积扇保存良好,同时受高原隆起影响,此处构造多样,是研究洪积扇与构造运动关系的天然实验室。基于3S系统在地学应用中的发展,通过遥感图像解译。GIS空间分析等手段,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典型山脉的洪积扇地貌特征:贺兰山山前洪积扇宽长比、扇顶角大,山麓弯曲明显,扇面坡度陡;罗山山麓平直,扇坡度陡,宽长比小。利用MATLAB、GRAPHER等统计分析了洪积扇细部特征与构造运动,特别是均衡抬升的响应发现:山前盆地沉降越剧烈,洪积扇扇面积与流域面积之比越小;构造活动年代越老,均衡抬升量越大,扇面宽长比越小,扇体横剖面越平直,洪积扇扇面积与扇高差之比越大,扇面积增长至75 km2,不再受控于流域情况;构造活动年代越新,山麓弯曲度、沟口间距越小,沟口与沟口高地高差越小,扇宽越大;就构造活动强度来说,山体构造抬升越剧烈,扇面坡度越大,扇面积越小。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托克托台地湖相地层及其初步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河套地区广泛分布着一套晚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前人将其与萨拉乌苏组对比.托克托台地位于河套盆地最东部,晋陕峡谷上峡口,地貌上构成二级台地.台地前缘湖相地层出露良好.本文主要研究了郝家窑剖面湖相地层的时代与沉积环境.郝家窑剖面出露地层厚约47m:上部为棕黄色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层,风成黄土,厚约3m;下部为青灰、黄、...  相似文献   
18.
四川金川黄土地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马厂剖面中黄土-古土壤序列共厚15.5m,根据岩性、磁性地层特征、磁化率、CaCO3含量和光释光测年结果,将金川黄土划分为冰后期S0古土壤,末次冰期1-1黄土,末次间冰期S1古土壤、倒数第二冰期L2黄土和倒数第二间冰期S2古土壤等5个地层单位;其中,S1复合型古土壤又可细分为S1LL1、S1LL2黄土和S1SS1、S1SS2和S1SS3古土壤等5个次级地层单位。金川黄土沉积始于中更新世晚期,其底界的年龄人致为200ka BP,其磁化率变化反映了最近200ka来的高原季风演化和气候环境变迁,5个磁化率高值段指示了5个夏季风环流增强的时段,4个磁化率低值段则代表了4次夏季风减弱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中原邙山黄土地层划分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层时代和地层划分研究一直是基础性、先导性工作,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材料的丰富,地层划分不断被重新认识。黄土地层时代和划分主要依靠OSL、14C、古地磁和磁化率的对比。中原邙山因发育巨厚的马兰黄土而闻名中外,但地层划分却出现了不同的认识。早期对赵下峪剖面的研究认为L1层厚98 m,并发育L1SS1弱古土壤层;剖面底部出露最老地层为S10层。后来的观点把早期的L1层划分为L1、S1、L2层,剖面底部出露最老地层为S11层。通过对B/M界线进行详细的古地磁研究,剖面上部补充年代测试样品,结合已有测年结果,分析认为早期对L1的划分和对剖面最老地层的确认是正确的,但B/M界线位置划分有误;而后期的研究对B/M界线位置的划分是正确的,但把底部最老地层划分为S11是不当的,同时把马兰黄土中弱古土壤层L1SS1划分为S1也是不合适的。地层对比表明,邙山黄土发育了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B/M界线位于L8下部。   相似文献   
20.
对云南元谋龙街粉砂层保存较好的龙街剖面进行了年代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该剖面厚40.6m,距顶部10.9m处14C年龄为26305±1152a BP,指示龙街粉砂层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粒度分析结果显示,龙街粉砂层主要由粉砂组成,中值粒径的平均值为15.28μm,频率曲线呈现明显的双峰特征,几乎没有粗尾。与内蒙古岱海湖相沉积、甘肃西峰黄土、安徽宣城河流沉积的粒度分布及粒度参数特征对比,龙街粉砂层与岱海湖泊沉积的粒度特征基本一致,而与西峰黄土及宣城河流相沉积明显不同,表明龙街粉砂层是水动力较弱的湖泊沉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