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考虑SSI效应储油罐的子结构实验方法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应用振动台子结构试验方法来研究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储罐的抗震性能,该方法将土体简化为双自由度八参量集总参数模型进行模拟,储罐作为试验子结构应用振动台加载,两部分联机完成振动台子结构试验。该方法能完成大比例尺储罐试验,具有传统试验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然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SSI效应对储罐动力响应的影响。分别研究了不同储液高度和不同地基刚度对储罐位移和加速度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SSI效应时,罐体位移响应和加速度响应均有所减小,土质越软,效果越明显;随着储液高度的增高,位移、加速度反应呈现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02.
瓦里关及西宁PM_(10)和多环芳烃谱分布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青海瓦里关和西宁PM10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其来源,于2007年5月24日~6月1日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和青海气象台进行了观测并各采集7组气溶胶样品,分析了PM10质量浓度、粒径分布和多环芳烃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瓦里关PM10日均浓度为24.85μg.m-3,粒径分布呈三模态;西宁PM10日均浓度为65.25μg.m-3,呈明显双模态。瓦里关积聚态颗粒物质量百分比大于西宁观测点。瓦里关PM10中多环芳烃含量远低于同季节西宁地区,浓度值为8.38ng.m-3;高分子量的PAHs主要集中在细颗粒上,而粗颗粒上低分子量PAHs相对较多。两地区高分子量多环芳烃均为单峰分布。后向轨迹分析表明,瓦里关PM10中PAHs污染与西宁市以及黄河河谷工业带方向的输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3.
仇荣亮  李贞 《热带地理》1995,15(2):155-161
本文从孢粉组成及石英砂表面形态角度研究了滇东南几种土壤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变,并研究了土壤粘粒矿物特性及化学组成特点。结果表明,土壤除受着目前成土因子作用外,沉积古环境及其演变对土壤发育特性及矿物学化学组成也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利用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天气图和省区域小图,对1998年7月21日发生在河南省许昌以北的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多单体风暴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上的强度场和速度场特征。  相似文献   
105.
106.
华北平原地区的地面隆起与地壳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华北平原地区的现今地壳运动,人们习惯用“继承性”来描述周边山区的上升和平原盆地本身的整体下沉.但这一现象究竞在多长的时间尺度上表现出来?地震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如何?是众所关心的问题.本文利用华北平原地区的多期大地水准测量成果,初步研究了平原内部的现今微隆起(以下简称隆起)与地壳运动的关系.笔者认为该区近20余年来出现的局部而分散的地面隆起,是伸展裂陷构造区地表形变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7.
西藏岩浆岩放射性生热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采自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地块露头和钻孔的97块岩石标本的放射性生热率(A),结果表明:藏南花岗岩(n=12)和藏北花岗岩(n=24)的平均生热率A值分别为3.2±1.5μW/m~3和2.6±1.6μW/m~3,与全球17个热流省的统计数据相比,两者均具有中等的放射性生热元素丰度;两者的平均钍铀比十分接近,分别为4.4±2.7和4.5±1.4,岩浆分异程度属中等。这些说明了:(1)本文作者在前期研究中选用的A值量级是适宜的;(2)花岗岩类作为壳内主要的放射性生热岩层,其生热率A值并未呈现异常量级。换言之,应着重从构造演化过程及其诱发的深部热作用机制,探讨藏南藏北高热流异常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8.
109.
寒冻地区铁路隧道气温状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论述了寒冻地区铁路隧道内的气温状态,给该地区隧道防冻及排水设计提供了依据,并指出在寒冻地区非多年冻土中开挖隧道后有可能形成多年冻土。  相似文献   
110.
1985年11月30日,河北省任县发生5.3级地震。这是邢台老震区继1981年11月9日隆尧5.8级地震之后的又一次晚期强余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