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9篇
  免费   815篇
  国内免费   874篇
测绘学   615篇
大气科学   562篇
地球物理   737篇
地质学   2588篇
海洋学   393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373篇
自然地理   342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88篇
  1996年   160篇
  1995年   166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137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43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9篇
  1964年   10篇
  1959年   11篇
  1958年   14篇
  1957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71.
近40 年山西省初终霜日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山西省境内分布较为均匀的52 个地面气象站1970-2009 年的霜日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累积滤波器法结合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了初终霜日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利用M-K法分析了霜日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初霜日、终霜日的出现以及无霜期的长短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纬度逐渐偏北、海拔逐渐升高,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缩短。从全省平均情况看,初霜日呈现显著的推后趋势,无霜期呈现显著的延长趋势,而终霜日的变化则以波动为主,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从突变检测情况看,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在40 年间均存在一次明显突变,初霜日的突变点出现在2000 年,终霜日和无霜期的突变点出现在1997 年。从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看,初霜日显著推后的区域大片集中在晋中东部、吕梁北部和忻州西部,以及分散在运城南部、临汾西北部和大同南部。终霜日显著提前的区域位于晋中东部山区、吕梁山东部和忻州西部。无霜期显著延长的区域位于西北部黄河沿岸、省境中东部和运城南段。变化趋势为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和无霜期缩短的区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972.
"水资源域"为在某一时段向河口或某一地点,传送水、水中营养物、泥沙或其它物质的空间范围。这一新概念与"流域"概念既相似又不同:1)流域边界以地貌特征来确定,相对稳定。而水资源域的边界以水文事件中的水和物质传播范围来确定,随时空而变化;2)流域强调给定空间范围内水和物质的时间分布,而水资源域强调水和物质随时间和空间二者相互变化的动态分布;3)水资源域综合考虑了不同尺度的时空即时变化对水资源及物质传播的影响。这一新概念应用遥感、空间分析、追踪及模拟技术分析流域空间模式与过程,为水资源探索、分析、模拟及预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与途径。该文以美国伊利湖茅密河为例,应用分布式大流域模型计算了水资源域的分布。  相似文献   
973.
以CNEM08-Ⅰ型电扰动仪原有的采集方法、计算方法为基础,保留其数据采集模块原有的工作模式,对其工控机内部软件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工作更为稳定、数据完整率得到大幅提高,仪器通讯符合中国地震局"十五"前兆通信规程。  相似文献   
974.
条形基础砂土地基的破坏模型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条形基础砂土地基的剪切破坏形式和承载机理,在相似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组条形基础砂土地基的模型试验,模拟了砂土地基受荷后产生变形、扩展直到破坏的全过程;测量并分析了地基中不同点处的土压力大小及其分布规律,观测了剪切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模型试验能够很好地体现砂土地基变形、破坏的整个过程及其沉降变形特性、地基中各点的真实应力状态及其变化规律,对于研究深基坑变形过程和破坏形态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5.
通过在山西省河东煤田蒲县明珠一号勘查区和二号勘查区普查工作,发现所谓的"离石挠褶带"对蒲县明珠一带煤田的影响很大,以"离石挠褶带"为界,东侧几乎没有煤层出露.西侧地层剧烈下降,使蒲县、吉县一带煤层埋深加大,没有被风化剥蚀而完好地保留至今.并局部煤层变厚,单层厚最大达6m.  相似文献   
976.
盆地古温度场与地热、油气资源的形成演化密不可分。为明确松辽盆地关键时期的古地温场特征,以实测的269块样品热导率和汇编的前人数据为基础建立热导率柱,并以镜质体反射率Rran为约束进行多口单井的埋藏史-热史模拟。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平均热导率为1.79 W/(m·K),热导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上部地层中增大的速率大于下部。热导率随地层年龄增大而增大。松辽盆地北部Rran主要在0.8%~1.6%,齐家古龙凹陷Rran最大。埋藏史-热史表明,白垩系青山口组地层在明水组末期达到最大古地温,然后至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古地温场平面分布显示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地层在大部分地区的最大古地温达到120℃以上,显著高于现今地温场。青山口组从沉积后进入盆地热沉降发育阶段,随着古埋深的增加,古地温逐渐增至最大。此时较高的古地温条件能够促进页岩油气的成熟。明水组末期受古太平洋板块运动影响,发生了显著的抬升冷却事件,在冷却过程中温度梯度降低幅度较小的地区形成了地热温度条件有利区。研究成果可为松辽盆地地热、油气资源的形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77.
磷矿的沉积和成矿与成磷期的古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本文首次将“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运用于开阳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期沉积型磷矿床的成矿分析和找矿预测上。通过选取陡山沱组及其各岩性段的地层厚度及磷矿层品位作为单因素,确定开阳地区古地理格局;结合地层岩性组合、沉积特征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恢复开阳地区成矿期沉积环境,编制陡山沱早期、中期和晚期岩相古地理图。根据定量岩相古地理重建结果,认为开阳地区陡山沱期整体处于南靠黔中古陆、地势南高北低、局部地形复杂的滨岸海滩沉积环境,其中临滨带为最有利成矿带,局部地形变化也会造成矿层厚度、品位的差异;矿层受到的水流冲蚀、暴露、淋滤及再沉积作用是导致矿石品位显著提升的关键因素。通过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精确还原成矿期古地理环境、解析多期次沉积成矿过程,对于确定磷矿控矿因素、构建找矿预测模型和预测矿体空间位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8.
摘 要: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的改进与完善是水合物资源走向商业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一直深受重视,新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对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动态的跟踪,分析总结了这一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天然气水合物常用开采方法中,加热开采法研究进展最为明显,在传统井口注热法基础上,提出了电磁加热、原地生热、干热岩加热等许多全新的原位加热思路;降压开采法与二氧化碳置换开采法在提高开采效率方面也做了诸多尝试,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另一方面,针对天然气水合物藏开采工艺技术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在传统单井开采方案基础上,提出了双井、多井等多种新开采方案;水平井与水力压裂技术在水合物开采工艺研究中也显现出日益活跃的趋势。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的这些新进展,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79.
为探讨盆地两侧可容纳空间和层序叠加模式的非一致性变化,利用SEDPAK二维层序模拟软件,通过考虑控制层序沉积过程的不同参数,对可容纳空间转换系统进行定量模拟并提出新的认识.模拟结果表明,盆地两侧同期层序叠加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和"非同步"两种,同步叠加模式多出现在层序的低位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后期,非同步叠加模式多出现在层序的水进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初期.多种地质参数的合理组合,盆地两侧同期层序均可形成非同步叠加模式.非同步叠加模式对体系域界面的识别、层序对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80.
地下水是中国许多城市主要的供水水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将导致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地下水水位预警体系的研究对于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以临汾盆地为例,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利用数学模型建立了地下水水位预警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