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195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4 毫秒
21.
中国与蒙古之地质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按照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讨论中国和蒙古的演化史。中国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可分3大阶段:陆核的聚结(2·8Ga);原地台在吕梁运动中固结和侧向增生(1·8Ga);地台在晋宁运动中固化拼合成华夏超大陆(830Ma)。晋宁运动后,中国和蒙古以离散大陆和洋盆并存为特征,至早古生代末聚合为中国和北蒙古两个古大陆。晚古生代时,斋桑—南蒙古—兴安和乌拉尔—天山两大海域陆续消减,形成了海西期的主缝合带。中国蒙古各地块大致于印支运动末期(210Ma)重新聚合,成为劳亚超大陆,即二叠纪—三叠纪泛大陆北支的一部分。印支期后大阶段的特征是泛大陆裂解和大西洋扩张导致了环太平洋域的出现,这一新的构造型式使中国由南北部之间的差异转变为东西部之间的差异。中国东部,也包含蒙古在内,在中—新生代基本上处于张性构造状态,发育张裂盆地和大陆内部火山活动;而在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的构造发展过程则表现为亲冈瓦纳诸地块陆续向北增生拼贴到古亚洲大陆之上。这个过程最终导致了青藏高原在中新世至第四纪的迅速上隆。  相似文献   
22.
新发现的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带分布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表现为组分齐全的蛇绿岩和增生杂岩。由盆地边缘向山区方向,大体呈依次带状分布的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枕状玄武岩和深海相硅质岩,同时发现超镁铁岩之上被一套火山磨拉石沉积不整合覆盖。在克拉玛依蛇绿岩的白碱滩段中采得蚀变辉长岩样品,锆石SHRIMP定年结果集中在(414.4 8.6)Ma和(332±14)Ma。这一发现为研究中亚洋盆形成和消亡时代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确定准噶尔盆地基底性质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3.
利用典型相关分析作攀枝花市雨季开始期预报试验,选择1965~2001年的海洋特征指数、500hpa环流指数、太阳黑子数作为预报因子,建立典型回归模型。再以典型变量作为预报因子,用逐步回归和最优子集回归分别建立各站的预报模型,用2002~2004年的资料进行检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逐步回归和最优子集回归预报效果较好,典型回归模型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4.
利用典型相关分析作攀枝花市雨季开始期预报试验,选择1965~2001年的海洋特征指数、500hpa环流指数、太阳黑子数作为预报因子,建立典型回归模型.再以典型变量作为预报因子,用逐步回归和最优子集回归分别建立各站的预报模型,用2002~2004年的资料进行检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逐步回归和最优子集回归预报效果较好,典型回归模型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5.
吐哈盆地东缘泥盆纪花岗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对吐哈盆地东缘四顶黑山超单元中的黑云母花岗岩进行锆石SHRIMPU-Pb定年,获得(386±5)Ma(MSWD=1.01)的206Pb/238U表面年龄。根据该岩体的岩石学和锆石的矿物学特征,将此年龄解释为该岩体的侵位年龄。根据这一定年结果和该花岗岩与围岩(被当地地质工作者归入古元古代星星峡群的变质岩)具有相同的构造变形特征,结合已有的年代学、岩石化学和相关地质资料,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①吐哈盆地东缘与南缘为同一古生代活动陆缘的不同部分,其形成演化与以康古尔塔格碰撞带中洋壳残片为代表的古洋岩石圈板块向西伯利亚古板块之下的俯冲有关;②吐哈盆地东缘以近东西走向、向南倾斜的片理或片麻理为特征的变质变形事件发生在386Ma以后。  相似文献   
26.
基于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利用2005年5月6日的TM数据反演北京市区的实际地表温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区的热环境特征、热岛分布的位置。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地表温度与地形特征和地表覆盖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热岛分布具有环状和带状分布特征,高程较低处和坡度较小处更容易形成热岛中心,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热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7.
大陆解体与被动陆缘的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火山型被动陆缘是大陆解体过程中形成的一类陆缘类型,其演化过程与活动陆缘一样复杂多变。随着近年来对大陆解体过程与被动陆缘演化的深入研究,对其沉积过程、岩浆活动以及变质作用研究都有了很大的进展。陆壳减薄解体的过程有许多不同的模式,不对称的简单剪切模式可能是火山型被动陆缘的成因,其机制是软流圈隆起的最大位置从剖面上看与地壳减薄最大位置不在一条垂线上,造成软流圈上升的岩浆在解体的大陆一侧形成火山型被动陆缘。被动陆缘的沉积建造由两套沉积物组成,一套是大陆解体的裂谷阶段所形成的陆相沉积物和双模式火山岩组合,另一套是稳定陆缘的复理石组合;岩浆作用中基性岩类反应了物质直接源于上地幔的主要特点,并有部分受到地壳混染的特征;变质作用中高温低压环境主要发生在裂谷作用阶段,其特点反映了大陆解体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增温和减压过程,而拆离伸展阶段则被脆性变形所代替。  相似文献   
28.
内蒙古商都大石沟花岗岩体锆石SHRIMPU-Pb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内蒙古商都县大石沟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主要由钾长石(40~60%)、更长石(10~15%)、石英(25~32%)及黑云母(5~7%)组成。主元素SiO_2含量68.25%~69.64%,K_2O含量5.03%~8.03%,K_2O>Na_2O;A/CNK为0.77~1.1,稀土元素分馏较强,REE配分型式具中等铕负异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碰撞花岗岩类似;本文对大石沟黑云母钾长花岗岩进行高精度锆石SHRIMP U-Pb定年研究。其形成时间为342±5Ma,可能代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阶段的岩浆热事件。区域最新研究资料表明,侵入图林凯蛇绿岩带的埃达克岩的年龄为467~429Ma,代表洋壳俯冲的消减时间;390~310Ma花岗岩侵位的SHRIMP U-Pb锆石年龄以及383Ma蓝片岩Ar-Ar年龄代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碰撞事件;390~342Ma和324~310Ma花岗岩可能代表碰撞阶段两期岩浆热事件产物。  相似文献   
29.
利用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一些性质,将Gunther提出的关于同时计算一个N点实序列的DFT和另一个N点实序列的DFT的逆离散傅里叶变换(IDFT)的4个新的直接公式中的第1和第4个公式,以及他提出的关于同时计算2个N点实序列的DFT的新公式推广到了二维的情形,并给出了相关证明。这些结果在处理实信号时是非常有用的。  相似文献   
30.
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E13地层普遍发育了很好的碎屑岩,储层物性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为了认清柴西北区E13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在岩心观察、显微分析和各种分析化验的基础上,划分了本区成岩作用序列,并通过热力学分析进一步研究了成岩作用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本区主要存在四次较大规模的成岩作用,第一次是白云石胶结及交代作用,第二次是方解石的胶结与交代作用,第三次是胶结物的溶解,第四次是晚期硬石膏的胶结及交代作用,而油气充注发生在溶解作用之后硬石膏胶结作用之前.另外,压实和压溶作用贯穿整个成岩作用过程.各种成岩作用都是在一定的热力学体系下进行的,通过细致的热力学推导,绘制出包含方解石、白云石和硬石膏等矿物相在内的五组分相图,从而得到了成岩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