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33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287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1.
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爆破开挖损伤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  胡英国  卢文波  严鹏  周创兵 《岩土力学》2011,32(Z2):172-177
爆破开挖导致的围岩损伤是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数值分析及现场检测的方法研究了锦屏二级引水隧洞岩体爆破开挖损伤特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引水隧洞开挖引起的围岩应力重分布是围岩损伤的主要原因,爆炸荷载和应力重分布的耦合作用将增大引水隧洞围岩损伤区范围,增大的损伤深度可达1.5 m,考虑开挖荷载瞬态卸荷动态损伤效应的损伤区范围最大,较单独考虑围岩地应力准静态重分布所导致的损伤深度可增大1.9 m,平均损伤深度增大近1倍。现场检测成果较好地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爆破开挖可显著增大围岩的损伤范围。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过程中,不可忽视爆炸荷载及开挖瞬态卸荷对围岩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92.
为揭示工业副产品木质素与土体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将木质素应用于路基粉土改良,通过对木质素及其改良土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pH值、微观结构、化学元素、矿物成分和官能团等试验分析,研究不同掺量下木质素改良土的力学性能和pH值变化,对比分析改良前后粉土的微观结构变化,并基于化学分析结果探讨木质素的分子结构及与土体间的相互作用,提出木质素改良土体的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土强度随木质素掺量增加而增加,掺量超过一定范围时,土体强度降低,木质素改良粉土的最优掺量为12%,且龄期对土体强度有着重要影响;强度与pH值基本呈线性相关关系;改良土微观结构更为致密、稳定,胶结物质将土颗粒相互联结,且未生成新的矿物;木质素通过水解、离子交换、质子化和静电引力等作用,导致双电层厚度减小,带正电荷的木质素高分子聚合物联结土颗粒并填充孔隙,改良土工程性质得以改善。提出的木质素改良土体机制可为工业副产品木质素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3.
通过对2013年春季在青藏高原昆仑山求勉雷克塔格冰川上取得的冰川表面温度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该冰川表面温度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冰川表面(粒雪)温度在晴天时较多云或阴雪天时偏低,这可能与晴天时冰川表面吸收的部分热量用于粒雪消融而不是粒雪层升温有关;晴天时该冰川表面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其递减率值为0.58℃·(100m)-1,较自由大气的气温递减率值略偏低;晴天时,冰川表层粒雪层厚度对其表面温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二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粒雪层厚度每增加10cm,其冰川表面温度会升高约0.46℃.结合青藏高原其他冰川表面温度的观测结果,揭示出当冰川表面存在消融时其表面温度日变化幅度较小,一般只有几度.  相似文献   
94.
金青顶金矿床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英单脉型金矿,其金储量超过50 t,规模为大型。对该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的研究十分必要。笔者通过Ⅱ号矿体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微量元素的研究发现,其Co/Ni为2.317~11.734(平均7.17),显示主要为热液成因;高场强元素(HFSE)特征显示,成矿早期以富F流体为主,主成矿期以富Cl流体为主;稀土配分模式显示成矿物质并不是直接来源于围岩昆嵛山二长花岗岩。对黄铁矿流体包裹体He、Ar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表明,3He/4He、40Ar/36Ar分别为0.1~2.2 Ra(平均值0.60 Ra),462.7~1 507.5(平均值831),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源自地壳,并与深部幔源流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混合,且上升过程中有少量大气降水加入。  相似文献   
95.
作为著名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MapGIS与MapInfo由于在制作平台和应用范畴的差别,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文章立足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需求,对MapGIS与MapInfo软件平台的数据转换进行了探索,并在具体的业务实践中得到验证,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  相似文献   
96.
川北阆中—南部地区长兴组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北部阆中—南部(地名)区块处于川中隆起与川北坳陷的斜坡部位,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运用钻井岩心观察、岩屑描述、铸体薄片观察、压汞分析、地球物理资料解释等分析手段,对研究区长兴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发育有利的沉积相带为开阔台地相台内滩亚相及台缘礁滩沉积,储层岩石类型以生物灰岩、砂屑灰岩、泥晶灰岩为主;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洞、缝均有,粒间孔、体腔孔为研究区储层主要的孔隙类型;喉道普遍狭窄,喉道类型主要是微喉,少量细喉;平均孔隙度为1.16%,平均渗透率为0.5415×10-3μm2,属特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长兴组储层呈现低频、弱振幅、杂乱反射的地震响应特征,测井信息反映含气储层具有两低一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97.
云南中甸红山铜矿床是三江义敦岛弧带南端中甸弧内的重要铜矿床,与区内普朗、雪鸡坪等大中型铜矿床一同构成中甸斑岩(夕卡岩)铜成矿带(侯增谦等,2003;2004;曾普胜等,2000;2003;2004;杨岳清等,2002)。硫化物结构构造是矿石特征的最直接表现形式,能够提供成矿过程和矿石成因的诸多信息(顾连兴等,2006)。陆  相似文献   
98.
遵义-纳雍一带的钼镍矿主要产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的黑色页岩系中.通过对遵义金顶山新土沟钼镍矿剖面及纳雍水东钼矿区的系统研究,发现钼镍矿主要以碎屑状(竹叶状)、星散状、微层状分布,碎屑具有明显的定向排列,并具有波浪状展布的特点.靠近矿层中上部,碎屑粒径不断变小,以一些黄铁矿、黏土物质为主,呈黄褐色、土黄色的星散状、微层状分...  相似文献   
99.
戈壁地区公路防沙措施防沙效应的风洞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穿越河西走廊西部戈壁荒漠的嘉峪关至安西一级公路为研究对象,基于风洞模拟试验,针对不同类型公路路基横断面和防护措施设计模型,采用粒子图像测速系统,研究模型的流场变化,进而探讨戈壁公路风沙危害形成机理及防沙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研究区内风沙活动以不饱和风沙流为主,携沙风对公路路基掏蚀、磨蚀严重,需要对路基边坡进行有效砌护;②为了在公路表面形成输沙通道,中央隔离带地表与行车路面应保持同一高度,隔离带采用空隙度大于30%的疏透型;③在公路两侧沙源丰富地段,公路边坡的坡角应小于40°,并且取消防洪沟,以防止沟内积沙;④在沙源丰富地区,公路两侧由外到内依次铺设草方格、覆盖砾石、设置积沙沟的防沙带,可以减少气流中的含沙量,阻止流沙上路,有效解决公路风沙危害问题。  相似文献   
100.
晚古生代泛大陆聚合过程中板块碰撞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古板块再造方法,通过收集和筛选全球晚古生代古地磁数据,恢复再造泛大陆的构造格局及其聚合过程。晚古生代,全球板块的运动轨迹表明,全球板块整体以顺时针旋转的方式运动,聚合形成泛大陆。通过分析单个板块的运动学特征以及不同板块间的相对运动,表明在泛大陆聚合过程中,至少出现四种碰撞方式:① 追尾式碰撞:不同板块在同向运动过程中,板块运动速度存在差异,如前方板块速度慢于后方板块,则会造成其间洋盆逐渐收敛—关闭,如莱茵洋(海西造山带)、索伦洋(索伦山造山带)等。 ② 侧向式碰撞:两个板块运动轨迹大角度交叉,发生侧向碰撞,如波罗的板块向北运动过程中与向东北运动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成乌拉尔洋盆闭合,形成狭长的造山带。③ 错车式碰撞:两个板块,同向或者相向交错运动,在其侧翼发生走滑—斜向式聚合。如塔里木和华北板块转动方向相反,在侧翼斜向对接,以洋盆属性不明和走滑断层系发育为特征。④ 拥堵式碰撞:多个大板块之间汇聚区域的小陆块和地体发生多边汇聚,广泛出现岛弧增生和残余洋盆,如中亚造山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