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4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48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和重建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受气候变化,河流断流,海洋灾害,污染,围垦,海水入侵,盐业、养殖业的发展,过度捕捞,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近30多年来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呈现明显的退化趋势。如自然湿地面积减小、植被退化、人工湿地面积扩大、湿地生物多样性受损、渔业资源衰退等。作者针对导致湿地退化的原因提出了减轻海洋灾害、合理发展盐业和渔业生产、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海、恢复湿地水文条件以满足湿地生态需水、建设人工芦苇湿地等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和重建对策。  相似文献   
42.
基于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浅地层剖面资料和GYDY钻孔的岩性、磁性、地层年代与古生物数据,将研究区26.2m以浅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分别对应DU 1~6.在高分辨率粒度测试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物粒径组分、粒度参数、粒度资料图解和结构散点图等分析手段,分析了各沉积单元的粒度分布规律及对应的动力沉积环境,并探讨了研究区晚更新世末期(约36.2cal.ka B.P.)以来的动力环境演化.结果表明:DU 6沉积单元为献县海侵层,形成于浅海陆架沉积环境,水动力环境强度弱,沉积作用以静水悬浮沉积为主;DU5沉积单元形成于末次盛冰期,动力强度大,动力环境变化复杂,粒度图解显示其整段或局部可能接收风营力改造,接受风成沉积物补给的可能性较大;DU4沉积单元冰后期约13.3~ 8.5ka B.P.,为河口沉积层,以中等到弱沉积动力为主,动力环境变化复杂;DU3沉积单元为狭义黄骅海侵层,形成于受多种营力作用的滨海环境,沉积环境较稳定;DU 1和DU 2沉积单元属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层,形成于较弱到中等动力强度三角洲环境,其中DU 2沉积单元可能受到黄河1855年铜瓦厢改道入渤初期尾闾大幅度摆动的影响,粒度特征变化复杂.各沉积单元的粒度特征的变化规律与海侵-海退层序基本一致,是冰期-间冰期旋回海陆变迁过程中多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区古气候变化仅在本区暴露于陆的末次盛冰期与冰后期早期对相应沉积单元粒度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3.
海洋产业经济的定量分析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产业系指依托海洋资源所进行的经济活动,海洋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文章给出了一种基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原理进行海洋产业经济分析的技术框架,该方法可对不同海洋产业之间的关联及其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可合理解释海洋产业发展轨迹,为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制定合理的海洋产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莱州湾南岸海岸侵蚀过程与原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历史资料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莱州湾南岸1958-2004年的海岸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58-1984年,莱州湾南岸岸线平均侵蚀后退速率为27 m/a,0 m等深线后退速率为27~65 m/a,岸滩平均蚀低速率为2.1 cm/a。1984-2004年,莱州湾南岸岸线位置基本无变化,岸滩平均蚀低速率为1.04 cm/a,水深5 m以浅的区域表层沉积物变粗。海面相对上升、入海泥沙量减少和风暴潮是研究区海岸侵蚀主要原因,三者对海岸侵蚀影响权重比为3∶5∶2。  相似文献   
45.
黄河三角洲埋藏古河道对工程建设和第四纪环境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结合前人的钻孔资料,通过对新老黄河口间近300 km的浅层剖面资料,尤其0~50 m的浅层剖面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内古河道属于古黄河水系,断面多呈对称性型,各层位古河道断面在空间上分布具有分区性.河道充填物多为河流溯源堆积,呈发散或上超型反射,工程地质条件差,易造成不均匀沉降、局部塌陷、砂土液化等地质灾害.研究区从约38 kaBP至今共发生3次海退和3次海进,其中1次海退规模较小.  相似文献   
46.
海岛资源调查与海岛监视监测是我国海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回顾了我国海岛资源调查情况,分析了我国开展海岛资源调查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家海岛监视监测体系的目标、原则和结构,分析了海岛资源调查与海岛监视监测中的不足,论述了两者的关系,提出了优化海岛监视监测体系,推进我国海岛资源调查与监测体系一体化的研究思路与实施建议,建议逐步建立国家海岛资源调查与监视一体化体系,有效实施我国海岛的动态监管。  相似文献   
47.
依据2010年度胶州湾围填海面积数据,通过构建胶州湾生态服务功能,对胶州湾围填海造地造成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胶州湾填海造地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总值为33 186.34万元/a.其中,供给功能价值损失最大(22 732.75万元/a),占总价值损失的68.50%;调节功能的价值损失次之,占总价值损失的18.89%;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价值损失所占比例最小.  相似文献   
48.
根据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化石特征,分析了朝阳港潟湖中全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过程.研究表明,在第1阶段潟湖沿岸森林植被为以栎、松为主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部分样品含有个体小的常绿栎属花粉;潟湖边缘是以海滨盐生的蒿属、禾本科、藜科等草本为主的沼泽湿地景观,反映气候温暖略湿.第2阶段和前一阶段相比,草本植物花粉中喜盐碱的蒿、藜的数量增加,样品中出现较多的海生刺球藻和甲藻,并有贝类等生长,反映该段时间有较长时间的海水侵入.第3阶段针叶的松属占优势,表明气温与前阶段相比略低,高盐度有孔虫的出现可能显示潟湖出现阶段性封闭现象.  相似文献   
49.
根据区域环境差异,将山东半岛沿岸划分为6个不同岸段,对不同岸段潟湖湿地的发育程度进行了统计。计算表明,山东半岛不同岸段潟湖湿地的发育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平直沙质海岸和开敞、半开敞性岬湾海岸的潟湖湿地比较发育,封闭性较好的岬湾海岸潟湖湿地则发育程度较差。同时,根据潟湖湿地的水文特征,把山东半岛潟湖湿地划分为成水潟湖、半咸水潟湖、淡水潟湖和近代埋藏潟湖四种类型,并对山东半岛不同岸段潟湖湿地的区域分异演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0.
为深入了解海岸带湿地景观演变过程和演变原因,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以3个时期多光谱遥感影像和1个时期江苏省盐城市植被分布图为数据基础,结合现场调查数据,进行了研究区海岸带湿地景观演变分析并探讨了其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盐城海岸带湿地在近30a(1980-2008年)间,自然湿地(河口水域、盐蒿滩、芦苇沼泽、互花米草滩)的面积呈不断减小趋势,人工湿地(养殖水域、盐田)、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则呈不断增长趋势,湿地景观演替方向总体上表现为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移占主导,自然湿地之间的相互演替速度较缓慢,大面积自然湿地已消失且单个湿地景观斑块面积变小、形状趋于简单化,景观破碎化逐年加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尤其是人口增长、经济利益驱使等,使人类对湿地的干扰力度不断增强,湿地围垦成为盐城海岸带湿地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