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4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249篇
测绘学   134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602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针对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的周期性抽水与回灌试验,根据抽水试验计算了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和抽水的影响范围,并据此分析了抽水与回灌试验的叠加效应;根据实测数据分析了抽水回灌周期、流量、不同采灌方式等因素对地下水位埋深的影响。不论是连续式还是间歇式的周期性抽水与回灌方式,产生的地面沉降量都很小,并且间歇式周期性抽水回灌方式优于连续式周期性抽水回灌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周期性抽水与回灌的方法建立人工渗流场可有效减小地源热泵工程中的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992.
地表反照率表征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是影响地表辐射能量收支平衡的关键参数。本文以淮河流域为例,利用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采用网格趋势分析、异常变化分析、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淮河流域2005~2015年地表反照率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因子、地表参数和气候等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年平均地表反照率整体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变化在0.043~0.223,平均值为 0.145。低值区主要集中于水体密集和山区丘陵地带,且标准差相对较小;高值区主要集中于流域中部及东部平原地带,且标准差较大。61.5%的区域地表反照率呈增加趋势,且存在季节性差异,夏季平均地表反照率最大,春季次之,秋季最小,冬季则由于降雪覆盖和农田利用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淮河流域地表反照率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地表温度、气温和降水在大部分区域呈正相关,面积占比分别达到90.23%、82.32%、85.41%和93.70%。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体除外)下年均地表反照率受各因子影响排序为:NDVI>气温>地表温度>降水,空间变化受各因子影响排序为:NDVI>降水>地表温度>气温>高程。  相似文献   
993.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处在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及北祁连褶皱带之间的特殊构造位置,因而也是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明显不同于盆地本部的一个复杂构造区。本文试图在西缘南段与盆地本部沉积演化特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与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关系的研究,评价优选西缘南段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有利区带和目标。主要形成以下几方面的认识:1)相对盆地本部而言,西缘南段早古生代沉积结束的晚、晚古生代沉积开始的早,表现出拉张、裂陷为主的早期构造活动特征,形成上、下古生界两套有利的成藏组合;中生代(尤其是侏罗纪)以来,则由于受冲断推覆构造活动的影响,西缘南段侏罗系及其后续构造层系的地层厚度在横向上变化较大,各构造层系的厚度差异可达千余米以上;2)西缘南段在大规模冲断推覆构造前即已基本成藏,燕山中-晚期以来的强烈冲断推覆构造,使部分地区古生界地层抬升剥露至近地表附近,导致古生界先成气藏遭受大面积破坏;3)在推覆体系的宽缓向斜区、以及主冲断层下盘的原地岩体中,古生界地层保存相对完整,受断裂破坏程度低,仍具有相对较好的保存条件;4)综合分析认为石沟驿向斜、韦州向斜、红寺堡向斜及银洞子向斜等4个宽缓向斜构造区的上古生界,以及处在惠安堡-沙井子主冲断层下盘原地岩体中的奥陶系台缘相带,是西缘南段古生界岩性圈闭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994.
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对揭示构造热事件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利用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及热史模拟探讨了卢弗里安弧构造带自泛非构造运动以来的构造热演化过程.谦比希铜矿床和恩昌加铜(钴)矿床位于卢弗里安弧铜-钴成矿带中的赞比亚境内.对采自该两个矿床中的5件新鲜岩石样品进行挑选,获得了5件锆石和4件磷灰石样品.首次获得了卢弗里安弧构造带中的裂变径迹年龄,5件锆石样品的年龄分别为265±22 Ma、230±10 Ma、228±9 Ma、225±9 Ma和221±10 Ma.4件磷灰石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45±10 Ma、133±10 Ma、130±10 Ma和92±9 Ma,径迹长度介于(11.4±2.4)~(11.8±2.4)μm.从热历史模拟结果可看出,从300~260 Ma,古地温持续降低至90 ℃左右;随后,缓慢降低至现今的地表温度.对比卢弗里安弧构造带、赞比西构造带和达马拉构造带中的年龄数据,研究表明非洲中南部地区二叠纪-白垩纪的构造活动是一个区域性的构造活动事件.   相似文献   
995.
复杂储层岩石矿物组成非均质性强,孔喉结构细小.储集空间有效性评价、岩石结构精细评价及流体赋存状态与运移规律评价是决定复杂储层油气勘探成效的关键.针对复杂储层的储集空间(孔喉、裂缝)、岩石结构(矿物、有机质)、流体特征3方面,建立了复杂储层多尺度数字岩石评价技术及工作流程.储集空间表征方面:二维大面积分析技术可建立跨越6~7个数量级的多尺度选取及非均质性评价;多尺度CT及FIB-SEM联用可精确刻画孔喉和裂缝的三维空间分布;电化学和显影剂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分析微观孔隙连通性.固体组分分析方面:XRF及Qemscan联用可定量评价矿物组成与分布;三维FIB-SEM技术可以实现有机质形态和分布的定量分析.流体特性方面:荷电效应可用于微量残留有机流体的识别与表征;通过合成孔径、润湿性、表面微结构均可调控的纳米材料,开展地层条件下页岩油赋存及流动物理模拟研究,确定了单一因素对页岩油赋存及可动孔径下限的影响;利用分子模拟研究油气在无机、有机质纳米孔隙中的聚集机理与扩散潜力.复杂储层多尺度数字岩石评价技术体系和一系列具体应用可以有效地填补常规储层分析手段的不足,为页岩油气、致密砂岩油气储层以及深部油气储层等复杂储层有效性评价和含油气性定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6.
碲(Te)属于稀散元素,是我国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之一,富碲化物金矿床是碲元素的重要载体.将富碲化物金矿床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分别为造山型金矿床、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以及与碱性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富碲化物金矿床可以形成于岛弧、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绿岩带等多种构造环境,常受区域性断裂构造控制,其围岩专属性不强,矿床中存在大量碲化物,与自然金和硫化物伴生产出.成矿作用常可划分为3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碲化物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金和碲主要在第二阶段发生沉淀富集.成矿流体一般为中-低温、中-低盐度,呈弱酸性-中性,具有较高的fTe2.富碲化物金矿床中的碲主要来源于地幔、岩浆热液和赋矿围岩.碲在流体中可以呈碲氯络合物、碲硫络合物、碲氢络合物等形式迁移,也可呈气态迁移.引起碲发生沉淀的因素主要为温度或/和压力的变化、水岩反应、流体混合、流体不混溶(沸腾)、含碲气体的冷凝以及多因素的叠加.在碲的成矿作用研究中,应重视碲化物结构和成分的微区原位分析、碲同位素分析以及热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997.
杨春燕  刘建  张玉光 《地质学报》2021,95(8):2318-2332
甘氏四川龙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兽脚类,其层位为侏罗系沙溪庙组上段.本文甘氏四川龙产自四川广元河西化石点,中等个体,体长5 m,选取了左侧肱骨骨干,制取横切面的化石薄片,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其骨组织显微结构特征,表现为:①甘氏四川龙的肱骨横截面上,由外到内可依次观察骨外膜骨、纤维板层骨(纤层骨)、骨骼重建区、骨内膜骨和髓腔.②薄片最外侧具有灰黑色絮状结构,可能为骨外膜骨的纤维层,其内不发育脉管,骨外膜骨的内层较薄,脉管和骨陷窝均较少,且排列不规则;纤层骨的厚度较大,其上发育大量的脉管,脉管以线状、丛状为主,有少量圆形和椭圆形;纤层骨被生长停滞线(LAGs)分为若干骨板,每层骨板厚度较大;在三角脊下方的纤层骨外侧区域有一处骨骼重建区,哈佛斯系统密集,最大代数可达3代.③具有三条LAGs(两条在纤层骨,一条在骨骼重建区),均较为浅淡;骨骼重建区厚度较薄,最大哈佛斯系统代数为3;骨内膜骨的胶原纤维整齐而平行,分层,外侧有脉管;髓腔无骨小梁,完全被方解石充填.上述骨组织特征表明:此甘氏四川龙个体的肱骨生长速度快,骨组织对运动和三角脊生长敏感,以骨组织重建来作适应和调整,年龄约为3~5岁,处于第二生长阶段初期.  相似文献   
998.
本文利用地表露头、岩芯、测井、三维地震和微观分析资料,根据多尺度裂缝的发育特征及不同资料的精度,探讨了多尺度裂缝的表征方法。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发育多尺度天然裂缝,根据天然裂缝规模以及限制天然裂缝扩展延伸的岩石力学层界面,将天然裂缝分为大尺度裂缝、中尺度裂缝、小尺度裂缝和微尺度裂缝4级,不同尺度裂缝的发育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大尺度裂缝主要应用三维地震资料的叠后属性进行检测和表征;中小尺度裂缝在单井上可以应用岩芯、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表征,在平面上采用基于地质和测井约束的三维地震叠前各向异性分析以及储层地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预测和评价;微尺度裂缝一般应用铸体薄片、普通薄片、扫描电镜和三维CT扫描等微观分析方法进行观察描述,通过主控因素约束的方法进行预测。利用本文提出的多尺度裂缝表征方法实现了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致密砂岩储层多尺度裂缝表征,可为其它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多尺度裂缝表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9.
为全面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该工程自2019年以来,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重点开展了我国北方林草湿分布区1∶50万生态地质调查以及黄河源区、大凉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1∶5万生态地质调查,采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技术,获取了不同尺度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类型分布与变化,成土母岩、水文地质要素、土壤、地形地貌等生态地质条件,以及荒漠化、湖泊萎缩等生态问题分布数据,分析了生态-地质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关系,剖析了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机理,划分了生态地质单元,建立了生态地质图谱,提出了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策建议,为我国北方地区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00.
波淼 《海洋世界》2013,(2):42-45
由于捕鲸人已认识了露脊鲸数个世纪,因此人们给它们起了很多名字。全世界不同的地方都会使用这些不同的名字,反映出当时人们只认识这一种鲸。在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记》中,作者说道:"渔民会定期捕猎鲸,以取得它们的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